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弹丸小国叫板中俄,几个菜啊?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这两天,一个弹丸小国,跳上了反华前线。5月20号,立陶宛议会通过决议,污蔑中国在新疆搞“种族灭绝”。次日,立陶宛外长更是宣布,要退出中国和中东欧的“17+1”合作机制,说之所以要这么干,是要防止中国通过这个机制“分裂”欧盟。用无中生有的事情抹黑中国,已经够过分了,这还不算完,立陶宛还呼吁欧盟27国一致应对中国。除了站在反华的第一线,立陶宛同时还是反俄的排头兵,两国关系一直紧张。今年4月,立陶宛还以违反“维也纳公约”为借口,驱逐了两名俄罗斯外交官。本期《消化一下》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波罗的海小国,为什么要叫板中俄。

立陶宛位于欧洲东北部,西濒波罗的海,北邻拉脱维亚,南接波兰,东南边是白俄罗斯,西南边还有一块儿,是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立陶宛整个国家才不过两百七十万人,还没北京朝阳区人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存在感,所以人们在说起立陶宛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它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并列,一起称作“波罗的海三国”,简称“波三小”。

“波三小”介于西欧、北欧与俄罗斯之间,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传统出海口,历史上 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这三国在宗教、文化上,受西方影响更大,长期与德国、波兰和北欧诸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沙俄通过和瑞典、波兰和拿破仑的战争,终于实现了彼得大帝的“夙愿”,把波罗的海三国收入囊中,但又因为文化和语言差异太大,俄国统治者只是委托当地的日耳曼贵族进行统治。所以即使是在俄国的统治下,三国也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到东正教与斯拉夫文化中。

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民族主义大气候的影响下,立陶宛的民族主义也开始复苏。1904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落败,无力再镇压日渐兴起的民族运动。1918年到1920年,波罗的海三国趁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纷纷宣布独立,终于开始以“独立国家”的身份,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一战后作为独立国家发展的历史,给三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其反苏意图也越来越明显。苏联担心这些国家会被德国军事力量介入,建立亲德政府,变成德国从西北方入侵苏联的基地,于是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友好边界条约》,主动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940年5月25号,苏联借口红军士兵失踪事件,直接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一口给吞了。

为了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苏联向那里迁入了大量俄罗斯人。同时,又将大量的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流放到西伯利亚。一升一降,使得三国的主体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同时,当地的俄罗斯族还掌握了大量的国有企业,本地人想要在苏联控制的国有企业工作,就必须要学会说俄语。苏联的民族政策,使得三国人民的反抗更加强烈,他们把在政治和经济上占优势的俄罗斯族,看作是“卑鄙的外乡人”。所以在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不少波罗的海人把德国人看成是“解放者”,秒变“带路党”,但德国人怎么能是活菩萨呢?三国建立的临时政府,很快被纳粹德国解散,德国人只是把他们当炮灰,要么并入苏联要么并入纳粹德国,压根没有独立这个选项。

二战后的波罗的海三国,直到苏联解体前,都是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波罗的海气候适宜,又有出海口,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靠着苏联提供的丰厚预算,波罗的海三国从欧洲偏远荒芜的“外省”,一跃成为了苏联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富裕的地区。但是在苏联“拉平”经济政策的协调下,三国生产的大量物资,被“调拨”到了经济更落后的地区,城市和农村所需要的日用品常常“脱销”,让不少人在心里产生了落差感。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搞“民主化改革”。戈尔巴乔夫不仅自上而下改,还要自下而上“调动群众的力量”。在戈尔巴乔夫的默许下,波罗的海三国在“追求民主”的幌子下,迅速兴起了各种分裂组织。戈尔巴乔夫起初还觉得,这些人是支持他改革的“进步力量”,然而局势很快就控制不住了,要求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抗议活动,那叫一个此起彼伏。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告独立。

好了,讲了这么多历史,就是为了说明一点,那就是独立后的立陶宛,整个国家的民族叙事,就是建立在抵抗俄罗斯的基础上。咱们再复习一下:民族国家的起源是什么?请各位把答案打在公屏上。没错,是“想象的共同体”。为了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体身份认同,首先就需要讲一个故事,区分出“我们”和“你们”。

