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信号弱的手机与“越减负担越重”的教育减负难题破解

四月,正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时节,因为贪恋那点“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春色美景,周末约上了两位摄影名宿好友,去武汉南京路的摄影器材专卖市场去买相机和选配镜头。

500

在路上用自己的手机里的高德导航,手机还是老样子,随着车行不断跳出“卫星信号弱”的提示,让人在“情绪紧张”与“情绪缓解”模式里不断切换状态,感觉那叫一个酸爽……

车上的摄友老陈、秦班长对路还算熟,干脆关掉了导航,七弯八拐上了沿江大道,一路顺畅赶到了摄影器材市场,在一家熟识的店子里配齐了设备。然后准备返程去汉阳江滩试设备,结果在一个单行路口就拐错了弯,只能硬着头皮进过江隧道去武昌。

在隧道里,我的手机已经完全没有了信号。同行的曾任摄影班班长的老秦,打开了手机,一下子就搜好了沙湖公园,信号全满。我很是好奇,问他是什么手机,告诉我同样的牌子华为,不过是5G手机。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幕。去年我去市里参加一个课题开题会,用手机导航也是信号不停打摆子,同行的李老师用自己的手机一下子就搜好了路线,而我们的手机还是同款的。

这真是令人郁闷的事情,家里在网上买的三部手机,竟然都是同一种毛病,只要用于导航就卫星信号不好。这次妻子又准备换手机,再也不敢在网络上购置了,直接买5G手机靠谱些。

星期天的时候,院子里常有收旧手机、旧电器的摊点,那些不停播放的广告语挺滑稽:“高价回收旧手机,20块钱一个,高端手机30块钱一个……”那么手机收去拆了之后,零部件用到了哪里?真是不敢再想下去了……

500

 

其实生活中太多事情,都与买手机渠道不对就上当道理相同。

但只要换了领域,如果场景更复杂,其间的套路就越多,就越难辨别事情的真伪好坏。譬如抚养孩子,教育孩子,除了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太多太多的育儿理念、知识、机构、培训名目,林林总总良莠不齐,令父母为之结纠结再纠结。

在一个知识、专业、职业高度细分,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读不懂很多东西,却又被社会用极少数的成功与标杆,灌输了太多太多的焦虑。

培还是不培,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培什么,找谁培,是一个人脉与视野的问题;怎么培,培多少,是一个与家长焦虑情绪正相关的问题!

这年头,没在培训机构呆过的孩子太难找,可谓凤毛麟角。花了钱,孩子的身心受益的孩子有,但身心受损的更多,特别是眼睛会不同程度受损害,而课外培训的效果大致来说有三种状态:

一、有的小孩受益良多效果持久,很小就在培训中表现出音乐、美术、武术、运动天赋,还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高中数学、物理,甚至微积分都还学得挺好,早早就找到了人生成长路径。

二、还有的孩子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套路,却破坏了独立自主的习惯,越到高年级课外培训越没效果,这种状况孩子在小的时候,到底是培训方法还是拼时间起了作用很难分辨。

三、还有的小孩培什么都学不到东西,也就是在培训班消磨了时间,玩得高兴或者睡得很香。

其实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周期中,对孩子到底在一所学校,在全区(县)、直至全市、全省到底处在何种位置,不经历过多次测评是很难作出判定的。在家长的眼里,孩子越小就越是前途远大,然后在求学征途中慢慢定位,家长和孩子的认识也从憧憬和幻想中逐渐坐实。

作为从教三十年的教师,对比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看到的是学生中豆芽菜、酒瓶底越来越多,一方面觉得确实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又认识到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可纠偏的具体措施很多,另外家长也需要得到正规渠道的培训,获得对教育规律的非功利性的正确认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理协作,共同做好学生减负的大文章。

 

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最大的负担来源就是作业。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越狠的老师、训练量越大的科目(理科最明显)越是容易出成绩,教师之间会相互比拼,这是学校作业量压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初中、小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部分都是拼体力、拼习惯的结果,当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些影响。

学校教学,各科作业不布置是不行的,但对作业可以进行必要的精选、优化。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中学老师)布置作业前,将准备布置的内容先动动手做一做、选一选。最好的作业布置方式,是学校各年级备课组统一商讨精选,砍去那些机械重复的无效训练,精选具备启发性的、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社会上各类教辅书、密卷之类浩若烟海,靠过度训练出成绩的学生基本大多睡觉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即使出成绩也是昙花一现,终究会垮掉的。

 

500

对于家庭而言,对孩子作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引导,是培养好孩子的首要任务。孩子到底是不是天才,其实是件很容易判断的事。遵从教育部的要求,也不要去培训什么小学奥赛内容,在小学高段、初中低年级直接试着学习高中、大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内容,如果完全学不懂,就没有必要自以为是“太子”了,花的钱越多可能对孩子的摧残越深。

其实孩子之间的天赋差别是很大的,智商高的孩子往往2、3岁就表现出来了,譬如有极少数孩子3岁前凭十个手指就领悟了10以内加减法,而且观察模仿能力惊人;而情商高的孩子特能体会家长的难处,2、3岁就知道主动帮妈妈,具备很高的共情能力;而那些具备运动天赋、艺术天赋、语言天赋的孩子,往往也是有很明显表征的。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惜在“四二一”结构的家庭中,太多父母过高估计了所谓的早教的作用。对于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极其重要的专注力,也被过度的照料与打扰、无序提供的成堆玩具、乱哄哄的亲子课程等无知抚育行为破坏了。少生不一定会优生,倒是有可能培养出社会化人格不良的孩子。

500

 

对于社会而言,一切都是按经济规律来运行的。教育培训行业其实和其他行业的运行规律相差不大,我们看看陪伴我们这种中年人20多年的“南极人”的历程。2008年开始,南极人停掉了生产销售业务转为专心卖吊牌,其吊牌产品有服装、床上用品、电器等等,再后来又在电商大潮中又更名为南极电商。

培训行业起步时,核心创始人总有些自己得心应手的专业独创内容,特别是积累了海量训练资料(试题库)和一些有效套路,以此为支撑来扩大规模。在积累题库和研究教学套路问题上,稍有规模的培训机构都很重视,经常利用高校和体制内的资源来打磨课程,笔者读研究生的同学就有不少人有这种经历。

与体制内的教研机构坐拥大量的优质课、优秀教案和题库而让这些资源吃灰不同,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高效利用资源。做个不恰当的总结,培训机构在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教育”,公立学校在干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教育”。

培训规模扩大之后,培训机构招聘老师其实不需要多高水平,初中、小学连教师的专业资质都不怎么重视,也就是当好传声筒就够了。包括那些培养清、北强基生的培训机构,其教师水平强一些但也就资质平平,讲课和专业能力也许还不如好学生。要论应试教育的最大推动力量,其实非培训机构莫属。家长购买培训课程,就如同网络购置到劣质手机,常有上当的时候,而学校又提供不了真正因材施教的系列课程。

500

 

可怜天下父母心!满载着被各种信息煽动起来的焦虑,中国的家长累,孩子也累,太多孩子其实都是奔波在陪“太子”读书的路上,真正为孩子们减负,需要公立学校恢复育人主渠道功能,真正搞好素质教育(见《应试教育的泥淖从哪儿来(三):……》一文),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教育教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