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英雄地(下)
【文章前半部分详见:风云激荡英雄地(上)】
唐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是安史之乱(755-76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日益南迁到江淮流域。
北宋在1127年灭亡以后,随着宋室南迁,加上大量人口移居南方,这使得长江流域得到了加速开发,中国的经济中心也因此从南宋开始,彻底转向了长江中下游流域。
可以这么说,武汉在中唐以后的崛起,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的崛起,也象征着中国经济重心,已经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了长江流域。
经过南宋一代的开发(1127-1279年),武汉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南宋灭亡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正式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也是武汉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
图片|武昌古城楚城门楼 · 摄图网 ©
明朝中期以前,武汉的城市格局主要是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的武昌府,和江北的汉阳府。到了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江改道从武汉龟山以北汇入长江,这使得武汉江北原来的汉阳府被一分为二:其中长江以北、汉江以东区域成为老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西区域成了新兴的汉口。
在此基础上,武汉形成了沿袭至今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武汉三镇格局。
由于坐拥长江和汉江水运之利,因此新形成的汉口迅速崛起,到了明朝末期,汉口已经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合称“天下四聚”,是当时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进入清朝后,汉口坐拥水运便利,继续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当时,汉口码头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和粮船,根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当时汉口码头曾经发生船舶失火事件,结果连带烧毁了三四千艘商船和粮船,大火足足烧了两天,由此可见当时汉口的商业之繁盛。
图片|武汉三镇风光 · 图虫创意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的汉口正式开埠,随后,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先后在武汉设立租界,在租界之内,中国被迫丧失了部分主权,但是,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和投资,汉口也在内外贸易的加持下加速崛起,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港。
图片|江汉路是民国时期武汉的繁荣见证 · 图虫创意 ©
为了与洋人抗衡、发展国内经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廷,请求修筑从北京卢沟桥延伸至武汉汉口的卢汉铁路,是为后来的京汉铁路。
意识到铁路与工业化威力的清廷,于是调派张之洞转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汉指挥修建京汉铁路南段。
作为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和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到武汉赴任后,随即马不停蹄开始谋划华中地区的洋务运动,他先是指挥筹建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以及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等一系列工厂,为武汉和湖北地区建立了工业化雏形。
不仅如此,张之洞在任职湖广总督期间,还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工艺学堂(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商务学堂等教育机构,成为武汉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此外,张之洞在都督湖广期间,还主持编练了湖北新军。有意思的是,张之洞训练新军的本意是拱卫大清王朝,但最终,却是他这支一手缔造的新军,打响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枪。
因此,后人在高度评价张之洞为湖北近代工业化和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时,也调侃他训练湖北新军、最终酿成辛亥革命是“种豆得瓜”。
孙中山的评价则是:“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图片|由张之洞创办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
1911年10月10日,由张之洞生前训练的湖北新军,在武汉打响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枪,此后,大江南北迅速响应,不到几个月时间,清廷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清朝宣告覆灭。
清朝虽然灭亡,但武汉却因为张之洞留下的遗产而迅速发展。
1906年,由张之洞倡建的京汉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到了1936年,从广州至武昌的粤汉铁路也全线竣工通车。
图片|民国老相片,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火车站
1957年,随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隔着长江南北对望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正式接轨贯通,并改称京广铁路。
而位处京广铁路中央的武汉,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干道上的龙腰城市,堪称华中枢纽。
