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英雄地(上)
◎ 作者:郑焕坚
◎ 全文约20000字 阅读需要约40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1938年,湖北宜昌,长江流域最大的航运企业、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考验。
由于当年10月长江中游要塞武汉沦陷,日军沿着长江不断进犯,此时在宜昌,从武汉等地迁徙而来的中华民族最后的24000多吨民族兵工业器材,以及另外十多万吨货物、数十万军民拥堵在宜昌城内外,正绝望地等待从宜昌乘船撤往重庆。
民族危亡,日寇沿着长江不断进犯,企图将中国最后的抵抗火种扼杀于长江之滨。
当时,从宜昌沿长江逆流而上重庆,单程航行至少需要4天时间,且宜昌以西的三峡航道狭隘,难以通行大船,要想赶在日军进攻之前强运如此之多的人员、物资入川,任务艰巨可想而知。
图片|“宜昌大撤退”总指挥卢作孚(1893-1952年)
尽管旗下民生公司仅有46艘轮船,但为了挽救民族抗战最后的希望,卢作孚当机立断,提出采用分段航行等措施,并临时雇佣了3000多人,征用850多艘民间木船,最终,在卢作孚奋不顾身、日以继夜的指挥下,民生公司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将2万多吨国防工业器材、100多万吨物资,以及150多万人员抢运入川,为抗战保留了火种和希望。
为了担负起抗战救亡的任务,民生公司在这场宜昌大撤退行动中,共被日寇炸沉炸毁轮船16艘,另有116名公司职员牺牲,61人受伤致残。
可以说,在这场民族抗战中,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组织的宜昌大撤退,也将始终铭刻在抗战胜利的纪功碑上。
图片|“宜昌大撤退”历史相片
位处长江上游与中游交界地带的宜昌,向来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取“宜于昌盛”之意改称“宜昌”。
夷陵属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曾经是楚国的西塞要地,并建有城邑。东汉末年,由于曹操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落败北撤,三国格局逐渐形成,当时,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围绕夷陵所属的古荆州(涵盖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展开激烈争夺,三国中有不少故事就发生在夷陵(宜昌)境内。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了报复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大仇,带兵十万从四川沿长江直下,孙权于是派出大将陆逊率军应战,双方相持至翌年(222年),陆逊最终利用火攻,于夷陵(宜昌)火烧连营,击败了蜀汉大军,史称夷陵之战(猇亭之战)。
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蜀汉继丢失荆州后,再次元气大伤,经此重创后,刘备一病不起,最终于223年病逝于夷陵上游的白帝城。
图片|宜昌城区 · 图虫创意 ©
宜昌地形险要,这也吸引了许多名人到此游玩。例如宜昌境内位处三峡西陵峡外的三游洞景区,在唐代时,曾经吸引了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位著名诗人一同到此游玩,人称“前三游”;到了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后三游”。
因此,此洞被后人称为“三游洞”。
南宋初期,著名诗人陆游随军抗击金人,在入蜀时曾经途经夷陵三游洞,当看到黄庭坚、欧阳修等人题刻时,陆游感慨万千,他还曾经在此取水煮茶。
抗战时,当时国民政府第五战区作战指挥部也曾经设立在三游洞附近,于此抗击日军。
图片|长江三峡西陵峡风光 · 摄图网 ©
整个抗战时期,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军民誓死抵抗日寇侵略的重要依托。
1937年,中国海陆军先是在长江上游的江阴要塞,拼死抵抗日寇长达三个月之久,中国海军第1舰队、第2舰队更是以惨烈的全军覆没为代价,在江阴战斗到了最后。
日军攻占长江上游的上海和南京后,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又以长江中游的武汉为中心展开会战,并在长江南北两岸的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4省广大地区奋勇抗击日寇。
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长江上游的重庆,并以此为中心号令全国军民继续抗战。为了护卫陪都重庆,阻断日军控制长江上游,1940年,中国军队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战至最后一刻,殉国于湖北襄阳十里长山。
张自忠殉国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其遗体,灵柩运抵宜昌后,原本计划用汽车运往长江码头,然后逆流运回重庆国葬,但是宜昌十万军民坚决请求用人力肩扛棺材的形式,一步步送将军最后一程,这是1940年5月,当时,宜昌军民顶着日军飞机盘旋轰炸威胁,不顾一切扛着将军灵柩,一直送行到了江边灵船。
图片|张自忠(1891-1940年)
但日寇灭我中华之心不死,眼见无法沿着长江推进,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寇又以飞机轰炸形式,对我陪都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重庆军民前后因日军轰炸死亡达一万多人,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重庆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炸成残垣断壁。
即使如此,中国军民仍然誓死不屈,在当时的重庆城,就广泛流传着一曲民歌这样传唱:
“让你龟儿子轰!让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很好的防空洞,不怕!
