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即精英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两天董明珠一个公司内部发言,被人偷拍放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社会关注,也形成了一波舆论潮,我看了看,出来抨击董明珠的,思想文化界、经济界较多,媒体较多,文科生为主。支持董明珠的,普通民众较多,过实在日子的人较多。
格力电器是一个大公司,员工人数差不多10万人,其实我想多少也会有一些海归,作为一个董事长,表达不用海归派,会不会把优秀的人才挡在门外,让格力蒙受损失呢?
我看很多的媒体人,一说到海归,就举出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今天的海归能和他们相比吗?
我也是在产业界工作,对于留学生情况也多少有些了解,说个实话,董大姐说不用海归派,她也是知道,格力即使不用什么海归派,影响不了格力的发展,更不会错过了什么优秀人才。今天格力这样的制造企业要在海归派中找优秀人才,真的不如去中国大学校招。
钱学森的时代,中国能够出去留学的,那是凤毛麟角,只有极少数的人,出国还能学理工,那一定是极高的智商,他们回来,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中国国防技术的核心力量,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时代的楷模,这就是一个留学即精英的时代。
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出去留学,也还是留学即精英,那时人数还是非常少,大部分是公派,经过了严格的遴选,是极少数精英。只是这一部分人,基本上已经退休,或者开始要面临退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留学即精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现在出国留学的基本上是90后,他们一方面是人数众多,因为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很多富裕家庭,已经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这些根本不需要经过国家的遴选,只要自己有钱就可以,无论是从智商还是品质,今天留学生的群体总体素质和钱学森时代当然无法比,其实和八九十年代出国的也无法比。这就和国内的大学教育一样,八九十年代就是精英教育,今天早就从精英变成了普惠,原来一年招30万大学生,现在一年招1,000万大学生,完全没有可比性。
现在的留学生,不仅仅是普通人,能为制造业所用的更是较少。今天出去留学的,除了极少数优秀的,大部分成绩一般,在国内很难考上顶级大学,去国外留学,智力水平基本上是普通的,他们一般会选择学文科,即使学理工,也会去选择学计算机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奔着互联网相关的方向去,真正学制造相关的很少。
对于格力这样的企业来说,要去招人,要在留学生群体,找到几个优秀的人才,其次是很难的,因为留学生中最优秀的那些人才,可能会去了中科院、高校这样的机构,或者去了中国的互联网大厂,钱挣的多,相对起来比制造业也更光鲜。愿意到格力这样的企业去工作的,可能会有些学营销相关工作的留学生,学技术的,水平又很高,愿意到格力工作的,其实基本上没有。用同样的工资和待遇,格力在中国大学中找到的人才,绝对是比海归要多得多,性价比要高很多。
董大姐说格力不用海归派,其实就是根本没有什么海归派可用,极少数优秀的格力也招不到,那些在国外镀个金,很少能够学和制造相关的专业,水平大多都不行,招这样的人不如招国内的,不说一流大学了,一般211优秀的学生,也比国外留学回来的要强。
董大姐也没有号召别的单位不招海归,她说自己的公司要自己培养人才,不用海归派,也是一个实情,就是没有什么海归派可用,同样专业的方向,制造业需要的人才,海归就是不如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事实就是这样。
是个海归就可以比上钱学森,那是文科生的臆想,胡适去国外读几年书,连个学位都没拿到,就能进北大任教,刘文典在国外读几年书,随便就能当个清华大学教授,这个时代早就过去了。
民国时代,海归主要是文科生,学技术的没出过几个,更没让中国的制造业强起来。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主要还是得用自己培养的人才,因为确实没有什么海归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