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个说法?
马上返乡过年,有些烦心事,本人事业小有成,不算大富大贵,但相比于同村的人来说还算不错,过年回家,没有任何炫耀心理常规过年,过好自己的日子,同乡问起过得怎样统一回复还不错,车都没开回家,因此被老父亲责备,说我未能光宗耀祖(个人觉得就是没有把13装起来),提到了这句锦衣夜行,有困惑,富贵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么?我也没有特意的去装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已...
收到一位小伙的私信,临近年关,可能这样的困扰不少人都有吧...
虽然不能说现实中人人都是嫌贫爱富,但在大多数地方,特别是经济还不算发达的地区,“恨人有,笑人无”是个特别常见的心态。
大城市相对好一些的地方,是能给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的空间。比如说,在一线城市,大多数人并不会觉得一个喜欢收藏唱片、磁带的资深发烧友,要比一个年薪七八十万的程序员低一等。但如果是在很多小地方,你要是收入不高还倒腾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是要被笑话的,而那些能挣七八十万的人,手里却是实打实的钱,是很多人要巴结的。
这种心态,很多从小地方到大城市工作的人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大多数人从小主要是在学校里成长的,等到大学之后,就直接留在了城市,缺乏小地方生活的经验。但实际上,小地方作为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并且个人的发展机会很少、评价体系单一,一个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只能通过外在的物质方式来展现。
并且,这个所谓的“物质展现”还一定要是大众熟知的方式。举个例子,你开个五菱宏光,戴个百达翡丽回家,村里人也会认为你混得不好,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认识百达翡丽,只知道你开个四五万的车。反之,你开个奔驰回去(在山东,最好是奥迪),哪怕戴个入门款的金劳力士,村里人也会认为你混的很不错。毕竟,奔驰、奥迪他们还是认识的。
所以,在同价位的车里,BBA卖得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还记得前两天刚刚过去的花了132万改造了个红砖毛坯房的事情吧?在那个事情里,当事人养了五个孩子,这里面有在民航工作的,有当公务员的,虽说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但每个人都不用家人操心了。这在农村是很长脸的一件事。当事人一开始说,想造一个二层小别墅,那样看着气派,孩子们回来也都能住。想造很多农村里的中老年人有了点钱就该翻盖房子,其实并不一定是以前的房子不能住或者住的不舒服,他们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一下自己有钱或者自己的孩子混得很好。
如果说你自己没有名车名表,为了撑门面去买大可不必。但如果你本来就有,那不妨听一听父母的话,把车开回家。虽然你回家就几天的时间,但在你走了之后,村里人看子敬父,你父母是会有更多面子的。
当然,要是工作忙回不了家,并且你收入还不错,也可以直接给家里买辆车或者给父母买几件名牌衣服、首饰之类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不管你买的东西还不好看,只要是“自己孩子买的”,就足以让他门长脸了。
我见过的,有些人甚至会给不怎么会开车的父母买车。父母也就直接把车停在农村路边,然后碰到有人过来聊天问“这是你买的车啊”,他们就会说“哎,我们家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我跟她说了几百遍了我就在村里住,又不出门,买什么车啊。但是这孩子就是不听,非得要买,你说我又开不了,买回来不就是在路边吃灰么?等他下次回家我一定好好说说他”。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其实不是凡尔赛,而是不可或缺的社交方式。
另外,顺着这个话题延伸一下,很多农村或者小镇出来的人,在大城市安家后,往往想着把父母接过来住。但实际上能适应尝试生活的农村父母不算太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方式的确有差异,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很难改过来,另一方面这是因为人活着也不仅仅是吃喝,还有社交方面的需求,你把他们接到城市里,虽然生活可能好一些,但也断了他们的社交,也不见得就一定能让他们舒服。
当然,实话实说,并不见得所有人都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种想法,但你想下朋友圈里,是不是也有很多人买了个奢侈品就要出来秀一下呢?这种炫耀本来也是一种正常的获得个人心理满足的方式,只要不是为了负债装逼,我觉得倒也没什么可说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等到你工作之后,其实与父母见面的机会也就不多了。也许等到以后父母彻底离开你的时候,你盘算一下,你们工作之后相处在一起时间也就一两年甚至几个月。既然如此,他们让你开车回家也不是什么办不到的事情,让他们开心一下,也好胜过留下颇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