让你龟儿子轰!让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广大的农村,不怕!
让你龟儿子轰!让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总要大反攻,怕啥!”
图片|历史相片:日寇飞机轰炸重庆
中国军民沿着长江不屈抗战,到了1943年,当时宜昌城区已经沦陷,中国军队又在宜昌上游的长江石牌要塞坚持抵抗,为了拿下石牌,溯江而上进攻重庆,当年日本集结了十万大军进攻石牌。
石牌是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的一个小村庄,位处今宜昌夷陵区境内,长江在行经石牌时,突然右拐110度,构成天然战争天堑。
为了守卫这个陪都重庆最后的屏障,当时,中国军队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奉命死守石牌,大战前,胡琏对属下的团长们下令说:
“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当时,年仅36岁的胡琏,特地在石牌要塞附近的凤凰山上,带领师部人员设案焚香祭天,这位誓死捍卫石牌、保卫重庆的年轻师长,喊出了这样的祭天誓言: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战斗开始后,日本号称“钢铁猛兽”的第十一军等10万大军猛攻石牌,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负责国军湖北战事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给胡琏打电话,询问他“守住要塞到底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日军不断推进至石牌要塞附近,战斗进行至短兵相接时,国军官兵集体冲锋而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无数战士在此殉国牺牲,最终,中国军队奋勇击退了日军,牢牢守卫住了石牌要塞。
图片|湖北宜昌石牌境内、长江三峡第一湾明月湾 · 图虫创意 ©
至此,从1937年的江阴保卫战、淞沪会战,到1938年的武汉会战,再到1939年至1944年的四次湘北会战,以及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中国军民沿着长江流域不断誓死抵抗,最终牢牢守卫住了重庆和四川这个中华民族最后的战略要地,并以此为基地,最终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年9月9日,中国代表团在长江下游要塞、原民国首都南京正式接受日军投降。
至此,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中华民族最终光复国土,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回顾抗战这场涅槃重生的民族史诗,依托长江进行的长江系列抗战,也终将铭记在所有后世国人心间。
图片|长江流域抗战图
宜昌在民族抗战中功绩彪炳,但它的城市作用并不仅限于此。
由于宜昌位处长江三峡末段,万里长江在此经由狭隘的通道倾泻而出,这使其具备了兴建水利设施的天然优势,1988年,历时17年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竣工,发挥了蓄水发电、扼制洪水下泄、护卫中下游数千万百姓安危的重大功效。
图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 图虫创意 ©
在葛洲坝的经验基础上,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并于2006年全线竣工。
作为迄今(截至2022年)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在2018年的发电量,就已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单座电站年发电量世界新纪录。
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使得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原本险滩众多、江面狭隘、不利通航的众多难题得到解决,三峡工程建成后,随着长江上游水位抬高,水面壮阔的原三峡江面,已经可以通航万吨级船舶。
从营建葛洲坝到三峡工程,宜昌对长江和中国的贡献,也在新时期谱写了辉煌篇章。
图片|三峡大坝全景 · 图虫创意 ©
长江出宜昌后,开始进入荆州。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由于控遏长江中游,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上古时期的文书《尚书·禹贡》中,就列举了天下九州之地:冀、兖、徐、青、扬、荆、豫、雍、梁,其中荆州是古九州之一,春秋战国时,由于荆州位处当时的楚国境内,因此后来“荆楚”也经常合称通用。
东汉末年,拥有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的荆州,在北方一片动荡的形势下,却拥有长期的和平,这使得北方大量士人纷纷南迁到此避难,诸葛亮家族就是在此时期南迁当时隶属荆州的襄阳,并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做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
图片|古隆中 · 摄图网 ©
始建于东汉时期的荆州古城,也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荆州古城原为土城,南宋时始建砖城,历经兴毁,现在的古城墙,是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城墙高近9米,厚约10米,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墙周长达到10.28公里。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其中水城(护城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既有天然防卫优势,又兼备交通水利功能。
图片|荆州古城 · 摄图网 ©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而从荆州崛起的东晋权臣桓温,就以荆州作为根据地厉兵秣马,先后西平四川、三次北伐,名震天下。
到了桓温的儿子桓玄,公元403年,桓玄干脆以荆州为基地,挥兵沿长江东下,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短暂的桓楚政权,尽管一年后(404年)桓玄就兵败被杀,但由此可见荆州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背景下,其战略地位对于南北两边,都异常重要。