据统计,仅2013年,武汉铁路客运量就达到1.2亿人次,首次超越北京成为全国第一,并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沪汉蓉高铁与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身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在航运方面,如今武汉不仅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而且还是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还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通江达海的优质航线。
图片|1957年建成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 摄图网 ©
除了铁路的黄金交汇优势外,武汉的水运优势也非常明显。
坐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地的武汉,全市8569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大小湖泊166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市”。
其中,汤逊湖水域面积高达47.6平方公里,是武汉市内最大的城中湖。
另外,武汉市内还有留下过屈原、李白等古代名人足迹的东湖。东湖也是建国后,毛泽东同志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1949年以后,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武汉多次畅游长江和东湖,1956年,毛泽东在畅游长江后,曾住在东湖梅岭,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图片|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畅游长江 · 湖北省档案馆 ©
由于武汉各类江河、湖泊等水域面积,占据全市高达四分之一地域,因此对武汉来说,如何在被江湖阻隔的市内修建桥梁,就成了城市大事。
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武汉全市就建成了1300多座桥梁,其中,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此外,武汉还拥有“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和“万里长江地铁第一隧”——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以及“万里长江公铁第一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
可以说,对武汉这座江湖之城来说,桥,也是架通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与纽带。
图片|晚霞下的武汉长江二桥全景 · 摄图网 ©
在畅游长江之后,毛泽东同志念念不忘“武昌鱼”,可武汉的美食,远远不止武昌鱼。
作为生活在江湖之上的武汉人,他们对于美食的挑剔与讲究,丝毫不亚于南方的广州人,对武汉人来说,美食的经典,体现在一早一晚上。
一早,武汉人俗称“过早”;一晚,宵夜也是武汉的城市灵魂。在武汉,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因此,初到武汉的人,切切不可错过户部巷的早餐,和吉庆街的夜宵美食。
另外,武汉的鄂菜虽然不如湘菜走遍大江南北,但是其口感美食也完全不逊色于湘菜;特色小吃和美食方面,武汉的热干面、三鲜豆皮、鸭脖子、面窝、米粑、排骨藕汤和洪山菜薹,更是不负盛名、值得细细品尝。
图片|武汉户部巷,店老板正在做小吃豆皮 · 摄图网 ©
在武汉众声喧哗的城市背后,也潜藏着多方净土。
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的宝通禅寺,就深藏于武昌闹市之间。这座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占地面积高达11万多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
至今,宝通禅寺内还有唐铸铁佛、宋代“万斤钟”,以及元代修建的洪山宝塔以及明代石雕狮子等文物。
宝通禅寺附近,还保留着始建于元代的长春观,这座由道教全真派弟子为纪念其师尊、重阳祖师弟子丘处机(道号“长春子”)而修建的道观,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为湖北丛林特著,道友万数,香火辉煌”。
作为一个曾经的口岸城市,武汉市内的宗教场所还不止于传统的佛道两教,在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下,武汉市内还有伊斯兰教汉口民权路清真寺,天主教汉口上海路教堂,基督教汉口荣光堂等外来宗教建筑留存至今,足以见证武汉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图片|武汉长春观 · 图虫创意 ©
1861年武汉开埠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商业第二城,其商业规模之宏大,以致当时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当时,在汉口的租界区内,更是涌现出了大量古典西洋建筑,其中就有江汉关大楼、大智门火车站、德明饭店、俄国东正教堂、民众乐园等经典欧式建筑。
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口近代建筑群也跟上海外滩历史建筑群一样,见证了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两座城市在过往百年间,曾经的屈辱与奋起,辉煌与往事,它们,也是武汉和长江历史的另外一种化身。
图片|建成于1924年的武汉江汉关大楼 · 图虫创意 ©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人入中年的陶渊明(约365-427年),决定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开始他余生的归隐生活。
彭泽,位处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西九江。而陶渊明自己,则是今天九江境内的浔阳柴桑人,官场无可留恋,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重归自然后,写下了《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后,陶渊明大概在九江一带又生活了二十多年,并在此终老。一段长江往事,孕育的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开始。
