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通货膨胀不是“货币超发”的结果

           “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我从网络上调出来的一段文字。有人说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实它表述的不准确,或者说是错误的。
        货币数量的增长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未必会发生通胀。现在欧美日各国的现象就是明证。比如日本:
        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执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后,截至2016年6月20日的日本货币供应量已达400.47万亿日元,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万亿日元。日本央行在黑田东彦担任行长后从2013年4月起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力争实现2%的通胀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从现状来看,由于日本银行贷款增长乏力,资金未必流向企业。不仅对经济的提振效果不明显,还有观点担心,未来一旦日本经济在国际上遭遇信用危机,过剩的货币还可能引发日元贬值和物价暴涨等风险。
        日本央行的货币供应量被称为“基础货币”。其中金融机构在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为300.7万亿日元,剩余的99.77万亿日元以纸币或货币形式在社会上流通。
        也就是说,日本央行向市场供应的400多万亿货币中的大多数——300多万亿——没有进入流通环节,进入经济活动中的只有不到100万亿。原因是市场对未来前景不看好。于是导致了市场流通环节货币量偏少、形成通货紧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用货币投放刺激经济,必须以促进了市场预期向好为前提。当投放货币的行为没有能够导致市场预期向好的时候,新增的货币回重新流回央行睡大觉去的。也就是说,央行的货币投放未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只有经济活动增加,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流通中追逐商品的货币增加,于是产生通胀趋势。
        因为货币数量增长以后,如果它的流通速度减缓,形成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物价一样不会上涨,也就不会形成通胀。
        例如第二年市场上有了20个苹果,同时有300元货币。如果只有200元被用于买苹果,苹果价格仍然只是10元。如果只有更少的货币被用于买苹果,则苹果价格还会降低。为什么?因为另外的货币因为某种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合理预期——不被用于购买苹果,没有进入流通。尽管货币数量增加了,但总的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
        另一方面,货币数量不大于甚至小于实物数量的增长,未必就不会发生通胀。经济过热时期,政府调控无效时就会看到这个现象。
        例如第二年市场上有了20个苹果,假设货币总量为200元。如果买苹果的人向卖苹果的人借入100元用于买苹果,则买苹果的货币总量就会达到300元,苹果价格在货币供应量为200元的条件下,上升到了15元。因为货币供应量虽然只有200元,但总的货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在流通领域里是300元的货币追逐20个苹果。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胀的原因是因为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太多。这与通胀是因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的观点一致。也与通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也一致。但是与通胀的原因是“货币超发”的观点不同。
        所以我说,人们以为的货币超发不是流动性泛滥,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太多才是流动性泛滥——如果市场上的货币虽然数量增加,却不被用于购买商品,怎么叫流动性泛滥呢?
        经济的一个本质内涵是节省。当市场上有100元货币总量,面对着10个苹果的时候,出于节省的原则,人们不会把全部货币用于购买苹果。于是苹果的价格不会达到10元。这时候,如果生产者们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在10元以上的话,经济危机就会发生。
        在自由竞争时期,解决的方法就是让一部分生产者倒闭,让有能力降低成本的生产者接手。于是有高涨-危机-萧条-恢复的经济周期。在多次周期重复以后,出现了大到不能倒,同时有能力影响政府政策的能力的垄断企业,国家干预开始了。干预的方法就是政府借钱买苹果。
        到政府负债太多了,被认为负担不了的时候,又采取了用增加货币投放,试图改变人们对货币的价值判断,鼓励民众借钱消费的方法。今天连这个方法也眼看着不行了。央行投放的货币并不能实现市场货币流通增加的目的了。
        必须要说明的是,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如果因此促成了通胀上升,那也是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超发”。
        理由很简单:“货币超发”指的是一定价值量标准的货币量投放过多。如果投放货币的结果,并没有导致货币所含价值量下跌,就不存在“货币超发”现象;如果货币所含价值量下跌了,就意味着需要这么多货币来代表资源价值总量,当然也不存在“货币超发”现象。