东晋政权在来自荆州军阀的冲击下濒临瓦解,桓玄死后16年(420年),东晋被刘宋取代,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此后,齐和帝、梁元帝,以及隋末唐初的后梁萧铣,都曾经以荆州为国都。
而荆州还曾经发生过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南梁承圣三年十二月辛未(555年1月27日),当时西魏派兵南下包围南梁首都江陵(荆州),嗜书如命的梁元帝萧绎在投降前,命人将当时的14万卷国库藏书付之一炬,并且自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梁元帝萧绎投降后,有人问他为何要纵火焚烧国库藏书,对此他的回答是:
“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书呆子意气的梁元帝萧绎,最终被西魏派人用酒灌醉后,以土袋闷死,当时的南梁首都江陵城(荆州古城)则“阖城老幼被虏入关”。
梁元帝萧绎的此次焚书,也使得南梁时期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无数典籍,从此消失人间,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图片|汉末地图
图片|汉末势力地图
总结荆州的城市历史地位,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的分裂时期,例如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对峙分裂,会使得位处长江中游、控遏华中的荆州地位更显重要,而进入大一统时代,荆州的历史地位就会相对下降。
但这并不妨碍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人才辈出,到了晚明时期,荆州就走出了一个一度为大明帝国力挽狂澜的著名宰相张居正(1525-1582年)。
23岁就考中进士的张居正,曾经担任明朝内阁首辅十年,他在位期间,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使得明朝财政一度重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张居正又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使得整个大明帝国从内到外一度回光返照、富裕强盛,从而为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护卫大明安危奠定了军事和物质基础。
尽管张居正死后,其家族被翻脸无情的万历皇帝整顿抄家,但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明熹宗天启皇帝手头,天启皇帝就为张居正翻案恢复了名誉。
尽管也有毁誉参半,但张居正的大手笔改革,仍然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赞誉和尊重,这个从荆州走出的一代名相,不愧是荆州的城市骄傲。
图片|张居正故居风光 · 图虫创意 ©
历史之外,荆州的城市水系也非常发达,在全国堪称独特。
荆州全市湖泊众多,拥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更是湖北省内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另外,荆州还拥有总面积1.2万公顷的长湖。
湖泊密集之外,荆州还有大小近百条河流,其中著名的荆南四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更是洞庭湖的重要水源。
图片|夕阳下的荆州城区 · 图虫创意 ©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南巡途中贪玩捕鱼,结果不慎落水受惊的明武宗,因为感染肺炎受惊去世,年仅31岁。
明武宗无子,于是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后,决定由皇室近支、明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
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的朱厚熜,其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同时也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同父异母弟弟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
12岁那年,朱厚熜就承袭爵位成为兴王。本来一辈子都将在钟祥度过的藩王朱厚熜,没想到却因为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的去世,在15岁那年,阴差阳错成了皇帝,是为明世宗,也称嘉靖皇帝。
无意间成为天下至尊,于是嘉靖皇帝便想着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上尊号、追认其为“皇考”,但廷臣坚持认为,嘉靖以小宗入大宗,应该追认皇兄、明武宗朱厚照为“皇考”,由此,嘉靖皇帝与廷臣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
双方的较劲最终以嘉靖皇帝的胜利告终,此后,嘉靖皇帝下令将父亲朱祐杬的兴献王墓升级为皇陵,并进行升级改造,施工持续了四十多年,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才告完工。
而由兴献王墓升级而来的明显陵,也是中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其占地面积高达183公顷,是明代帝陵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
嘉靖皇帝的好运,也使得钟祥因此拥有了一座帝陵,2000年,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另外,明显陵的配套建筑,位处钟祥境内的元佑宫,也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位处江汉平原中部的钟祥,原本在长江流域默默无名,但是,由于明显陵的存在,这个城市也因此显名、走向了世界。
图片|湖北钟祥明显陵 · 摄图网 ©
长江从荆州蜿蜒而下,途经湖南岳阳,并在此吸纳洞庭湖水继续东下。
岳阳古称“通衢”,素有“湘北门户”之称,作为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战略城市,岳阳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交汇的黄金中心,周边还有长江、京广铁路、浩吉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等水系和交通线网纵横交错,向来是兵家要地。
