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把中文当音标,生造一些方言音译词语,比如“可乐”写成 “阔洛”

【本文来自《我从老家来北京,就感觉很多方言里的词汇,那个意思普通话是表达不了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要过于纠结发音,中国是象形文,表意文,不是音标文字。所以方言各种发音问题不大。

关键,文字上都要用同样的中国字。方言和普通话很多是一样的字,只是方言发音不一样,

比如我家乡话四川话中的 “去”发音 “qie”。“街”川音 为“gai”。鞋子 川音 "hai zi",

“脑壳痛”川音 “nao ko tong ” “可乐”川音 “ko luo”等等。发音有时候没必要强求一样,但是文字要统一。

还有一些是方言和普通话的用词习惯不一样。你用普通话读方言的词组就有点奇怪,普通话中“擦干净”四川话常说 “揩干净”。

普通话中的 “说话”, 四川话常说“开腔”。

中国字不能表达家乡的方言时候。可以在中文里面找个字代替发音,这样也一定程度可以。

比如 普通话 ” 还可以“的意思,四川话  一般用 ”“man”好的 “,那个“man”就可以中国字 ”蛮“表达。但是这只能是极少量词字,不能大量出现 中文音标。如果大量出现中文音标就会有质变。

和很多网友多次表达过的意思一样,我是反对把中文当作音标,大量生造一些方言音译词语。

比如 川音 “脑壳痛 ”写成 “脑阔痛”,川音“可乐”写成 “阔洛”, “那么办”写成“啷个办”(  四川人把 那么 连读变音,变成了 啷个,和北京话 大栅栏  说成 大匙栏 差不多,后来四川人觉得  那么 发音不痛快别扭,就开始用 咋个办  代替了  )  这其实就把中文当音标,生造词语了。

广东方言也弄了不少这种音标词。这就相当于放弃了中文 象形文,生造了一个 拼音文字。最后还大可以用 拉丁文作音标,不用中文。这就生造了一个新语言,产生族群分裂。这不就是西方人想干的事情么?

如果方言脱离中文还是啥优美的语言,我是不信的。比如,不少人说广东话优美,不就是因为广东话用了一些相对比较古典的 中文字词么。如果脱离了 “中文字”这个大环境,广东话就变成无根浮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