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为我们吃饱饭而操碎了心的他,走了

  今天上午,网上传来噩耗,说是袁隆平院士与世长逝,当我还在半信半疑的时候,又传来消息辟谣,说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只是情况不太好。

  看到这个消息,心情立刻平静了,我相信袁爷爷一定会创造奇迹,战胜病魔,因为他这辈子一直在创造奇迹。

  然而到了下午刚撂下饭碗,新华社发来了权威消息,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00

  由于有了上午谣言的铺垫,我并不觉得突然,但是朋友圈一句话瞬间泪崩,因为有人说:袁爷爷等全国人民吃完了才安心地走了。

  是的,袁隆平袁爷爷出生于1930年,其实他这辈子孜孜不倦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他毕生的梦想。

  袁隆平爷爷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1930年出生于北平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毕业于旧社会的国立中央大学,母亲也是知识女性。

  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然而考大学时千条大路他不走,竟然不顾父母反对要当个农民——学农,于是1949年他考上了西南农学院。

  1953年,他被分配到了穷山沟教书——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安江农校,一教了就是十几年。三年困难时期,他更是感受到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这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一入农学深似海,从此休息是路人。虽然他号称是个科学家,但实际上他就是个农民,除了睡觉吃饭,他80%都泡在农田里,双脚沾满了泥土。

  实话实说,他甚至比农民还像农民,农民现在也不用天天下地。他自己说过: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500

  有一次县委书记临近中午去找他,在他家扑了个空,于是转头就去了试验田,结果他果然在骄阳下,戴个草帽蹲在地头观察植株授粉。

500

  有人说不能换个凉快的时间么?不能,因为只有在中午阳光照射最充足的时候,水稻才会有最充分的繁衍行为。

  有时候,这个倔老头像个杠精。有人劝他休息休息,他回头怼人家一句,让人没法接话:我学水稻的,不下田怎么行,在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他下地这股劲儿,不是一天两天的作秀,也不是花几年时间给自己攒履历刷经验值,而是坚持了一辈子,90岁的时候还无休息每天下地打卡。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总之,他为了我们能够吃饱饭,能够永远吃饱饭,操碎心了!

  他对水稻研究似乎已经产生了精神依赖。出差之前,他先去给水稻告个别;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先直扑稻田。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说到了也做到了。刚才说了,他这辈子一直在创造奇迹,刷新了一个又一个水稻单产纪录,蛋总把他最突出的贡献简单列几条。

  第一,他的开创性。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鼻祖),并且是这一领域的领头雁,创立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也就是40多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的经验智慧和学术思想。

  1964年,他不迷信学术权威,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展开了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解决了一个个关键技术难题,并取得了惊人成果。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科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最终开创了杂交水稻学。

  第二,他的引领性。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一不小心冲到了世界前列,打破了权威迷信,让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到了农学研究。

  他不仅带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也给同行很多启发,带动了整个水稻领域发展,中国的水稻研究呈现勃勃生机。

  中国在水稻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不仅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有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此外还有中国寒地水稻之父徐一荣,稻花香之父田永太……

  中国在水稻研究领域发起了集团冲锋,也让中国的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前沿,并且从未止步,极大地保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

  他和他的团队一直矢志不移,从杂交稻、到超级稻、再到海水稻,不断地挑战一个又一个坑困难,也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7年10月15日,袁隆平团队的超级杂交稻品超优千号再破世界纪录,亩产高达1149.02公斤。

  2020年10月14日,从江苏如东传来好消息,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海水稻”验收,平均亩产量达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也在2020年10月,新疆喀什的岳普湖县,一个世界上离海洋最远、土壤盐碱化严重地方,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也喜获丰收,亩产548.53公斤。

500

  正是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饥饿更加遥远,让中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第三,他的重要性。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从育种技术层面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保障了水稻种子安全。

  从1976年开始,袁隆平团队研发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左右,年增产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第四,对人类的贡献。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袁隆平也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

  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这些人都成为本国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骨干。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为了感谢他,马达加斯加把他的杂交水稻印在了货币上。

500

  第五,他的前瞻性。袁隆平成为了全民偶像之后,他没有忘本,时刻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呼吁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

  2003年,作为政协委员的他,就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他曾在大会上发言,做了题为《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报告。

  他振聋发聩地说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依赖国外,必将受制于人。

  在当时,中国刚刚入世,有一大批经济学者迷信市场经济,迷信西方世界。比如茅于轼就曾经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

  茅于轼等人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主张在市场经济机制下通过国际社会购买。这种思想很危险,但却很有市场。

  从2018年以来,美国频繁对中国发起各种贸易战和制裁,西方市场经济的神话已经破灭,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买来。

  芯片被卡脖子了,我们可以将就将就,不会影响大局;但若是粮食被卡脖子了,那将会是一场经济危机或者一场动荡。

  路遥知马力,板荡识诚臣。事实证明,袁隆平这样的院士才是良心知识分子,才是侠之大者,国之仁士。然而今日国家痛失栋梁,人民痛失偶像!

500

  袁爷爷远去了,但是他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个人品质,忧国忧民赤子之情,将会永远激励每一个华夏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再次深切缅怀袁爷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