岳阳在古代也称“巴陵”或“岳州”,由于原郡治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而得名。
另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上游的巴国与楚国在今天的岳阳地区交战,最终巴人战败、全军覆没,其兵士合葬于此,所以岳阳古称“巴丘”、“巴陵”,也是由此而来。
赤壁之战前,公元208年,曹操曾经派遣水军追击刘备到了巴丘(岳阳),一直到后来赤壁之战失败,曹军才退出岳阳地区。
根据记载,到了清末,岳阳境内还有周瑜墓,如今周瑜墓已经不知踪迹,但是周瑜的爱妻小乔的坟墓至今仍在岳阳市区。
图片|岳阳城区图:右侧蓝色水域为长江,中间黄色水域为洞庭湖水域,左侧为岳阳城区 · 图虫创意 ©
由于岳阳控遏长江,因此历朝历代,岳阳从来就战祸连连,无论是南宋初年的杨幺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后来的吴三桂,他们都曾在岳阳地区攻战不休。
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经三次攻占岳阳;到了民国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曾经在岳阳、长沙等地区组织了四次“湘北会战”以抗击日军。
图片|历史相片: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在阻击日军
作为岳阳的城市名片,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岳阳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历代曾经历多次毁坏和重修。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撰文以纪念此事,范仲淹后来写下了闻名千古的《岳阳楼记》,文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格局与政治情怀,更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所称颂和追求的榜样,岳阳楼也因此文更加名震天下。
图片|俯视洞庭湖的岳阳楼 · 图虫创意 ©
岳阳市内的洞庭湖,吸纳了湖南境内众多河流、最终流入长江。而在洞庭湖最重要的支流湘江流域,长沙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城市。
长沙位处湘江下游和长沙盆地西缘,作为湖南省会,长沙早在秦代时,就是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进入西汉后,大汉帝国为了开发岭南,在此建立过长沙国,下辖13个县,长沙正是在汉代时开始大开发,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1970年代初期,在今天的长沙地区,发现了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重量仅49克,织造工艺冠绝古今。
另外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内,还出土了迄今年代最为久远的甲、乙本《老子》,和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书籍《五星占》,以及比《黄帝内经》还要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堪称中国典籍考古的无上珍宝。
马王堆汉墓内还出土了历经2000多年不腐的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这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由于墓藏文物丰富珍贵,2021年,马王堆汉墓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图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 · 摄图网 ©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长沙)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主持创办了岳麓书院,鉴于岳麓书院办学的成功,四十年后(1015年),曾经写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宋真宗,特地召见岳麓书院的山长周式,并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作为公认的宋明两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都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尽管历经兴废,但岳麓书院在此后千年里,一直是长沙乃至整个湖南的文脉中心,到了清末,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并就岳麓书院的旧址进行扩建。
可以说,作为湖南的文脉,岳麓书院至今仍然滋养着三湘大地的学子与灵魂。
图片|大雪过后的岳麓书院爱晚亭 · 图虫创意 ©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挑着书箱,跟着师友们一起翻山越岭,从韶山冲来到湖南省城长沙求学,此后,他多次来往长沙,并将在此,成长为新时代的革命青年。
1925年,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沙,在重游橘子洲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橘子洲位处湘江长沙市区段,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经过一千多年泥沙冲积,最终形成了今天绵延十多里的沙洲。由于沙洲上盛产美桔,因而得名橘子洲。
湘江北上,橘子洲头,激发的是一个时代伟人的意气风发。
图片|橘子洲风光 · 图虫创意 ©
1895年,远征辽东的湘军与日军展开决战,不料却溃败而归,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湘人上下极为震惊,昔日在太平军之乱和收复新疆之战中所向披靡的湘军,却败于日寇之手,这使得湖南人开始了剧烈的反思。
在此后的百日维新中,湖南人在巡抚陈宝箴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光绪皇帝号召维新变法,不料短暂的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先被罢黜,后被赐死。
