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神乃得真诸葛:揭下神化的面纱后的孔明真容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030字 | 阅读需10分钟
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大多基于演义中的内容,但是演义终归是小说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是民间对诸葛亮的形容,评价之高,近乎于神。
在大家心中,诸葛亮的地位非常之高。谈到诸葛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演义里,那个算无遗策,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
诸葛亮画像
更有甚者,在元代的一部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这样形容诸葛亮:“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当,攻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直接将诸葛亮形容成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仙了。
然而如今也会频频出现相反的声音,反对者认为诸葛亮被世人吹得过于夸张,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但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一个掌管蜀汉后勤的普通官员而已。
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大多基于演义中的内容,但是演义终归是小说,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我们看看哪些是加在他身上的神话。
虚构的诸葛亮
其一,时间对不上的火烧博望坡。
演义中的诸葛亮善用火攻,初出茅庐的第一战便是著名的 “火烧博望坡”。出自演义中的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内容可谓精彩至极,诸葛亮用兵如神,环环相扣,大败夏侯惇,也在顷刻之间折服关张二将。
可事实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与《三国志·魏志·李典传》两处记载,“(刘表)使(先主)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博望坡之战皆是刘备指挥取得胜利的。
而且从时间上看,博望坡之战是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前。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卧龙出山》记载三顾茅庐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博望坡之战,史书里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七年)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再结合上述三国志中记载,此之前刘备投刘表,恰逢曹操大败袁绍,转而准备南攻荆州以保许昌后方安全,于是遣夏侯惇等进攻新野。由此推算,应该在建安七年到八年(公元202~203年)之间发生的。所以,在博望坡之战的五年左右时间以后,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也就更不可能是诸葛亮指挥的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这第一把火,并不是诸葛亮所为。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其二,只有舌战孙权,没有舌战群儒。
演义中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与之结盟。于是便有了诸葛亮于长廊之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以张昭为首的江东群儒辩得哑口无言的场景,可谓大呼过瘾。不过这段情节无从查起。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确实到东吴游说,极力促成孙刘联盟,但并没有发生舌战群儒的精彩桥段。不过游说孙权,共拒曹操的剧情确有发生,而且其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演义中的舌战群儒。具体可以参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其三,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孙权表示很冤。
那草船借箭的原型是谁呢?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然而南朝宋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中,引注的《吴历》记载:“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这情形与草船借箭有些相似。而裴松之还参考引用了《魏略》中的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不过,这也仅对了一半。据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这是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五年以后的濡须口之战。内容说的是孙权率领一部分精兵,乘坐轻船,从濡须口闯进曹军前沿。曹操的将领们以为是要进攻挑战,而曹操说孙权是在观察自己军队的部署,起初不做进攻。直到孙权又前进了五六里地,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敌船。很快一侧就插满了箭,此时由于孙权这边乘坐的是轻船,船向着满是箭矢的那侧倾斜,以至于快要翻沉了。于是孙权便命令调转船头,用另一面受箭,直至两侧箭矢数量平均,船只稳定便返航了。所以草船借箭的原型,实际上跟草船也没什么关系,其真相是孙权的一次探查敌情的冒险经历。
其四,诸葛亮借东风这个典故,纯粹是子虚乌有。
笔者翻阅了诸多文献,并没有找到其出处。依照正史而言,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起到的作用,其实是极力促成孙刘联盟,与鲁肃的作用很类似。按照《三国志》说法,赤壁之战真正开打时,诸葛亮已经返回了刘备的大本营夏口,并未参与具体的作战。所以,诸葛亮借东风也不过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内容,真正借东风的应该是周瑜,他长期操练水军,应该知道天气情况,隆冬季节什么时候可能刮东风,他最清楚。
其五,被后人遐想万千的空城计,其实是粉丝的虚假宣传。
西城之上,孔明焚香抚琴,大开城门,然而城中仅有两千余兵马,却吓退了司马仲达十五万大军。
后世很多人认为司马懿看出来西城空虚,实则有意放过诸葛亮,因为只有诸葛亮活着,自己才会被重用,害怕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诸葛亮塑像
先停止一下这种臆想。据《三国志》里记载,马谡失街亭是败于张郃,之后诸葛亮退回汉中,而当时司马懿远在宛城,两人压根都没有交兵。
