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用飞机设计三巨头:苏霍伊、米格、图波列夫(三)—强击机

本文5月8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分仪地球”。

战后早期苏联的重点是可保护点状高价值目标使其免遭核轰炸机轰炸的点防御截击机。为获得大爬升率和较高实用升限,苏联飞机设计师追求高推重比发动机和中等翼载荷,这些性能对格斗也很重要,但续航能力有所欠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供近距支援的“伊尔-2”强击机可靠结实耐用,但战后初期这一类型强击机在苏联发展缓慢,这类机型担负的作战任务由一些过时截击机完成,效果一般。

这一思想持续很长时间,最早承担对地攻击任务的是米格-17,然后是米格-21,但米格-21与米格-17明显更适合自卫格斗而非携带武器对地攻击。苏联第一种专用喷气式强击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7,改为变后掠翼并配备大功率发动机即是苏-17。更换更大功率发动机改进多方面性能后定名为苏-17M Fitter(装配匠) K(出口型为苏-22)。它的对地攻击效能远优于米格-21,海平面高度仍能平稳高速飞行并投下炸弹而不至于“把牙震松”,这对恶劣环境作战十分重要。

对应苏霍伊的苏-17/22家族米高扬设计局拿出的是米格-23/27系列战机,这是两种能力突出的多用途战斗机,尤其是相对于美制F-4战斗机而言。米格-23的基本任务是防空,采用可变进气道以获得最大平飞速度。米格-27的基本任务是对地攻击,固定进气道和重量较轻的固定式空速管就够用了。这两种改型的区别在于进气道,而不是机头形状。两种机型都有腹鳍,起降时会转换为水平状态。米格-27的另一个特点是后机身有炸弹挂架,这套挂架投弹后能自动进行俯仰配平。

500

上图:跑道上牵引滑行的苏-24MK“击剑手”,照片摄于1990年。油料车牵引飞机是常见操作。“击剑手”的这种改型与苏-24“击剑手”D标准型不同在于这种改型没有翼刀。

500

上图:像其他苏霍伊战机一样,“击剑手C”型在座舱下方机身上喷涂有醒目的弓箭手Logo。

500

上图:从后半球可清晰感受苏-24垂尾的巨大和翼根处的减速伞舱。可变后掠翼的利弊一直颇有争议,但可确定的是,它对飞机地面操作、存放及隐蔽很有好处。

苏霍伊苏-24M“击剑手D”

类型:双座双发可变后掠翼强击机。

尺度:最大翼展17.64米,最小翼展10.366米,机长24.531米。

重量:标准起飞重量39750公斤。

动力:两台土星公司AL-21F3A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1200公斤。

武器:机内单管机炮,可携带AS-7、AS-10、AS-9、AS-14、AS-13、AS-11和AA-8导弹,50到1500公斤制导或非制导炸弹,S-5、S-8、S-24、S-25无控火箭。

飞行性能: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1.14马赫(1400公里每小时),1000米高度最大平飞时速1600公里每小时,带两具PTB-3000副油箱航程28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1300米,着陆滑跑距离1000米。

苏-24在战术强击机中属高端战机,可全方位匹敌F-111,但苏-24的发动机推重比更高,而活动半径小。1974年第一批苏-24交付使用时对外严格保密,正式资料中该机没有部署到苏联以外,直到1979年才有少量苏-24部署到靠近柏林的驻德苏军空军基地。

500

上图:武器系统军官,穿戴配最新护目镜的新型头盔,正在查看起飞检查清单。飞行速度即便高达2.5马赫1300公里K-36D型弹射座椅仍能确保飞行员安全弹射逃生。

苏-24攻击机首次在西方露面于1992年6月柏林航展的舍内费尔德机场,参展的是一架苏-24M“击剑手D”。三个月后其战术侦察型苏-24MR“击剑手E”又参加了范堡罗航航展,这架苏-24配备了全新的军民两用装备。之所以如此是俄罗斯寻求出口。当时该机已经出口到利比亚和伊拉克(当然也就到了伊朗),据说叙利亚也要购买。虽然服役时间很长,但苏-24仍是一种战斗力很强的强击机,如所托非人,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500

上图:橘黄色拖车运送减速伞。方向舵伺服机构上方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减速伞舱上方小整流罩内是尾追导弹告警探测设备。

500

上图:苏-24双人机组座舱为并排,颇为拥挤。飞行员戴老式头盔。座椅中间大型手柄上的OTKP和3AKP意为“开启”和“锁止”。2615304字样是该系列机型的标准7位数识别码。

500

上图:戴头盔的年轻飞行员正在系安全带。飞行员就位并完成各项准备动作是个耗时的过程。技术先进的K-36弹射座椅右侧有一个拉柄,拉动拉柄可以张紧各类保险带。

500

上图:照片表现了苏-24独特座舱盖结构,以及安全机构的工作过程,飞行员(照片右侧)头戴现代化的头盔,但武器系统军官仍戴着老式头盔,这种头盔内衬充气气垫,看起来不那么舒服。

500

上图:苏军的对地攻击机没有标准的喷涂图案,这架飞机上表面是绿色、褐色、棕褐色混合,下表面浅灰,上下表面之间是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500

