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东哥赢,但东哥很难赢
某团和某东的事这段时间大家也都知道了,东子高调进军外卖领域,后台很多读者让我聊聊这个话题。可能大家纳闷我为啥不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反而要这么称呼,主要是为了防止恶意投诉,阅读量上来后,他们法务找个标点符号没用对都能给你把文章下了。
周末找来某团的财报看了下,又联系了下之前一个项目组的小伙伴,他离职后现在在某团级别也非常高了,而且很乐意帮助澄清一些问题。
文章肯定做不到100%准确,只能跟大家说一下我的理解,大家可以在我的基础上再看看别人的,或者把我的内容输到DS里看看到底说的对不对,说不定有新收获。
前几天发了个帖子:
有小伙伴问,为啥你这么执着这个社保呢?不知道会拉高社会成本?
我当然知道了,我更知道社保什么的,最大的受益者恰好是最基层的人,长期看对社会至关重要,最后对所有人,整个社会,包括这些大公司,都是利好。
这一点上东哥看得很远,很久以前就看懂了这一点,支付了大量的费用(有数据说是850亿),如今他是占据绝对道德优势的,论迹不论心,这是他应得的。在此之前,确实很少有企业把社会责任转变成竞争要素。
写这篇之前,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
都在说某团利润高,使劲压榨商家和快递员,那按照经济学基本规律,别人只要收费比它少一些,赚的也少一些,就可以活下来,那为啥现在的市场这么抽象,某团自己占了70%,几乎一家独大,为啥就没人挑战它。
而且圈里有个共识,某团没把那个饿了挤出去,主要是防止反垄断调查。
仔细研究了下财报,结合其他资料,有点明白了。
这里就有一个很反常识的事,就是某团外卖的真正护城河,恰好是这东西在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之前根本不赚钱,有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后,依旧不咋赚钱。不仅某团不赚钱,其他那几个都不赚,比如饿了去年还在亏,亏了近一百亿。
这个比较反直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平台从商家那里抽了20%到30%的佣金,你跟我说他们最后赔了?
主要也是绝大部分单子都是20块左右的,哪怕抽30%,也就是6块钱,给骑手四五块,上下游的外卖站也要分点,平台自己也有运营成本,最后平台在这种小单上可能几乎赚不到钱,这类单子主要是养活骑手和上下游配送站。有时候还要补贴骑手,收益是负的。
赚钱主要靠那些低频少量的大单,比如两三百的单子,一下子抽五六十,给配送员和配送站分十块,还能赚四五十。
均摊下来,大单和小单一平均,平台一单可以赚七八毛。形成对比的是,那个饿了送一单要赔两块钱。
此外大家可能没见过那些足球场那么大的服务器集群,还有灯火通明的研发中心,这些都是固定开支。事实上某团自己之前也亏了7年,直到2020年才开始赚钱,2021年又赔了,前期主要就是在搭建这种基础设施。
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有外卖单量极大的情况下,才能把支撑成本均摊的非常非常低,最后才能有少量盈利。
之前有数据显示,每增加一千万单,成本下降20%左右,这也是为啥他们补贴使劲往上拉单量。那个饿了正是因为单量和某团差距太大,成本高太多,所以几乎送一单赔一单。
看出来了吧,这个行业特别拧巴,看着赚钱容易,事实上非常非常难,无形中阻止了搅局者,慢慢变得特别集中,一开始是百团大战,后来变成二分天下,现在几乎一家独大。
如果你是个本地土豪,想搞一个系统跟某团竞争,你会发现你烧钱一样往里投,你按照某团那样收费,根本赚不到钱,还得使劲赔钱。
也正是因为谁去搞外卖都赚不到,所以某度,某滴,某音,之前都看上了这块肥肉,这些富可敌国的公司都投入巨资后铩羽而归,因为实在是撑不到盈利的那一天。
换个思考方向,如果这玩意赚钱容易,现在就不是一家独大了,而是群雄并起的状态。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既然外卖不赚钱,那某团靠啥盈利?它是个活雷锋吗?