但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长沙的工商、水利、邮政、电报等近代化事业持续发展,并争取到了粤汉铁路从江西改道湖南,在铁路的带动下,长沙步入了近代化的快车道。
1904年,长沙正式开埠,随着国外资本和人员的涌入,长沙也一跃成为了整个湖南的航运和外贸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人的思想和眼界日益开放,并由此走出了一位本土的革命家:黄兴(1874-1916年)。
出生于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的黄兴,先后参与了晚清的萍浏醴、黄花岗等多次起义,辛亥革命时,黄兴亲赴武汉担任战时总司令,他为革命奋不顾身,最终促成了晚清的崩溃和民国的建立,黄兴也因功勋卓著,而在民国初期被与孙中兴一起,合称“孙黄”。
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从长沙到湖南,这些持续涌现的仁人志士,也为推动中国的革命进程做出了不朽功绩。
图片|长沙夜景 · 摄图网 ©
抗战期间,尽管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宜昌等要塞相继沦陷,但长江以南的长沙军民却顽强抵抗,从1939年至1942年,中国军民先后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并将日寇驱逐于湘江之北。
一直到1944年,日军第四次强攻,才最终攻陷长沙。但日寇很快就耗尽国力,并于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整个抗战史上,可以说,长沙也是长江中下游城市中,抵抗最为坚决、最为持久的城市,八年抗战,长沙不愧英雄之城的光荣称号。
图片|长沙夜景 · 摄图网 ©
改革开放后,长沙的工程机械、电视娱乐等产业异军突出,以三一重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明星企业和单位在全国领改革风气之先,为国人奉献了过硬的基建利器和精神娱乐。
而长沙,这座处处洋溢着欢乐奔放、却又沉着勇毅的城市,既有亲民的房价,又有优质的生活环境,堪称国内众多省会城市中,难得的宜居之城。
图片|爱吃会玩的长沙人:长沙坡子街的湖湘文化灯牌 · 摄图网 ©
大江从岳阳东去,流经的,是长江中游最为险要的城市:武汉。
简称江城的武汉,在长江中游的历史发展中相对较晚,它不如荆州和宜昌一般古老,但是当代考古显示,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中原文明就已南下在此建立了古老的盘龙城。
作为当今中国版图的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拥有“九省通衢”之称,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按照规划,未来武汉将形成衔接“两纵(京广高铁、京九高铁西通道)两横(沪汉蓉铁路、沪渝蓉高铁)两斜(兰福高铁、胶桂高铁)的“超米字型”高铁网络,并进一步夯实武汉的中部交通枢纽地位。
而从武汉出发的万吨巨轮,如今已经可以直达上海、通往全球。
图片|夕阳下的武汉城市风光 · 图虫创意 ©
传说,孔子曾经入楚国推广其政治主张,孔子一行抵达武汉时,夫子还曾派遣弟子向当地人询问渡口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问津”,由此引申出“指点迷津”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琴师伯牙弹琴,幸而遇到了来自今天武汉的知音钟子期,钟子期是樵夫,却能深刻领悟伯牙的琴意,两人相识相知、成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病死,伯牙伤心欲绝,于是将心爱的古琴摔碎,此后终身不再抚琴,因为在伯牙看来,高山流水虽在,但世间却已无知音。
图片|武汉古琴台大门 · 摄图网 ©
虽然武汉早在商代初期就已有盘龙古城出现,但其真正的建制是在西汉时期。
到了东汉末年,当时割据南方的荆州牧刘表派遣部下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将江夏郡治设在了今天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这也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孙权派人在今天的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并取名黄鹤楼。
武汉黄鹤楼此后历经兴衰和不断重建,并在后世成为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
图片|武汉黄鹤楼 · 图虫创意 ©
唐玄宗开源十一年(723年),年仅20岁的崔颢高中进士,然而,尽管出身唐朝顶级士族“博陵崔氏”,但崔颢一生却郁郁不得志,也就是在这一年,崔颢来到了长江边的黄鹤楼,写下了那首千古名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了黄鹤楼,正当他诗兴大发时,却惊讶看到了崔颢的题诗,这使得李白为之折服搁笔,李白失落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李白还是给黄鹤楼留下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岳阳楼和滕王阁一样,黄鹤楼在历史上也是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如今屹立在武汉长江边的这座黄鹤楼,是改革开放后,于1985年建成的,登上这里,可以远眺汉江与长江交汇处,万里江山,邈其一望。
图片|远眺武汉黄鹤楼(右下) · 摄图网 ©
历史进入宋代后,1127年,女真人南下攻陷北宋首都开封,并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
为了消灭残存的南宋政权,金人不断南下,为了抵御金人侵略,当时,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就曾在鄂州(今武汉武昌)驻军达八年之久,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从鄂州(武汉武昌)领兵渡江北伐,临行前,岳飞慷慨激昂地说:
“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随后,岳飞奋战收复了襄阳六郡,为南宋在长江中游打开了战略主动,几年间,岳飞又多次以鄂州(武昌)为基地北伐,1140年,岳飞再次从鄂州出兵多次击败金军,北伐兵峰直逼河南朱仙镇,北宋首都开封光复在即。
然而,畏敌如虎的宋高宗却决意与金人媾和,在与奸相秦桧合谋后,宋高宗最终以十二道金牌强迫岳飞退兵,一年多后,1142年1月,宋高宗下令将岳飞杀害于首都临安城内。
图片|汉口江滩上的长江风光。岳飞曾从武汉渡江北伐 · 图虫创意 ©
【文章剩余内容请见:风云激荡英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