上图:苏军某军用机场,涂着迷彩的米格-23整齐停放在跑道旁,跑道另一侧有耀眼白色塔台。这是理想的扫射目标,不过战时战机会停放到跑道后方经过迷彩伪装的地堡掩体中。

500

上图:通过机腹下主起落架舱加油口进行压力加油。可变后掠翼布局带来的一个不便是只能采用机腹起落架,轮距较小,收放机构复杂。

500

上图:为米格-23“鞭挞者”安装减速伞明显比苏-24“击剑手”安减速伞要方便。米格-23鳍片上的机尾雷达告警电子设备是通用的。减速伞用双“十”字形捆扎方式。

500

上图:重要的维护保养工作都在封闭空间完成。可能是由于应征入伍的地勤人员技能标准不高,苏联一直花大力气研制能够发现所有机型故障和缺陷的自动检测设备。照片中能见到部分此类设备。

500

上图:一般来说战机保养维护中常使用机械装置进行搬运,但人力更快。照片中地勤人员正将R-23 AA-7导弹吊挂到米格-23战斗机可变后掠翼固定翼段的挂架上。米格-23常见的挂弹方案一般是1枚雷达制导R-23R和1枚红外制导的R-23T,有时在机身下加挂2枚AA-8。

500

上图:照片提醒座舱设计师要注意驾驶员身高的不同。两名飞行员正走向米格-23UB。多年来苏联空军战机机头编号喷涂方式标志着这架飞机在所属单位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编号内部颜色代表所属师,描边色代表所属中队。照片中右侧飞机有描边色。这种做法现在已取消。

500

上图:米格-23教练机的飞行教官正在用手势向学员讲解飞行动作。

500

上图:R-23导弹挂架位于可变后掠翼固定翼段下方。冷战年代米格-23是对抗美国和西方盟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性能出色。

500

上图:等待牵引的米格-23UB,主起落架停在标志线内表明施加了外部刹车。

500

上图:正在对“白色07”进行起飞前的最后检查。挡风玻璃前方可见后视镜和敌我识别天线。机身上的北约标准黄色吊钩符号表明此处为起吊点。

500

上图:米格-23前部机身特写,座舱盖十字形框架与米格-23UB不同,教练型前座舱挡风玻璃配有屏蔽帘用于仪表飞行训练。

500

上图:牵引中的米格-23MLD,可看出自然背景下迷彩伪装效果相当不错。加力燃烧喷口前方的两根纵向结构是减速板加强筋。此改型有4块减速板,沿中心线纵向对称分布于机身上下表面,这种分布方式可以避免打开减速板时产生的不对称流体力学效应。

500

上图:高速可变后掠翼和机翼前缘的锯齿表明这是一架米格-23MLD“鞭挞者K”,这种改型有一对小型腹鳍。

米高扬米格-23ML“鞭挞者G”

类型: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

尺度:最大翼展13.965米,最小翼展7.779米,机长(不含空速管)15.73米。

重量:标准起飞重量15750公斤,最大战斗起飞重量18400公斤,最大转场起飞重量20670公斤。

动力:单台图曼斯基-哈查图罗夫R-29-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2500公斤。

武器:1门23毫米GSh-23L双管机炮,4枚AA-8和2枚AA-7空空导弹,典型对地攻击任务则挂载B-8火箭巢和S-8火箭弹或UB-32火箭巢和S-5火箭弹或S-24火箭弹。

飞行性能:最大平飞时速2.35马赫2500公里,16度后掠角最大表速800公里,45度后掠角最大表速1200公里,71度后掠角最大表速1400公里,实用升限18500米,最大航程1950公里,挂3具790升副油箱活动半径1520公里。

500

上图:准备起飞的米格-23UB“鞭挞者C”,10000公斤推力的R-27F2M-300发动机推力增大时进气道两侧的压力吸气口打开。“UB”为Uchebniy Boevoy首字母缩写,意为“战斗教练机”。与其他米格-23早期型号一样,进行转场飞行时油箱吊挂在外侧翼段,机翼角度只能限制在16度位置,紧急情况下油箱可抛投。

500

上图:米格-27M是后期的战斗轰炸型,与早期型号的区别是机翼前缘和机头传感器布局。另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变化是该机装有座舱防护装甲,在黄色数字“2”部位。

500

上图:非常清晰的“鞭挞者 J”机头照,激光测距仪上方是雷达测距仪,机头右侧高位是空速管,机头左侧是“雨燕竿”仪表着陆系统天线。后期型号“鞭挞者J2”稍有改变,空速管位置向下移动,机头雷达锥稍微扩大。

500

上图:飞行中的“鞭挞者 J”,在大地背景中迷彩伪装效果很好,但发动机尾喷口的金属部件和飞行员的白色头盔破坏了伪装的完美。米格-27M与米格-27D在设备上有差别,如换装了功率更强的激光器。

500

上图:这张照片中的苏-17“装配匠”细节不多,无法辨别具体机型。正在吊挂的武器采用弹出式弹翼,尾部呈轻微锥形,表明这可能是动力弹,但弹头不明,不清楚是否为制导弹。

500

上图:这架“黄色21”的腹鳍呈打开状态,十分显眼。采用这种布局是为了保证飞机在高攻角姿态下仍有很好的操纵性,高攻角状态下机身和进气道会产生涡流,空气动力学效应下降,背鳍的效能严重降低。当然这么大的腹鳍在起飞着陆和地面操作时是折叠的。

500

上图:照片中的米格-21bis“鱼窝L”战斗机简洁优美,其外挂方案为转场配置,机身中心挂架挂1具副油箱,机翼外侧挂2具副油箱。与早期型号相比,米格-21bis背鳍更大,可容纳燃油增加,发动机动力更为强劲,配备了先进的现代化航空电子设备,机身框架和结构使用寿命更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