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讨厌《银河英雄传说》中的杨威利?
杨威利作为一名落魄的富二代,起初只是为了成为历史学家才混进军队,结果却官运亨通;
他的战绩如同欧战中的贝当一样煊赫,却因为政府的号令,在将莱茵哈特逼入绝境的前夕如释重负地投降;
帝国军在同盟境内倒行逆施,他又被抵抗派奉为领袖,半推半就地成为戴高乐,最后窝囊地死在地球教徒的枪下。
从表面上看,他这辈子都在妥协,是个除了退休金,从没有执着地坚持什么的半吊子。
哪怕临终之际,想到的也多是妻子的余生。
他的伟大和光辉,几乎全部由时代所赋予。
可以说,田中芳树塑造这个人物,本意是为了批判民主制度下过度追求个人权益的良民或公民的软弱性和散漫性。
田中失算的地方是,他所处年代的主题毕竟是和平与发展。
在天下太平,岁月静好的时候,杨威利的慵懒在社会大众看来非但不是缺点,反倒是公民理所当然、不可或缺的权利与自由。
加上杨出类拔萃的军事才华和恰到好处的平凡善良,很难不得到彼时普通平民的内心认同。
但当时局维艰,危机四伏之时,国民对于上位者或精英的要求就会截然不同。
假如他们眼中秒天秒地的战斗英雄在关键时刻,经常发表一些诸如“搁置争议”、“以和为贵”等不合时宜的超理性言论,并且不能及时有力地回应人们对他的期望时,那他必然是要受到非议,背上骂名的。
杨威利支持民主主义,但讨厌当时的同盟政府。
无论前半句还是后半句在书里都有很多例子佐证,就不引用了。
为什么田中这么写呢,因为田中本人就是这么想的。
把同盟政府换成日本政府就懂了。
本来对同盟的很多讽刺就是讽刺日本的。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改变结构是非常难的,没有外部因素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很多日本精英来说,借助外力改变结构是很常见的想法。
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
「原则上我肯定支持民主主义,但同盟政府太糟糕了,也看不到改革的希望,我也不能接受军事政变,所以不如来一个外力把它打碎,重新开始,才有可能清除这些弊病」这就是杨真正的想法,把同盟政府换成日本政府,就是田中的想法。
这也是田中安排杨一边支持民主主义,一边不停地说没有不灭的国家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杨蓄意打输,有人可能会说,你投降了就是任由帝国鱼肉,怎么知道帝国会允许你重新开始,这都是正确的,但田中要表达的这个逻辑其实是在小说之外的,而且他不能在小说里挑明,同时他还要维持基本的可读性,综合这些考虑的结果,就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剧情。
实际上帝国最后也是允许同盟重新开始了,为什么这么宽宏大量,当然也是作者安排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排除作者设定的因素,投降之后帝国就是要鱼肉你该怎么办,你怎么确定莱因哈特肯定宽宏大量,这个质疑是很合理的,从现实角度来看可能性很高,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剧情的原因。
也许,田中的思路是,就算不宽宏大量也无所谓,大不了再被鱼肉二百年,等帝国出现衰落的趋势,统治开始松动,重走二万五千光年长征。
就算再被帝国鱼肉二百年,重走二万五千光年长征,也比这个同盟政府要好得多。人民被帝国鱼肉,但是民主主义的原则没有受损,甚至还可能坚定民主主义信念。在民主主义框架下我不能对同盟政府动手,但是既然有这个机会那它还是死了好。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如果有人觉得不能接受,那再正常不过了。
杨威利这个人从头到尾都坚决、且仅仅忠于民主主义原则,而不是自由行星同盟(就像他挂在嘴边的,国家都会灭亡,没有不灭的国家)
抓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他的所有行为。
他讨厌特留尼西特,是因为这种人腐化民主主义原则,
他反对军事政变,是因为军事政变违背民主主义原则,
他在巴米利恩投降,因为这样可以保全民主主义原则。
强调一下,这不是什么小儿科的程序正义层面的问题,而是:虽然同盟灭亡了,但同时也消除了特留尼西特这种人的腐化,因此民主主义原则反而得到了保全。
那之后即使受到帝国鱼肉,也和民主主义原则没有关系,反而会使人民更加追求民主主义。
(虽然目的是这样,但不能通过杨故意打输来实现,那就成了田中最讨厌的军人干政,同时小说也会崩溃,田中为了合理地实现这个目的,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巴米利恩的剧情)
当然,如果能够保留一个民主主义灯塔(真・灯塔 -___,-),肯定有助于之后民主主义复兴,因此他支持这么做,但这其实不是必须的(小说为这件事写这么多本纯粹是因为出版需求)
这里需要注意,从很多年前开始,就有很多人说,杨或者说田中选择的这个结局说明他认为开明的君主专制比民主主义更好。
不是的!虽然看似是这样,但其实不是的!
杨或者说田中的信念是,没有不灭的国家,罗严克拉姆王朝早晚会衰落,虽然自由行星同盟灭亡了,但是由于民主主义原则得到了保全,未来一定会有新的民主主义国家诞生。如果保留下来一个民主主义灯塔,对民主主义复兴更加有利;
如果保留不下来也无所谓,等罗严克拉姆王朝衰落之后,早晚会出现新的海尼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考虑是很合理的,杨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矛盾。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同盟的普通公民,你会发现自己完全不在这个考虑之内。
纯粹从创作的角度讲一下。田中怎么想的在上面已经说得很充分了,但他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剧情呢,显而易见,田中有这么几个需求:
1、自由行星同盟是作为腐化的民主主义的象征描写的;
2、田中认为腐化的民主主义无法净化自身,因此它一定要灭亡;
3、田中认为军事政变只会带来军政府,因此他不能接受;
4、从商业小说的角度讲,杨威利必须不败;结论只能是:杨威利胜利了,但是自由行星同盟灭亡了。那么,杨威利在前线,帝国军偷海尼森,是一个很容易就能想到的剧情。
5、同样从商业小说的角度讲,他必须创造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例如,杨和莱因哈特根本没打,海尼森就被偷了,这就显然不够戏剧性)结论就是,杨威利必须在取得胜利的一瞬间之后投降。
因此,在上面的这些需求限制之下,巴米利恩这个剧情是非常成功的。站在田中的角度,他只能这么安排。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