图片|九江庐山上的芦林湖 · 图虫创意 ©
陶渊明的出生地九江,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
九江的称谓来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中国人以“九”为大,“九”是虚数,泛指“众水汇集”;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彭蠡泽是鄱阳湖的古称,意思是说湖汉九水在九江这里汇入鄱阳湖。
地处赣北的九江,身处长江、鄱阳湖、京九铁路三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观察地图可以发现,九江位处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其东与江西上饶和安徽池州毗邻;南接南昌和宜春;西与湖南岳阳和湖北咸宁交界;北与湖北武穴、黄梅以及安徽宿松、望江两地隔长江对望。
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九江早在清末民初时,就是全国四大大米交易市场之一,其“南面庐山,北负大江,据江、湖之口,为噤喉之地。”
图片|九江浔阳楼和锁江塔 · 图虫创意 ©
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的九江地区有时称寻阳(浔阳)、有时称江州,名称多有变动。
西晋在317年灭亡后,中国南北方陷入长期分裂局面,对于南方的东晋和刘宋、萧齐、萧梁和南陈来说,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带,主要分为荆州、江州、扬州三大区域,而治理长江中游荆州地区的军将,例如东晋的桓温,后来的梁元帝萧绎等人,都是在荆州地区拥兵自重,为了抑制荆州军阀沿长江直下威胁建康(南京),因此,位处长江中下游交界的九江,其地理位置就日益重要起来。
图片|九江长江大桥 · 图虫创意 ©
可以说,当中国处于南北方割据时,遏制长江中下游的九江,其军事政治地位就会上升,而当国家大一统时,九江的重要性就会下降,
公元589年,隋文帝派兵征服南陈,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持续近300年的大乱世,随着隋唐进入大一统时代,九江的战略地位下降,这一沉默,便是数百年。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派人进入长安城,刺杀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在上班路上刚好目睹惨案的诗人白居易于是慷慨陈词,主张缉拿真凶,没想到卷入朝堂政治的白居易,却因此得祸,被贬到了九江郡担任司马。
翌年(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长江九江段,也有一说是龙开河)送别客人,没想到却偶遇一位擅弹琵琶的长安歌女,一番交流后,感慨万千的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诗《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今天,在九江长江大桥东侧也有一座琵琶亭,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建筑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迄今,它历经兴衰复建,也已在长江边伫立凝望千年之久。
图片|九江琵琶亭,因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而闻名 · 图虫创意 ©
前面我们说过,九江在进入隋唐的大一统时代后,一度沉寂无名,但是,随着安史之乱(755-763年)以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九江的发展逐步加速。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次动荡,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311-316年),一次是安史之乱,还有就是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1127年)。
这三次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导致中国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他们南下的路线,也从一开始的移居江淮流域,深入到更南方的鄱阳湖流域的江西和洞庭湖流域的湖南,以及进入福建、粤东、粤北地区。
在大规模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加持下,九江所在的鄱阳湖流域逐渐崛起,根据记载,从明朝初期的14世纪到晚清19世纪末,每年经由九江转运北京的江西漕粮,高达47-57万石(明朝一石约合150市斤,清朝一石约合180斤)。
当时,九江周边的鄱阳湖流域,以及湖南的洞庭湖流域,和湖广的江汉平原,已经成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号称“湖广熟、天下足”,而九江控遏长江的险要位置,也使得这个城市成为了南粮北运的重要汇聚点和出发地。
到了明末清初,九江已经“为全省之噤喉,又为湖广、江南之腰膂也。”
图片|九江城市风光 · 图虫创意 ©
起初,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先是定居在九江周边的鄱阳湖平原一带,进入唐宋后,后来的移民在鄱阳湖周边土著密集的情况下,只能沿着汇入鄱阳湖的赣江逆流而上,进入赣南地区定居。
这些后来自称为客家人的汉人族群,此后在人口繁衍和战乱等压力下,又开枝散叶搬迁到闽北、粤东北等地,从而形成了今天赣、闽、粤交界地带相连的客家方言区。
图片|赣闽粤交界的客家地区
由于水路便利,因此作为江西的北方门户,九江在接纳各方移民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宗教的汇合。
位处九江境内庐山,毗邻长江和鄱阳湖之滨,在庐山上面,既有被列为道家第八小洞天的庐山洞,和始建于东晋年间的简寂观;又有始建于东晋年间的佛家寺庙东林寺,东林寺也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人也尊其为净土宗祖庭。
另外,庐山上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儒家白鹿洞书院,1861年九江开埠后,传教士也走上了庐山,并在此建立起了庐山天主教堂。
可以说,仅仅一座庐山,就融合了儒释道和中外多个宗教,这也显示出九江的融会贯通和包容开放。
图片|庐山东林寺远眺 · 图虫创意 ©
太平天国期间(1851-1864年),太平军与清军围绕九江多次展开争夺战,1858年,清军在围攻九江17个月之后,最终攻陷九江,此后,太平军失去了控遏长江中下游的主动权,始终被清军按在长江下游纠缠,战略上日益被动,最终走向灭亡。