对于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如果不极力撇清和苏联的关系,不去主动割裂和俄罗斯的历史纽带,那这三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换句话说,波罗的海三国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这一套“反抗苏联”的叙事上的,“你们”是压迫者,而“我们”是反抗者,通过这一套“被压迫者”的叙事,为自己的独立附上“合法性”。

独立之后的立陶宛,先是通过“回归欧洲”的国家政治追求,通过“加入欧盟”、“加入北约”给了自己一个新身份;同时,又通过这套“被苏联压迫”的叙事,构建出了一个新的“他者”,通过渲染外部的“威胁”,来巩固本国的“团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是苏联国际法地位的继承者,于是波罗的海三国政府,通过要求俄罗斯对统治的历史,进行忏悔和赔偿,来反过来维持国内利益集团的稳固。

而在经济上,三国则是迅速向西靠拢,首先就是快速私有化。立陶宛的私有化模式,是企业内部职工控股,长期的反俄情绪,导致该国私有化后,直接排斥了俄罗斯资本。没了俄国资本,欧洲资本就长驱而入。欧盟为了拉拢这些国家,设立了结构调整专项计划,还有农村发展特别项目。立陶宛当时人口只有不到捷克的三分之一,不到300万人,但收到的援助总额,比捷克还要多。

在苏联统治的几十年里,拉脱维亚人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45年的84%,下降到了1953年的60%;爱沙尼亚从94%下降到了72%,到1989年,就只剩下61.5%了。而立陶宛的俄罗斯移民规模更小,从1939年到1989年,俄罗斯人占立陶宛的总人口比例,只从2.3%上升到了1989年的9.4%。俄族人在立陶宛所占的比例最小,所以立陶宛也最方便和过去的历史切割,就算再激进地反俄,国内也掀不起太大波澜。

立陶宛在加入欧盟前,从2000年到2002年这三年间,一共收了欧盟将近6亿欧元援助。除了直接的资金援助,欧盟还大力投资立陶宛。到了2002年,光是北欧国家在立陶宛的投资,就占了所有外国投资的一半以上。外国投资的资金,补上了立陶宛百分之55往来账户的赤字。通过吸收欧盟援助,立陶宛过了经济转型的关,因此虽然是俄罗斯邻国,但在经济上更偏欧盟。而且在苏联的地域分工里,整个波罗的海三国负责精密机床、化学工业、无线电还有计算机,都是高端工业,高端工业需要配套高素质人才,这也让立陶宛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超过9成人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在转轨之后,这些有利条件,反而更方便立陶宛疏远俄国,融入欧洲市场。

说到这,有机智的观众要问了:哦,立陶宛反俄我懂了,可是中国和立陶宛什么仇什么怨?他们为什么要反华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立陶宛陷入了“安全两难”。

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始终把俄罗斯视为最主要的安全威胁,但又因为自身实力弱小,不得不去抱一个更粗的大腿,这一抱,就抱上了北约。而波罗的海三国的“倒戈”,又使得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被极大削弱,原来可以驰骋北欧的波罗的海舰队,被封锁在了加里宁格勒和芬兰海内,俄罗斯三百年来首次失去了对北欧地区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的地缘政治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俄罗斯的西部小伙伴,变成了北约在东线监视俄罗斯西北部,以及白俄罗斯的桥头堡。

再进一步说,三国在加入北约后,原来的安全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而是被纳入了俄北关系的大框架内。俄罗斯要面对的,不再是实力弱小的波罗的海三国,而是不断扩大军事影响力的北约,莫斯科又不得不强化在西北方向的防御,以应对新的威胁。对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反俄是自身存在的基础,又让自己的存在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

2006年,俄德就建设从俄罗斯直达中欧的天然气管道“北溪”进行谈判。新建成的管道将从海底通行,避免被波罗的海三国收取过路费。而且双方在谈判前,都没有预先和三国商量。三国在获悉后,立马开始指责,说这是俄罗斯“能源帝国主义”的表现,批评“北溪”管道是“不道德的邪恶管道”。其实,波罗的海三国恐慌的,哪里是什么“能源帝国主义”,而是俄德绕过他们直接谈判。说白了,自己跳得再厉害,也终究是欧洲的“二等公民”,是大国摆在棋盘上的棋子,是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对象罢了。

在北约-俄国的大框架下,立陶宛发现自己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尴尬。按理说,俄罗斯真动起手来,立陶宛是首先挨揍的那个,但俄罗斯越是咄咄逼人,自己的地位就越重要,得到的国际援助也就越多;而如今,随着俄罗斯与欧洲合作越来越密切,立陶宛反而越来越“边缘化”了。

