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人普遍不写古诗,且不给自己取字了?

那么,你试着找一首古诗,来证明你知道的这首古诗,作者科举无名吧。你会发现,你能找出来的古诗,作者再自述怎么落魄,如何悲惨,也都是举人、进士级别的,你都很难找出秀才级别的。纵便有寒素出身,不第后吟咏个菊花的人,你调查一下他的户口,也会发现人家是盐商之子,富贵之家。

吟诗,是需要跟着先生学文化之后才能干出来的事。中国古代男性识字率,城镇能有一半,乡村能有25%,这还是能认几个字儿就算的,跟着上学,没打算考秀才,更没打算能写诗。如果只算考上秀才的,全县每三年仅二十到四十人。

你自己算算这是个什么比例?

用“万里挑一”讲,真的不为过。现在识字率就不说了,从一万个人里找出个会写诗的并不难。可首先,你不能用古代两千年的历史来跟建国后七十年的历史比。其次,武则天时期的僧,开元年间的道,盛唐的诗歌,以及嘉靖年间的青词,光绪年间的京戏,它为什么就那么火呢?你得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

什么能令士人过上最好的日子,什么就最火爆,就越容易出人才,出精品。这年头不兴写诗了,也不兴看戏了,都改行做影视剧了。

其次是“字”的事。

名门望族的族谱里,自然是记载着很多子孙的“字”的。但有一些族谱里,往后再拉几代,“字”就消失了。我们观察一个普通的族谱,在譬如“耆宾”与“监生”的名下,通常是会有“字”的,且妻妾成群,最多的我见过有五个。其他普通人,基本都没字。但有的族谱是全村都有字,这得益于六七代内的先祖考取了功名,同村村民虽然都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了,但依然算是贵胄。

在宋代以前,只有贵族才取字。到了宋代,民间已经开始侵夺士族的这项特权了。在那时,普通人取字会遭到文人士人的鄙夷和嘲笑,颇有“你也配”的情绪在里面。但后来,非贵族的,读过一点书的人,或者考过科举的,当过商人,读书识文的人,为啥自己没有字。于是开始取字,他们都以“士人”和“贵族”自诩,也开始起字了。

古代的中产阶级,试图取字为尊,这僭越了贵族的阶层,使得“真正的贵族”大为恼火。不过,整个宋代,送字和自取的风气根本停不下来。到明清时,就什么人都可以取字了。然而,我们还应注意到村庄级别的差异,虽然村民都可以取“字”了。可在清朝末年的村里,依然存在着“公家人”“老爷”“太爷家的儿子”这等人才取字的风气。

如《张二庄村志》:

张二庄村民国以来很少取号,取字的也是少数的工作人员和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男姓。

你一普通村民,既无公职,又无威望,你还取字,你怎么不直接在肩膀上画两道杠?

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想法,这么一种风气。

到民国时,大家就都不太取“字”了。“字”的作用,在民间是替换小名的,比如以“志忠”代替“狗蛋”。但倘使大家一开始都取正儿八经的名字,那么就没必要再另外取一个了。尤其是大城市居民,起先有谱名,就是中间是辈分的名,然后有个常用名,再有个字和又字,有的还给自己取几个号。又不是什么大佬,让人家这么叫、那么叫,结果根本叫不起来,还不如叫“傻春”“胖宁”这种外号准确、好使,“字”也就没了必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