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这门生意里,阳间人付不起“阴间钱”

500

  作者:八声甘粥

  回首历史,只要有人,就会有殡葬生意。

  2020年初,“黑人抬棺”的视频火遍全网,“电子乐”、“舞步”,诧异之余也不得不感概:这非洲的殡葬习俗和咱中国的传统真是大相径庭。

  在非洲加纳,葬礼彰显着逝者的身份地位、家族实力、亲朋对逝者的尊重。怎么体现?排面很重要!怎么有排面?砸钱!

  根据加纳的婚丧公司网站报价,加纳的结婚仪式平均花费约为1万元人民币,殡葬仪式的平均花费则高达6万元人民币,而2019年加纳的人均国民收入才仅仅为1.5万人民币。丧葬花费相当于4年的收入水平。

500

  ”死不起“怎么办?“殡葬险”了解一下。每年交一部分保险费用,等到去世后就可以从保险公司取出一笔不小的保费用于丧事办理。

  这种殡葬险收入占据了加纳最大人寿保险公司总收入的65%,足以见加纳人民对葬礼的重视和开销之大!

  殡葬,一门不讲价的生意

  据2020年英国的人寿保险机构SunLife一份全球丧葬费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丧葬费用平均约为37375元,笔者将之概括为“不讲价的生意”。

  一般来讲,常见的殡葬费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是基本项目,包括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这一部分由政府定价;

  第二是服务类的附加项目,包括寿衣、穿衣、净身、美容、礼仪队、灵柩、场地租用等,这一部分实行政府指导价;

  第三是实物类的附加项目,包括花圈、鲜花、铺盖、仪式、骨灰费、墓地等,这一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

  从殡葬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来看,可见一斑。有道是:卖房的赶不上卖猪的,卖猪的比不上卖墓的,卖墓的抵不住卖药的,卖药的干不过卖酒的,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吃喝玩乐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500

  当纸花、木盒、地皮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后,价格也自然变得与众不同。

  尤其是其中占大头的墓地,占尽了价格的上升驱动因素:供给有限、人员去世数量庞大造成需求充盈、以及风水、档次带来的炒作因素等多重作用之下,价格节节攀升。

500

  而所谓“不讲价”,则一方面是不能讲价、一方面是不愿讲价。

  不能讲是因为,进入殡葬程序后,一旦谈价,家属就会被对方扣上“不吉利”的帽子,背上“不孝”的心理负担。

  不愿讲是因为,讲究入土为安的、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下,家属往往出于本心的爱意与悲痛,希望给逝者准备最好的殡葬用度。

  此外,邻里亲朋间的面子因素、攀比因素,也一定程度加快了殡葬产业走向奢侈化的进程。

  与“黑人抬棺”仪式盛行的加纳相比,我们的葬礼成本虽未达到4年收入的程度,却也并不逊色很多,因此,加纳有葬礼险这样的提前消费,国内也出现了诸如墓地贷等形式的金融手段。

  当前我国明确规定:非特殊情况下,必须持死亡证明等文件才能购买墓地。因此与加纳的活人提前为自己买殡葬险不同,墓地贷的形式相当于在世的人为逝者的墓地还贷款。

500

  事情爆出后,这一墓地贷款的新闻刺痛了很多人,但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都是住的地方,为什么给活人买房可以用贷款、给死人买墓就不能贷款?

  我想其根本在于中华道德与传统中,始终对于逝者的关切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4月1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彩礼贷、墓地贷等是本质的居民消费贷款,个别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挑战了社会痛点,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

  殡葬行业的生意路

  没有人希望殡葬行业沿着过去20年房价经历的发展趋势走下去,但不可否认的是,殡葬生意如今也成为了生活中的刚需,并且日益规模化、产业化了。

  2019年,我国死亡人数达998万人。而中国建国初期的婴儿潮如今已经70岁左右,上世纪60年代约2.45亿“婴儿潮一代”在未来数年也即将步入退休。人口的更替不可避免,自然规律下生命的往来也无法抵御。

  或许我们可以从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如今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日本,获得一些提示。

  同中国现在建设的公墓不同,日本墓地属于私人财产,由于日本土地面积狭小,这些私人墓地的价格极为昂贵。

  高昂的墓地价格压力下,日本的一处墓地引入了"共享墓地",可以多人共葬,这种"共享坟墓"一个的成本大约为29万日元(1.4万人民币),而一个普通坟墓的平均价格要达到700万日元(40万人民币)。

  共享墓穴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上万预定,据悉,每个"共享坟墓"上都会有电子屏幕,如果有亲属前来悼念,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死者的姓名以及死亡时间等信息。

  这样的殡葬形式令我咋舌之余,内心十分不能接受。生而为人,死而不得其所,何至于此?

500

  殡葬行业作为国计民生中一个最敏感的地带,牵扯到传统、习俗、文化的牵绊。

  所幸,如今我国殡葬行业主要受到政府的管控,早期炒墓地等行为如今也已经受到法治的约束。

  殡葬或许是一门生意,但”死亡“本身更需要得到敬畏与尊重。

  作者的话:

  【死亡话题较为敏感,本文仅本着对逝者的尊重态度,探讨殡葬行业发展现状】

  【人的一生是不断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从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到少年时期的知识礼教;从学会如何正确地爱一个人,到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去乃至自己的死亡。客观知识的学习方法通常有路径可循,感情和精神上的控制和梳理过程却总是贯穿人的一生,仍往往难以透彻释怀。】

  【终其一生,学会告别、接受离开,已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又是一年清明,愿亲人能听到你我的思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