他主要靠规模效应使劲压低成本,那个饿了单量不如它高,所以成本要比它高一些,现在就处于赔钱状态。
此外某团的盈利项目并不是外卖,外卖是它的流量入口。去年2024年,某团整个公司总共赚了358亿,其中158亿是靠外卖赚的(这个数据是各方推测,它没直接明确公布),能看出来,只占44%。
那其他大头在哪赚的呢?
我一度都忘了他那个名字了,它是团购起家的,现在还在卖团购券,也就是他们说的那个“到店业务”,主要是靠这个赚钱。比如大家在他的app上买个代金券,或者团购券,去线下店里消费。这部分利润可比外卖高多了,动不动30-50%,属于暴利。
大家看出来了吧,每年有7.7亿人用他的APP,一年两百多亿单,这么大的单量,它每年只能从每个人那里赚20块左右。
但是它把这7.7亿人中一小部分人引导到了线下,让他们去团购,去电影院,去住酒店,还有医美,烫头,宠物等等,这个利润率就高了,这部分利润是某团盈利的大头。
但是谁能想到,某团在这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竟然是某音,送外卖的和做短视频的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打起来了。
某团这种模式有点像啥呢,大家小区超市里有个菜鸟驿站,超市得专门腾出一间屋子来放快递,还得专门安排一个人在那里管理这些快递,这部分业务非常累,事还多,几乎不赚钱。但是有流量,每天大家到店里来取快递,一部分人顺便买点菜或者日用品,很多超市对这个业务还挺上头。
对于某团来说,外卖就是他的菜鸟驿站,其他货架上的业务就是他的到店业务和团购什么的。
别人想进来,两件事就把你给堵死了:
1、前期需要大量的硬件投资和码农投资;
2、你得不断贴钱补贴,直到达到它的规模优势。
第一点还勉强可以实现,只是需要时间。第二点就太难太难了,因为你可以补贴,它也可以,只要你一直达不到它的规模优势,你就得一直补,直到把血流干为止。
说到这里,就有个大问题:
商家苦,因为平台收割的太厉害;
骑手苦,被平台不断挤压配送时间,单价还在往下降;
消费者也没那么满意,好多预制菜。
问题出哪了?
多简单啊,因为只有把平台、商家、骑手都压一压,外卖价格就下来了,消费者就愿意买了,不然消费者不花钱,谁都赚不到。
本质还是消费力的问题,消费者就那么些钱,不使劲压商家外卖员,消费者就不掏钱了。
至于东哥能不能拿下某团,说真的,非常非常难,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上不去之前,得一直补贴,一直烧钱,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有个预测说他最多能拿下10%的市场份额,可能还是从饿了那里分的。
此外某团在过去这些年投入巨资搞他们那个智能调度系统“超脑”,前后投了二三十个亿,这些都是无形的壁垒。东哥他们想搞起来,起步都得三年起。
所以现在东哥他们明显重点攻击一二线城市,再往下,三四线城市利润低,成本高,其实那些地方是某团最坚定的基本盘,非常难动摇。
但是东哥这次加入明显是好事,他作为搅局者,最起码在这么几个方向上能有所改善:
1、优化下外卖员的生存状态,最起码的,把那三个保险交上;
2、东哥说要搞后厨评级和后厨直播,估计没人反对吧。
至于很多人指望降低费用,说实话别指望了,现在各方已经压到极限了,再说了,东子其实没有低价基因,要是某多多入局还说不定,但是多多的风格更是使劲压商家。
我觉得后续可能有个趋势,他们这些类似基建一样的超级公司,赚点就得了,没必要追求每年的超大增长。
说这话当然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我倾向于觉得这是一种趋势,因为企业不仅仅得考虑盈利,还得考虑社会影响。如果一个公司非常赚钱,但是就是人见人恨,你说你能做的持久吗?
不如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短期可能赚的少一些,但可以确保你长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