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协调:主动引导人口分布
人口问题是近几年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但人口问题不只是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也是重要的问题;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倾向。
改革开放前,通过三线建设和各种移民措施,中国人口分布过于偏向中东部的情况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劳动力向东部沿海流动,人口分布的情况发生逆转,不平衡情况加剧了,尤其是汉族的人口分布失衡情况更严重了。
人口分布失衡,尤其是主要民族的人口分布失衡,在特定条件下会引发严重的问题,给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隐患;即使不考虑这样极端的情况,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比较合理的人口分布为载体。
因此,考虑到政治、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需要,一个国家或社会不能被动接受完全由市场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人口分布,而必须主动引导人口分布向平衡的状态发展。
主动引导人口分布,不是逆经济规律行事,而是利用经济规律,并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进行,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发挥第一推动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主动引导人口分布,不能以财政资金为主导,无论是财政直接投资还是财政补贴的方式;用财政资金的方式,很难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遇到财政困难或其他问题,人口分布的趋向就会发生逆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空间内的人口必然以该空间内的产业为载体,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就不会有可持续、稳定的人口;为了保证较为合理的人口分布,就需要较为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就是说,为了保证较为合理的人口分布,需要协调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使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在面对一定的外在冲击的情况下仍能够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可持续、稳定的人口分布的前提条件。
如何保证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具体地说,如何保证西部地区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
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可能要求西部地区的产业在差异化和创新方面与中东部地区全面竞争,重要的是保持西部地区产业的成本竞争能力。
一个企业的成本包括几个方面,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具体来说,可分解成: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厂房设备成本、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与上下游沟通交流的成本,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以及一定的研发成本等。
对一个企业来说,劳动力的产出是企业的收益,劳动力的收入是企业的成本;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力的收入是其所得,劳动力和人口的再生产成本是其付出;因此,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劳动者想要提高收入,企业倾向于降低劳动者收入;降低按社会平均水平进行的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的成本,或者提高劳动力的产出,能够缓解二者的冲突,使企业和劳动者能够共同发展。
对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和劳动者群体来说,情况类似,要使二者在该区域内能够共同生存、发展,降低再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力产出是关键。
降低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与提高劳动力产出二者不可偏废,要协调发展;要吸取三线建设重积累、轻消费的教训,投资品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业要并重发展。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生态承载能力低,水资源缺乏;西南地区不受水资源的制约,但山地多平地少,平地还有很多要用于耕地;因此,西部地区适于大规模开发的土地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充裕,西部的土地成本并不会比中东部低很多。
对太阳能、风能等产业来说,西北部的土地和自然条件是很适合的;西南地区发展水电是比较适合的;随着西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产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产业本身的技术进步,一些能耗较高的产业可以落户西部地区。
西部还是国内能源和各种矿产重要产地和储藏地,结合西部清洁能源的发展,可在西部布置一些传统的重工业。
西部地区远离国内的主要市场,如果原料和产品都来自于中东部,产业将无成本竞争力;考虑到西部经济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应该是原材料来源于西部,中间产品在主要在西部的各个产业集群内部消化,最终产品在西部消化小部分,大部分销往中东部。
如果通过进出口解决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的问题,由于陆路运输成本比海运成本高很多,无论是通过陆路进出口,还是通过陆海联运进出口,都是不可行的;只能是一头在外,考虑西部经济的情况,可行的选择还是原材料在内,部分产品在外。
要想降低交易成本,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分散化,而必须是集群化;集群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不能发展单一的产业,必须是上下游、生产与服务一起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是建立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产业在地域的分布上不能是分散化的,而是必须相对集中的,村、乡、县可能都承担不起西部产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地域集中的产业集群应该放在地级市,至于地级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则需要省级政府或中央政府协调。
西部各产业与政府的沟通协调,或者说政府的经济发展责任方面,主要是通过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协助东部的适当产业以集群的方式在西部的合适地区落户、发展;政府应该提供发展需要的公共品,如道路和基础设施,发展好教育、卫生、医疗等与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关系密切的行业,并引导和协助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发展。
至于技术研发和营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与东部的合作来解决:企业的生产功能放在西部,营销管理和一些直接面向生产的研发也放在西部,但一些直接面向市场的营销职能和一些基础的研发可以放在东部。
随着国家对内外关系的缓慢调整和对国内大循环的更加重视,西部发展的大环境会逐渐变好。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根据上面的分析,西部的产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有以下的特点:
1、 以选中的主要产业为依托,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生产与服务行业等要集群式发展。
2、 产业集群在地域上要集中分布,不能分散发展。产业集群应该放在合适的地级市,县一级可以发展一点农产品加工业和为产业集群配套的辅助加工业。
3、 生产生活要配套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产业要与主要产业的发展相协调。配套的服务产业不能过快超前发展,不能喧宾夺主。
4、 要依托西部在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相应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5、 发展技术相对稳定的传统重工业和与之相关的制造业以及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传统消费品行业,而不是技术更新快和市场变化快的电子信息以及高端消费等行业。
6、 选中的主要产业的技术起点要高,规模要大,不能走由小到大逐渐更新技术的路子;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相对稳定,因此要一步达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生产能力。
7、 根据不同产业的情况,研发和营销职能可以在西部和东部之间适当分工。
要做到以上这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西部地区的政府要以保证其辖区内的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东部产业以集群方式到西部落户、发展;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切忌贪新求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