欧洲和俄罗斯的经贸联系日益加深,双方有大量的共同利益,欧盟更是俄罗斯能源的大买家。苏联解体后,用来制约苏联的北约,也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能靠不断渲染“俄国威胁”来强行续命。欧洲真正的领导者法德,都主张同俄罗斯搞好关系。在德国,默克尔多次直接与普京会面,商讨乌克兰和叙利亚问题;而在法国,马克龙更是直接放话,说“北约已经脑死亡”。波罗的海三国,本身虽然是北约最大的受益者,但在欧盟内部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在北约日益“鸡肋化”的大趋势下,这些波罗的海小国,如果再不能向西方盟友展示出自己的“利用价值”,恐怕只能被无情地牺牲掉。他们急需一个新的“威胁”,于是就盯上了中国。

苏联解体后,立陶宛所有的经济转轨和改革,都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喝”:“西方是我们,东方是他们”、“民主是我们,帝国是他们”,而立陶宛,就是对抗“东方”的桥头堡,保卫“民主”的“前线阵地”。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二极管化”,非黑即白,只要不一样,全都是错的。立陶宛深度融入欧盟市场,主要的市场都在欧洲,根本不怕被中国经济制裁。在“17+1”框架下,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立陶宛投资额只有876万欧元,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也只有不到5亿美元,市场实在太小。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被中国经济制裁,立陶宛也没有什么损失。

反过来,只要不断向世界表演出自己“受害者”的形象,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就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援助。北约是美国对外投射影响力最重要的工具,“懂王”在位时,把北约当成一个包袱,不断催促欧洲交钱,把欧洲主要国家都得罪了个遍。如今拜登上台,正好在为如何恢复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发愁呢。而立陶宛一直是北约最重要的支持者,如果能通过高调反华被中国制裁,给自己营造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从而吸引华盛顿的注意,恐怕获得的回报,要比被中国制裁的损失大得多得多。毕竟,整个立陶宛人口还没有北京朝阳区多,“美国爸爸”只要给个几亿援助,饭就够恰了。

所以立陶宛隔三岔五就要出来跳一下,一会儿高喊“为自由而战”,给台湾省站台,一会儿又对新疆问题表示关切,一会儿又说什么华为5G不安全、中国的安检仪有隐患。人家那是真的想反华吗?人家不过是想要刷存在感,吸引“美爹”的注意罢了。我说得更直白一点,立陶宛不怕中国制裁,就怕中国不制裁。

分析完了立陶宛为什么要反华,最后我要讲点私货,大家可以听一下。小国有小国的生存方式,而对于立陶宛而言,这个生存方式就是扮演一个受害者,然后到处碰瓷,吸引“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对于这样一个从上到下都在倾情扮演“受害者”的国家,你正经看它一眼,都算是你输。还真不是我瞎说,今年3月2号,中国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了制裁,其中就有一个立陶宛议员,叫萨卡利埃内。被中国制裁后,人家反而还跳得更欢了,把中国的制裁当成“荣誉勋章”,到处去接受媒体采访,回过头来又跑去会见什么“台湾驻波罗的海代表”,一会儿又在媒体大肆炒作,举办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听证会”,在议会里推动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决议,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被中国制裁了,深刻诠释了什么叫"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人都不要脸到这份上了,那咱们也不怕得罪人,说句不好听的,立陶宛这种弹丸之地,对俄罗斯而言,可能还有些地缘上的意义,对我们而言,真就可有可无。立陶宛这次嚷嚷着要退出的“17+1”合作机制,笼统地说,就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一个多边合作框架;更细一点说,里面的波罗的海三国、中欧四国和巴尔干地区十国,每个国家发挥的作用都各不一样,其中和中国合作最为密切的,当属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而立陶宛在“17+1”机制里的作用,还真是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人家既然连脸都不要了,那咱们还理它干什么呢?立陶宛就是一个靠表演生存的小国,你越理它,它闹得越欢,苏联已经吃过这个亏了,咱们也要吸取教训。所以我建议,干脆就不要在意小丑的表演,你就跳吧,“主都知道,主不在乎”。毕竟,咱们中国人都会念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激励我们拓宽知识分享的领域,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号@real谷智轩,我会在那里与各位进行更多交流,我们下期再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