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会审时度势变化的,当下更为可怕的问题在于审美趋同

【本文由“东八区北京时间”推荐,来自《民国到现在,观众对于明星脸的审美变化》评论区,标题为东八区北京时间添加】

审美是会审时度势变化的,美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共性。但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更可怕的事情是“审美趋同”

在生活中,是否经常会发现身边的街道、商店,直播间里网红和小明星们的脸,朋友圈的穿搭,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单一化、扁平化?这种日常审美的趋同化现象,并不是一种错觉,美变得可复制、可传播。是什么改变了、定义了大众审美?

审美趋同,是一种速成审美的盛行。每年都会发布pantone色系,马上我们就会在展览、买手店、网红咖啡店等等看到这些颜色的。一种对色彩的风格审美火速植入人们的心中,如果你不跟上流行色,你就落伍了。看到社交媒体上的ins风网红打卡地点,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了几张模板化的照片,统一的背景、相似的穿衣风格、一模一样的修图模板,新的一波审美风暴在极短的周期内就完成了迭代。互联网给予了“美”快速自我复制的能力,潮流越来越快,而人们的审美却越来越趋同。

审美趋同,是一种量产审美的肆虐。我们经常看到ins风、muji风、bm风的穿搭、室内设计等等,这些简单可复制的风格样板,在每一座商场、每一个社交平台上走红、统治。它们的材料和设计便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使用,门槛低、不挑人,性价比高。人们打开美颜app,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妆容,相似的五官布局,每个人都可以长得一模一样的“美丽”。大批量生产出的美丽

但当所谓的“理想生活”都是有模板的,生活商品化、公式化、滤镜化的时候,我们反而成为了大众潮流审美的消费者。资本逐利,所以“异己”的审美被消灭了。消费主义裹挟了大众的选择权。大众潮流限制、定义了我们的审美。

审美趋同,是一个危险的趋势。

戴锦华老师在谈到审美趋同这个现象的时候,认为这背后是一种“青春崇拜”。劳动力结构在变化,年龄歧视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更真切更残酷的政治经济现实,需要更加系统地去思考一种结构性的问题。

我认为,审美的趋同,是一种结构性暴力,把暴力定义为任何对个人实际肉体和思想潜力的控制,一种社会歧视。和直接性暴力一样,会给人类带来精神痛苦。审美的趋同,是一种多样性话语权的剥夺,会加剧极端话语和刺激发言的权重,激化社会矛盾,制造“二极管”发言的土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