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1861年,九江开埠,尽管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但九江也因此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当时,江西地区的棉布、茶叶、大米、瓷器等产品经由九江转运全国乃至国外,带动了九江的现代化。
但好景不长,随着洋货的冲击,以及云南普洱茶、福建茶,广东潮州陶瓷产业等的兴起,江西土产的竞争优势日益消失。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同时粤汉铁路也进行建设,由于这条南北铁路大动脉绕开了江西、改由湖南连接通勤,这就使得原本拥有赣江-鄱阳湖水运优势的九江,在铁路的冲击下迅速衰落。
随着铁路的崛起,内河航运也逐渐衰落,而依托长江-鄱阳湖-赣江黄金水路的九江,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图片|从九江庐山含鄱口远眺鄱阳湖 · 图虫创意 ©
太平军之乱、铁路冲击,多重因素重叠下,原本在宋明时期独领风骚的江西,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沉寂,即使到如今,九江尽管控遏长江中下游,但在长江流域的重庆、宜昌、岳阳、武汉、安庆、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链中,仍然显得低迷没落。
幸运的是,因为铁路时代错过的辉煌,九江也正在迎头赶上。
作为江西省内仅次于南昌和赣州的区域中心城市,九江如今也迎来了京九铁路、京港高铁、武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武九高铁、九景衢铁路、合安九客运专线、阜冈九客运专线、昌九高铁等多条铁路的穿插贯通。
另外,位处长江段赣、鄂、湘、皖四省结合部的九江,也是京港高铁沿线难得的水陆交通枢纽,同时还是江西全省唯一可以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可以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九江乃至整个江西,都将牢牢把握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力争迎头赶上。
图片|九江城区 · 图虫创意 ©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文采飞扬的少年天才王勃途经洪州(南昌),恰逢当时洪州城内的滕王阁重修完毕,在洪州都督阎伯屿的邀请下,王勃欣然登阁赴宴,并写下了此后传颂千古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在序文中,王勃极力称赞毗邻赣江的滕王阁景致优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的滕王阁,因为王勃和他的序文名闻天下,但此后1300多年间,这座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古楼,先后重修和重建达28次之多,如今最新的一座滕王阁,是1985年重建的仿宋建筑。
登临滕王阁之上,可见赣江和整个南昌城市的宏伟景致,大江北上,让人有畅想古今、恢弘激荡之感。
图片|滕王阁 · 图虫创意 ©
滕王阁所在的南昌,秦代时属于九江郡,秦末汉初,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后,又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
灌婴在平定豫章后,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并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的用意,用南昌命名,这也成了南昌开城之始。
“粤户闽庭,吴头楚尾”的南昌,向东可对接长三角、向南可连接大湾区,从来就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兵家要地。
明代以前,南昌曾经先后取名豫章郡(汉代)、洪州(隋唐时期)、隆兴府(宋元时期)等多个名字,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后,占领了江西全境,朱元璋后来下令将隆兴府改回老名字南昌,并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南昌与赣江 · 摄图网 ©
2011年,由于盗墓贼的惊扰,文物部门开始对南昌境内一座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没想到无意中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历经五年考古研究,最终确认古墓主人竟然就是汉武帝的孙子、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权臣霍光所废黜的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年-前59年)。
刘贺被废后,后来被贬到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被赐爵海昏侯的刘贺此后一直在南昌被监视居住,一直到他去世,享年仅有34岁。
一生荒诞传奇的刘贺此后尘封达2000年之久,没想到却因为盗墓贼的惊扰而重现人间,而海昏侯墓自2011年发掘以来,先后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并于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图片|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 · 摄图网 ©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并挥兵北上试图攻取南京,当时,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阳明听说后立即举兵勤王,仅仅一个月间就攻克了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宁王回师南昌救援,随后王阳明又指挥部队将宁王一举擒获,而从宁王发动叛乱到王阳明平叛,前后仅有43天。
王阳明在南昌平定宁王之乱,也使得这位心学大师名震后世,王阳明也因系列军功而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图片|哲学大师王阳明一生最显赫的“事功”,是在南昌平定宁王之乱
宁王朱宸濠尽管因叛乱被杀,但他的子孙仍然世居南昌,明代灭亡后,朱宸濠的后代朱耷(1626年-约1705年)长期居住在南昌城郊的天宁观,后来,朱耷将天宁观改建并更名为“青云圃”(清朝嘉庆年间,状元戴均元将其更名为“青云谱”),并长期在此创作书画。
六十岁那年,朱耷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名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像“哭之”、“笑之”字样,以此寓意他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之中,作为明朝皇室遗民的痛苦煎熬。
