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如此“尴尬”

因全球疫情推迟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备受世界瞩目。然而,本该作为“头彩”的开幕式却因其过于“阴森恐怖”令观众差评如潮,甚至言道“接地气可以,但不能接地府”。

首先,由于全球疫情的“阴霾”并未散去,日本国内的防疫工作不甚乐观,加之疫苗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信誉度下降、国内矛盾加剧,东京奥运会在正式举办之前便“先天不足”。显而易见,在一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背景下,开幕式又如何实现“甲光向日金鳞开”呢?因此,在“United by Emotion”(情同万里)的主题下,开幕式的基调呈现出“沉郁”与“反思”的色彩,实属无奈之举。

其次,开幕式又是如何表现“沉郁”与“反思”的主基调呢?抛去不理性的偏见,日本艺术家采用“舞踏”的形式表达疫情背景下对人类命运的反思,以及思考混沌与秩序之间的联系,甚至有评论者将其与日本传统的“侘寂”风格联系。然而,过于抽象与个体情绪化的表达没有体现日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特有美感,也没有考虑到世界其他民族的审美习惯,造成了国外观众的厌倦与疲乏(外媒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全美仅有约1700万人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也遭到了本国知名艺术家的差评。

最后,略显“尴尬”的东京奥运会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诚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惯习,我们也无权在未深入了解外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妄下结论。但奥运会作为全人类的体育与精神盛宴,应该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展现东道主国独有文化的同时兼顾人类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赢得掌声与尊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