        我们看到一些经济评论人士,并不批判西方国家央行大规模长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行为是“货币超发”,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总量确实没有被货币投放行为扩张起来;却不约而同地批判中国这个央行一直在用世界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约束市场货币运行的国家,在“超发货币”。原因仅在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货币总量“太大了”。
        事实上,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大”是一个虚假命题。
         说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大“,不管这么说话的人意识到了没有,都是在现有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币值明显没有今天这么高,是不会有人说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大“的。比如印度卢比,货币价值量低,谁也不会说他的”货币总量过大“。
        事实上,指责中国货币总量“过大”,都是从货币代表了的一定价值量出发来认定的。如果人民币的价值量偏小,现有的货币量就不会被认为“过大”。可是如果货币量真的“过大”,就意味着货币的稀缺性降低,它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而价值量降低了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减少了,货币总量也就不存在“过大”的现象了。
        也就是从货币的价值规律来说,货币总量“过大”是一个悖论命题:货币没有贬值,意味着货币稀缺性没有降低,显示货币总量不存在“过大现象”;如果货币贬值了,则意味着货币代表的价值量降低了,那么就需要这么多的货币量,才能够满足市场价值总量对于货币量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货币总量没有“过大”。这是一个市场逻辑。
        显然,说中国货币总量“过大”的人们,是在思维中违背了市场逻辑。所以才会用一个虚假的悖论命题,来批判中国的货币现象。他们自以为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却没有明白市场规律是什么,只因为中国的现象与他们所崇拜的国家不同,就要找理由来批判而已。是否符合市场逻辑,他们没想过,也不会去想。
        他们当然也不明白,现代货币是国家信用。一国的货币量增加——请记住是代表了一定价值量的意义上——是市场对于国家经济前景的信心的表现。这也是主观价值理论在市场上的被验证。市场各方认定了需要这么多货币量,才会有这么多货币量。如果市场认为不需要这么多货币量,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现象。
        于是,批判中国货币总量“过大”人们会说,我们说中国货币总量“过大”,就是因为货币总量多了,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胀上升。
        那么,市场上的货币贬值、通胀上升真的是因为货币总量过多吗?不是的!学过西方经济理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费雪方程式”:MV=PT     这个公式当中,M是指货币总量,V是指货币流通速度,P是指商品的平均价格,T是指总交易商品量。
        在这个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越大,商品价格就越高。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当通货膨胀的时候,央行拼命收缩货币总量,通胀却依然膨胀;当通货紧缩时候,央行拼命增加货币总量,物价却依然走低。
       日本央行在黑田东彦担任行长后从2013年4月起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力争实现2%的通胀目标。2014年10月起的年货币供应量提高至约80万亿日元。此外,日本央行视为重要经济数据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近来连续同比下降,5月的国内银行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2.2%,表明个人消费及企业设备投资均增长乏力。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指责中国“超发货币”,导致货币总量“过大”的人们在颠倒黑白:中国没有印钞,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是市场信用膨胀的结果;印钞的是欧美日各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央行。
        从费雪方程式的分析中也可以知道,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周转加速,与市场货币总量没有直接的、确定的关系。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活动,而不在于“货币超发”。经济活动才是通货膨胀与货币总量扩张的原因。
        所以,货币总量增加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不存在确定的关系。用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为理由,批判货币中国的总量“过大”——在这之前别的国家从没有被人用这个理由批判过——是与事实和逻辑不相符的。更直接违背了他们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崇拜者,应该遵循的主观价值理论,以及正统西方经济学中比如费雪方程式这样的一些教条。
        最后,一些人可能会说,当今的市场经济是西方国家发达,所以就应该以西方国家的现象为标准。中国的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大于西方国家,所以中国的货币总量就是“过大”。