当时的诗人叶丹曾为朱耷写了一首《八大山人》诗,其中这样说道:
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
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后来,“八大山人”朱耷病逝于南昌,他走得如此静谧,以致后人连他确切的去世年份都不清楚,天地广阔,俱化山水于无形。
图片|八大山人作品:墨荷图
南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为著名水城,南昌境内不仅有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等众多河流,而且还有青岚湖、军山湖、金溪湖、瑶湖、白沙湖、南塘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分布其间。
据统计,南昌全市7195平方公里面积,水域面积就占了2204平方公里,可谓名副其实的江湖之城。
因此,南昌城内很早就有民谣这样传唱:
“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
图片|南昌城市鸟瞰图 · 图虫创意 ©
有唯美的风光,也有饕餮热爱的美食。
作为赣菜的代表之一,南昌菜讲究辣、烂、脆、嫩,从鄱阳湖胖鱼头、竹筒粉蒸肠到藜蒿炒腊肉,这些经典南昌菜,丰富了赣菜的味蕾和视觉。
而超接地气的瓦罐汤和拌粉,则成了南昌的代表,甚至走向全国,让国人得以一享来自赣江的醇香美味。
图片|一份南昌瓦罐汤,足以安慰饕餮的灵魂 · 图虫创意 ©
南昌曾是江西地区最早的“瓷都”,以南昌古名洪州命名的洪州窑,其烧制的青瓷在后世,更是成为唐朝人的真爱,当时,就连唐玄宗和“茶圣”陆羽都喜欢用洪州瓷。
但洪州窑毕竟久远,真正让江西瓷器声名鹊起的,还是景德镇。
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刚开始称为“昌南”,汉代时更名“新平”,唐玄宗时期又更名为“浮梁”,北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最终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图片|景德镇城区,右为昌南阁 · 图虫创意 ©
地处“五山、两湖”(黄山、庐山、九华山、龙虎山、三清山,以及鄱阳湖、千岛湖)中心的景德镇,是一座群山环绕的江南山城,昌江在市区内穿城而过。
早在汉代时,景德镇就有了制陶业,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制瓷,到了宋真宗时期,当时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北宋皇室的瓷器生产重地。
元代时,景德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全国制瓷工艺最高的窑场。
进入明清两代后,景德镇更是成为全国瓷业中心,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合称全国四大名镇。
后人评价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
根据记载,到了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时的景德镇已经聚集了百万人口,作为千年瓷都,从这里烧制出来的北宋青瓷、元代青花瓷,和明代的釉里红、五彩、斗彩,再到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珍贵瓷器,至今仍在中外享有盛誉,堪称千年瓷都。
图片|景德镇瓷宫-陶瓷博物馆 · 图虫创意 ©
纵观长江中游,从湖北宜昌、襄阳、荆州、武汉,到湖南的岳阳、长沙,再到江西的九江、南昌、景德镇,这一系列城市撑起了长江中游和中国龙腰的脊柱。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将分别打造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据统计,截至2018年,整个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约5.99亿人,其中中游地区约1.75亿人;另外当年长江经济带GDP约40.3万亿元,其中中游地区9.78万亿元。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以武汉为中心,分别拥有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这几大城市群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的3倍和珠三角的5倍。
到了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总人口约为1.3亿人,GDP达到11.1万亿元。
就在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通知,表示原则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并提出要彰显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特色和优势,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这也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可能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之后,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
假以时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必将以中国“龙腰”的身份强势崛起。
图片|长江经济带
图片|长江中游城市
... 完 ...
参考资料
万艳华:《长江文明之旅:名城古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长江出版社2019
宋辉:《长江文明之旅:戏曲艺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长江出版社2019
卢世菊等:《长江文明之旅:佛寺道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长江出版社2019
徐士友:《长江文明之旅:兵法战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长江出版社2019
冯天瑜等:《长江文明》,中信出版集团2021
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黄强、彭东方:《大江经纬: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长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