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83
中华文明在东方文明中有独特的地位,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东方文明实际上可以视作为中华文明圈,除了印度由于高山隔绝之外,其他人群或多或少有炎黄血统。中原地带在传统文明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实在现代与未来也是同样的,只要地球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在第一轴心时代,象老子、孔子、墨子等人都诞生于中原,史记记载老子是古代陈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人;孔子是山东人;墨子是古代宋国人,也有认为是那时的鲁阳人或者滕国人,这些是河南、山东以及江苏西北等地,属于东方社会的中原地带。这些地方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河南等地洪涝灾害频发,好象变成了最差的地方,这反映出来什么呢?反映了文明基础的东西被破坏了,如果古代夫子还在,大概会掉泪。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向周边转移的。这种转移本来是发展,应该说是好事,但是消极性在当时很难被注意到,随着人口增长以及土地被少数人集中,那就必然会开垦荒地,这使得传统农业得到了发展,但是相应地破坏了当地的植被。
这就是说文明发祥地的天然优势是逐渐地被消耗的,文明之所以发祥在那里,是由于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粮仓,地势平坦,适于大片种植,雨水调匀,一般不会太多或者太少。所以,古代诸侯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三国曹魏所得不仅仅是天时,还有地利。
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社会应当注意中原地带的修复,应当用现代科技合理地培植根本,植树造林、疏通河道,尽量限制工业,减少土壤与环境污染等,以发展生态业与生态农业为主,培植原始森林,保护水土。中原作为东方文明的根本,只有基础雄厚,对周边的影响才能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