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规的剧情

西方历史叙事有一个特点,因为缺少中国那样的宏大历史叙事,所以西方历史拼命从小人物上找补。

当然曾经有人做过努力,例如,一位英国作家感慨英国的历史太少,写了一套《纳尼亚传奇》。(注:相信若干年后这本小说会成为象荷马史诗一样的鸿篇巨著)

连龙XX都学会了这一套,不讲历史洪流,只讲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她眼中,小人物的幸福比大国崛起更有意义。

今天《东四牌楼东》大结局,感觉就是一个弱智片。

​在“专访丨郭宝昌:为什么我敢这么拍,富大龙敢这么演”中:

郭宝昌十分坦然,“如果人们想看我再拍出一部《大宅门》,对不起,做不到。但《东四牌楼东》也不是一部糊弄人的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常规””(注:头一回把弱智说得这么清新)

《东四牌楼东》不打算写一个一身正气的男主。

它写一个破落王孙,这是一个怂人。但从整个内心来讲,他又是非常诚实、执着,而且很仗义的一个人,给我的感觉就很生活化。我就觉得,如果能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入手,去揭示他在时代巨变下的内心世界,打开他的生活天地,会非常有意思。

在拍摄的时候,就有好几个演员跑过来跟我说,“导演,我也演了十几年戏了,到您这后我不会演戏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部剧是反常规的。从表现手法到演员的演法上,我都希望尽量做出差异。

哈岚这个角色是按“丑”角设计的。这个“丑”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他一开始是一个痴傻略癫的人物,到后来慢慢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和皇家斩断了关系。你想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可不就得用反常规的演法吗? 富大龙一开始也有些拿不准,说导演我这样演能行吗?我说就这么演。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我看网上对他这种演法颇有微词,但我很敬佩他。这是一个能为角色豁出去的演员,而且他的这种演法,比正常演要难得多。

但是说实话,我没看出反常规,我看出来的是反逻辑、反常识。

导演说哈岚这个角色是按“丑”角设计的。他一开始是一个痴傻略癫的人物。

然后富大龙按照导演要求把哈岚演成一个近似弱智的人物,见到美食就垂涎三尺,时不时傻乎乎地张着嘴巴,抱着额娘大腿撒娇。

问题是,哈岚好歹是个贝勒,八旗子弟再堕落,贝勒也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再顽劣也不至于像个弱智吧?

譬如《红楼梦》里的薛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只知挥金如土,不学无术,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乃是金陵城中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人称"金陵一霸",外号"呆霸王"。

这人设跟哈岚是不是很像?

但是薛蟠再是"呆霸王",该担当责任的时候也还是会做点实事的,比如宝玉挨打,众人前去探视,“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

各种版本的薛蟠,何尝把薛蟠塑造为一个弱智或者巨婴?

还有,既然哈岚是这样一个痴傻略癫的人物,是怎么得到二美倾心的?娄晓月也就罢了,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又有共同的京剧爱好,那佟格格呢?

不管是豆瓣还是微博,都有很多观众在纳闷:哈岚何德何能,能让佟丽华这样一个日本留过学、会四国语言、还写学术论文的格格对他如此倾心?粉丝解释说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从。拜托,那可是溥仪退位后的年代。几年后文秀一个深宫嫔妃都敢提出离婚,怎么佟丽华就死心塌地嫁鸡随鸡阿嫁狗随狗呢?难道她出国留学、见识丰富,就是为了嫁给一个不学无术的男人?还有这部剧,诸多细节反常识。

比如两家主人谈事情,丫鬟也可以并肩而坐?

比如娄晓月未婚先孕,居然理直气壮上佟王府,对佟王爷指责佟格格横刀夺爱?

旧社会未婚先孕不是丢人现眼的丑事吗?

更不要说戏子和格格的身份地位差别了。我还以为她有啥依仗呢,结果佟格格的兄长一威胁,她又退缩了。

我理解,导演和演员是想展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前进。

我可以接受男主角不是一身正气,是个怂人,但是他的人物成长线呢?

我都跳着看到十几集了,这几个主角还是在三角恋中不能自拔。

且不说哈王府的堂堂王爷、福晋,是怎么在光天化日、奴仆围绕之下被几个地痞杀了,杀了就杀了,但是哈贝勒爷没见成长,没见复仇,后面还是整天惦记着美人。

人物的成长在哪里呢?

时代的洪流在哪里呢?

就算角色守旧不敢冲破制度,若说你们想要表达的是如实记录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为何会有诸多不合常理的剧情出现?

如果你们要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为何要花这么大的篇幅表现人物的情情爱爱?

为何我感觉到一股爹道的气息?

一个哈贝勒这样的怂蔫奸,照样有两个美人争风吃醋;佟格格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照样恨嫁。娄晓月怀了身孕,就可以得意洋洋地逼宫。

当然还有那个哈津平,得到哈岚的真传,一副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爹还活着,在家人的反复劝告下,还是主动泄露秘密,为剧情生拉硬扯地延续了几十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