        本来,对这样的愚蠢观点大可以一笑了之。因为经济现象是否合理,应该以由这样的经济现象构成的环境下,经济增长的状况如何来评判。而不能用某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做标准。尤其是被当作评判标准的现象,伴随的是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但是我这里偶然找出了一些数据,可以证明中国的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并不见得超过了西方国家。
        下面是日本一些有关的货币数据情况:
            2016年10月-11月日本货币M1M2M3平均余额
单位:万亿日元,当月平均余额    
货  币 10月 11月 环比增长%
一、货币M2 944.8 951.8 0.74
二、货币M3 1,266.8 1,273.8 0.55
1、货币M1 673.2 678.3 0.76
(1)M0现金 92.2 92.6 0.43
(2)存款 581.1 585.7 0.79
2、准货币 562.2 562.6 0.07
3、定期存单CD 31.3 32.9 5.11
三、广义货币L 1,651.4 1,659.4 0.48
          日本广义货币L总额月平均数据
  日本中央银行          单位:万亿日元,月平均值
项  目 10月 11月
广义货币L总额 1,651.4 1,659.4
1、货币M3 1,266.8 1,273.8
2、金钱信托 219.9 220.1
3、投资信托 105.1 104.7
4、金融债券 3.3 3.2
5、银行对社会发行的普通债券 1.0 1.0
6、金融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CP 0.7 0.7
7、国债 20.4 20.4
8、外债 34.2 35.5
        广义货币(Broad mone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不同国家其统计口径及表示方法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经济统计中,常常以M3表示广义货币;而在英国,则以M4表示。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从上面的有关数据分析,日本M2总量951.8万亿日元,相当于9万亿美元。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的40%,按照日本的M2总量与GDP的比值,中国应该的M2总量应该为22.5万亿美元,约为150万亿人民币。2016年8月,中国的M2总量为151万亿人民币。这说明与日本比较,中国的M2总量基本合理。
        日本广义货币总量1959万亿日元,相当于16万亿美元。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的40%,那么按照日本的这个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应该为40万亿美元,也就是260万亿人民币。可是2016年8月,中国的M2总量为151万亿人民币。如果只用M2的数据作比较,显然中国的货币总量不是“太大”,而是太小。
        不过因为没找到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数据——批判者们都没分析过这个数据,所以就此说中国货币总量太小,是不符合逻辑的,当然在没有确定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多少的时候,也就不好说中国的货币总量“太大”了。
        日本的广义货币1659.4万亿减去它的M2总量951.8万亿,为707.6万亿。M2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为57.36%;如果按照这个比重测算,中国合理的广义货币总量应该为263万亿人民币,与上面推算的合理广义货币总量260万亿相当。
        考虑到中国的M2总量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中国市场的融资环境偏重于银行信贷,也就是M2在广义货币总量中的占比会偏高,逻辑上,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会低于26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很可能低于日本的这个比值,中国的货币总量不是“过大”了,而是过小了。
        有人会说,日本原来也是一个货币总量过大的国家——在批判中国货币现象之前没人这么说——所以中国与日本的比较不能证明中国的货币总量没有过大,应该以美国做衡量标准。
        可是美国不公布M3的规模。美国M2总量为12万亿美元。如果只比较这个指标,显然美国货币总量严重偏少。可是我们知道,M3中包括有各种债券、信托、金融票据等内容。其中仅美国国债就高达近20万亿美元,再加上美国特别发达的金融信托与企业债券活动形成的货币规模,美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不会比中国和日本低到哪里去。
        上面已经说过了,衡量任何经济现象,标准应该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应该是某种特别模式。同时通过对美日两国的货币现象分析,也证明了中国的货币总量未必就特别大。所以,“中国货币总量过大”就是一个虚假命题。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货币超发”现象。
        而且,今天中国经济中的通胀率,正是西方国家力图达到而不能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在经济增长依然是西方国家即使在经济高涨时期也难以达到的速度的同时,维持了的通胀率也是被西方国家认为很理想的状态。面对这样的事实,不要求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却指责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是愚蠢呢,还是故意忽悠呢?人们不可不警惕。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