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纪录片载体,创新讲述中国故事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向和任务。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中国工作室干部职工撰写了系列学习文章。本期推送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李孟迪文章《借助纪录片载体,创新讲述中国故事》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的纪录片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硬通货”,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载体。如何加强和提高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是纪录片人需要持续思考和学习的重要议题。

找到海内外的“共情”点,讲述“人”的故事。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从早期的“形象化政论”到如今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情味儿”越来越浓。要做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需要打破思想、文化的壁垒,聚焦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在站博士后韩飞老师曾分享他对纪录片感悟:纪录片要发现人、关注人、书写人,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

500

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纪录片邀请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将镜头对准新时代下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纪录片的主角,有努力劝说村民搬离大山的贫困山区村支书开勇;有挣扎在工作、婚姻、家庭之间却依旧乐观向上的女卡车司机琳宝;有从农村一路走到大都市的杂技演员怀甫;有凭借热忱缔造出庞大快递王国的民营企业家们……他们是中国变革故事的亲历者和创造者。在跟随剧中人物的经历或哭或笑时,观众也透过一个个充满情感冲突的个体故事,间接地触摸到变革时代的大面貌。该节目在海外取得了优秀的传播效果。节目被美联社、德新社、法新社等220家海外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推介及转载,覆盖人群8600万,海外总阅读量实现556万次。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系列先导预告

500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海外播出反馈

采用“他述”的国际化视角,用创新的方式讲故事。除去选题上的斟酌,在讲述故事的视角和方式上也需要考虑海外观众的喜好。采用“他述”的国际化视角,通常能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解读工作工作室的很多项目,如《柴米油盐之上》《走进大凉山》《之江故事》等,都邀请了海外知名导演执导。通过外国导演的眼睛,展现中国的风貌及人文。除了启用外国导演,邀请外国的明星、政要作为主持人参与节目,用明星效应为节目增值,也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方法。纪录片《之江故事》邀请西方知名政治家麦克·贝茨勋爵担任主持人,记录了他和夫人李雪琳,用一个月的时间从杭州到温州徒步旅行的精彩故事。节目在美国CNBC电视台播出,有效覆盖达1.056亿,受到了国内外受众广泛好评。该节目在华尔街日报网的点击率为3.5%,远超该网0.8%的平均点击率。

△纪录片《之江故事》宣传片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需要积极探索“非常规化”的表达方式。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的音乐短视频《奇遇三星堆》,采用音乐MV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灿烂文明,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短视频《奇遇三星堆》

依托国际平台传递中国本土故事。与国际机构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与国际机构合作拍摄的模式,不仅可以共享资源,借鉴国外技术和先进创意,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与国际对接;同时,合拍是“借船出海”进行中国主题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传播效果可以得到保证。如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 合作的自然人文题材纪录片《美丽中国》,实现了在全球 50 余个电视频道的播出。

除去纪录片国际合拍,在国际平台上开设中国栏目,也成为了中国节目国际传播的重要输出通道。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探索等国际平台合作的中国时段栏目《神奇的中国》《华彩中国》等,实现了大量中国故事的对外输出,为中国节目“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

李孟迪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