那空城计何而来?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魏末晋初大臣,郭冲。他非常崇拜诸葛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脑残粉。并且为了博人眼球,写下了《条亮五事》,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实则没有任何史实依据。陈寿认为史料不可靠,拒而不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候则对之进行了一一辩驳,空城计便是出自这里的第三条。裴松之认为,首先司马懿当时任荆州将军,镇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得以与诸葛亮抗衡。其次,司马懿既然统领二十多万军队(《条亮五事》中记载二十万,与演义略有差异),已经探知其兵少力弱,如果怀疑有伏兵,正可以设防慢攻,何至于迅速撤退?再者,据魏延记载,每次出征请兵万人,诸葛亮都不允许,这次又怎会将重兵交给魏延,自己领弱兵守城。由此可见,对于《条亮五事》,陈寿的《三国志》不采纳,裴松之引而辩其非,说明可信程度是不高的,仅当作传说故事而已,也只能作为小说素材被罗贯中相中而已。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空城计参考了汉中之战时,赵云使用的空营计。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引用了《云别传》的内容:“……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意思是说赵云在营寨,大开营门,设置伏兵袭击曹军。内容看起来和空城计很像,区别是空营计有伏兵,空城计没有伏兵。而且就时间而言,笔者认为前者的《条亮五事》更接近《三国演义》里空城计的原型。
如此看来,很多关于诸葛亮的典故都是演义中虚构的,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张冠李戴,真正的诸葛亮貌似并没有多厉害。
真实的诸葛孔明
抛开这些典故光环,从正史客观的角度分析诸葛亮的本来面目,接下来我们从政治、军事战略结合历朝历代的评价,多方面剖析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
首先,在政治方面,诸葛亮的功绩尤为突显。在其著有的《便宜十六策》之中,所提及有“君臣之政”“视听之政”“纳言之政”等数篇,多为治国之策,为后人所推崇。其内容涉及之广,笔者在此不予赘述。 除此之外,初入蜀时,诸葛亮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蜀中重臣,依据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稳定后方的重要力量,其地位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
刘备去世后,辅佐后主,继续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事必躬亲。《三国志》里记载,“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其治理之下,蜀国田畴垦辟,仓廪充实,器械锐利,积蓄富盈,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至于诸葛亮死后,百姓们自发建庙祭祀。魏国谋臣贾诩评价其“善治国”,刘晔认为其“明于治而为相”。所以在治国理政方面,绝对是当世良相,以至于其治国理政的光芒压过了其军事才能。
国画《隆中对》
其次,就战略而言,《隆中对》给了当时屡战屡败的刘备兴复汉室的希望。先是利用刘表的见识短浅和胸无大志,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来呼应荆州;北边面对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与奋三世而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提出内修政理,外结孙权,伺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由此,“以荆州为界,西图巴蜀,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成了蜀国的最基本的战略规划,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虽然在大局判断上,《隆中对》符合实际,但站在后人的角度看,也存在缺陷。毛主席评价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而且在关羽失掉荆州之后,隆中对的战略也化为泡影,难以实现了。不过就算如此,才贴近于真实的诸葛亮,依然抹去不了“功盖三分国”的功劳。
最后说说军事。除去上文说的著名典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依然显著。虽然陈寿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笔者认为,陈寿的本意是,如果问诸葛亮有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相比于其他能力,带兵打仗不是最突出的,以至于低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要知道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何为武?威强睿德曰“武”,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又怎配一个“武”字呢?
诸葛亮的《将苑》《便宜十六策》以及《南征》《北伐》等军事著作皆被后世所推崇。在军事发明上,也有巧妙的体现,如改良连弩,以木牛流马运粮等;除此之外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八阵图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说明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便会带兵出征,不仅仅是在后方。刘备死后,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北伐,皆有据可证。诸多史证表明其治军见长,而且也有一定的将略,虽然史料记载的谋略的确很少。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表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不过在北伐过程中也有类如,斩魏将王双、射杀张郃等战绩。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评价其为“奇才”。
因此笔者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严重低估了。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李世民多次向名将李靖提及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并给予高度评价。后来唐玄宗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中。与白起、韩信、李靖等人并列,其军事贡献不言而喻。
《三国演义》的创作立场是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借助许多虚构的事件来把诸葛亮塑造出一个完美,近乎于神的理想化形象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真实的诸葛亮,特别是让年轻人明白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演义之间的区别。当然,这不妨碍诸葛亮依然是一位旷世奇才。陈寿在《三国志》中除了君主,能单独列传的人仅有两人,除了诸葛亮,另一个则是东吴的“社稷之臣”陆逊。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资治通鉴》
《条亮五事》
《便宜十六策》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