端午节的源头及发展脉络,历史长河中南北汇流的情况

【本文来自《因为说了句“端午快乐”,雷军被指用词不合适不妥,端午应该咋表达祝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全部丟翻
  • 祛病祈福  就是为了平安健康  端午节安康史籍上没记载  在民间以前也只说端午和端午节  并没有后面的快乐或者安康  龙舟的热闹和美食的宴会  在对孩童来说 当然是快乐的  祭祀也是美食丰富 礼节隆重  初衷并不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是祈福和纪念  主要意思还是偏向祭祀

    有一部分人提倡用安康来表达  是偏重说明这是祈福和祭祀日子

谢谢您的回复,端午节节日包含避灾保健、追念先贤、人民追求健康平安快乐等丰富含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娱乐性也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个人觉得互道快乐或安康都可以,强求大家都必须互道安康而取消互道快乐,是一种窄化端午节丰富含义的倾向。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道安康是可以的,长者对晚辈道安康则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有点不伦不类。

   再“考据”补充一下其源头及发展脉络:

   端午节, 时间在夏历的五月五日, 是中国传统大节之一。端午在古代称为“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 现今称为“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从其众多节日名称中就能感受到它所包蕴的丰富内容与生命活力。端午作为节日在中国起源甚早,迄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它的定名就目前所见文献资料看是在晋朝。晋朝周处在《风土记》 中说:“仲夏端午, 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 以五月五日的“重五” 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在端午节得名之前,端午的相关节俗在汉代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主要集中在仲夏时节的夏至, 而不是午月午日。人们对夏至时节天文物候的观测与理解,构成了夏至节俗的基本内容。端午的出现削弱了夏至时间点的标示意义。 但事实上, 端午以夏至时节为时间基础, 端午节俗的核心是人们对夏至时节的时间体验,端午与夏至在六朝初期曾经并重于世,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 端午最终替代了夏至的节日地位。

    中国端午节俗传统内容经过南北汇流交融发展至今主要包含以下三大部分:1、佩艾采药,避瘟保健;2、裹粽竞渡,祭神与凭吊屈原;3、斗草送扇,归省探亲。

   作为节日,娱乐性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龙舟竞渡在后世一些地区就演变为竞技的游戏或游船市集的游乐活动,自不必多言。端午的节日娱乐在南朝时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白草之戏。”( 《荆楚岁时记》)斗草有两种斗法,一种是文斗,斗草名,互相以草名对答, 如对对联, 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记“观音柳” 对“罗汉松”,“君子竹” 对“美人蕉”等, 对不上为输; 一种是武斗, 比试草的韧性, 以强健为胜。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端午送扇节俗唐朝已经出现,唐太宗端午节遵五日贺节的旧俗,送长孙无忌、杨师道各人飞白扇两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端午送扇在当时成为风气,端午前二日,长安东市成为扇市。宋明以后端午节亲友之间除了馈赠粽子、 香囊外, 还以扇子为节礼。

    端午依托夏至节点, 传承着古老的辟邪驱疫习俗,在汉魏六朝时融会南北民众对五月的时间感受,并接纳了屈原沉江的传说,在单纯的五月避忌的民俗主题基础上生出追念屈原的主题,这不仅增进了端午在中国节俗中心的地位,同时使端午发展为一个全民族的大节日。也正由于历代中国社会上下层成员对端午节俗的共同重视,才保障了她传承千年的生命活力。(以上内容大多出自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文章《端午节的来源和民俗》请参考■ )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