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之后,《阿凡达》的新选择

500

作者:王小笨

周五零点,我在北京百老汇影城的 LUXE 巨幕厅看完了《阿凡达》的首映场。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早已经被载入影史的电影。是的,我看过很多次《阿凡达》,但要么是在视频网站上,要么是在 CCTV6 的荧幕上,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在学校的内网下载过超过 40G 的《阿凡达》蓝光原盘资源,当我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补偿一些些损失的时候,却发现我根本没有可以流畅播放它的设备。

 

11 年前我的老家还没有一家像样的电影院,唯一可以称得上影院的地方,也不过是一个影厅,放一些已经迟了一两个月的院线片。那时候微博刚刚兴起不久,我是在我的那台诺基亚 6210C 手机上,知道了《阿凡达》在外面的世界引发了多大的反响。

500

前天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在心里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已经过去了11年,依然没有哪部电影的 3D 特效真的可以和《阿凡达》相媲美。

 

就以开场帕克在基地里打高尔夫球的那一个镜头为例,高尔夫球的运动轨迹,迎面而来的冲击感,几乎就已经打败了不少普通的 3D 电影,当然得益于 LUXE 巨幕厅那块更亮更通透的终极银幕,基地的纵深位置关系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现,电影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比如潘多拉星球上那些瑰丽绚烂的植物,我早已经知道它们的色彩非常丰富,但直到真正在终极银幕上看到它们,我才感受到那种斑斓的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到底有多强。

 

当年《阿凡达》几乎以一己之力将 3D 电影这个概念埋进了观众心里,人们热衷于去电影院感受 3D 电影独特的沉浸感,整个行业也将 3D 电影视为是电影的未来。但在此后的这些年里,我们却一次次被那些除了字幕条几乎再无 3D 效果的伪 3D 电影摧残,直到 3D 电影是电影的未来的声音有些消退。我们以为《阿凡达》是一个开始,没想到开始即是结束。

500

2019 年《阿凡达》在美国上映十周年之际,美国媒体曾经密集推出过一系列纪念文章。Screenrant 网站的文章标题就是,“《阿凡达》十岁了,它对电影史的改变比你想得更大。”在《阿凡达》诞生时,3D 早已经不是一项全新的电影技术(第一部正式的 3D 电影诞生于1936年),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将 3D 技术推向了极致。

 

早在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前,《阿凡达》的故事就已经在卡梅隆心中有了雏形,但受限于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这个项目被长期搁置。直到 2006 年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才开始投入到《阿凡达》的制作之中,并且为了更好地制作电影,他们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多项全新的技术。

 

他和团队研发了一套 3D 摄影技术(3DFusion Camera 系统),采用单机双镜头的方式进行 3D 实景拍摄,用类似于人眼的方式拍摄不同视角的画面,以实现最好的 3D 效果。

 

同时他们还开发了一套虚拟拍摄系统,借助虚拟摄像机在虚拟的 CG 场景内拍摄 3D 场景, 卡梅隆通过虚拟摄影机传输出来的画面镜头对场景内演员的表演进行指挥。正是靠着这套系统,我们在《阿凡达》里看到的潘多拉世界中的悬浮山、丛林、巨树、瀑布这些奇异瑰丽的场景才得以实现。

 

最重要的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在《阿凡达》中创新研制出了“Perfcap - Performance Capture Workflow”表情捕捉流程,他们将一个很小的广角摄影镜头固定在演员表演时所佩戴的表情捕捉帽上,镜头与演员脸部的追踪点相互配合捕捉演员脸部的肌肉动作数据,将演员的表演真正转到了动画角色的表演之中。

500

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发了可以照亮更大区域的新系统,新的纹理和绘画软件系统,这些技术都被应用到了日后的电影制作之中。《阿凡达》的制作费用高达 3 亿美元,其中有一半以上都花在了 3D 技术的应用上,前后有 48 家特效公司投入到了电影制作之中,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平均就要耗费 4 万个人工小时。

 

这一系列技术的应用和突破,才让《阿凡达》拥有了划时代的观影体验,也让它在11年之后,依然保有 3D 电影“皇冠上的明珠”的影史地位。

 

对于没有经历过《阿凡达》上映的新一代影迷来说,这些都只是美丽的传说,但好在《阿凡达》的重映又给了观众一次正确打开 3D 电影的机会。对我个人来说,影响 3D 电影观影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亮度,原本 DCI(数字电影倡导组织)对于 3D 电影的推荐银幕亮度就比 2D 电影低上60%,同时相比于 2D 电影,3D 电影在放映过程中亮度损失会达到70%到85%。

 

但 LUXE 巨幕厅的终极银幕确实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厅和那块终极银幕都是 RealD 的。RealD 的 3D 设备其特点就是在放映机前加装一块光学液晶设备,它的光学设计保留了原本会流失的光。在11年前银幕亮度就可以达到 6FL(福特朗伯),这个亮度在当时行业里是最高的。11年后,搭配着新产品终极银幕的问世,3D 可以达到几乎和 2D 一样的亮度(12FL)。

500

同时这块银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亮度分布非常均匀,即便我没有坐在正中间,对于亮度的接收和正中间观众也是几乎没有差别的,再加上这块银幕自带高达92%反射率的“滤镜”,相比于其他银幕更加光彩透亮。

 

高亮度和高通透度对于《阿凡达》观影体验的提升比我想象中的更大,首先是那些色彩多样,明暗变化显著的潘多拉星球场景,我可以捕捉到更为丰富的细节,甚至是植物的叶片纹理,其次那种场景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真的不是普通的 3D 电影所能相提并论的。

 

3D 电影另一个挑战观众的点就是眩晕感,这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而普通 3D 影厅采用的线偏振 3D 技术在观众头部晃动的时候,会产生重影,进而会感觉到眩晕,而 LUXE 巨幕厅的终极银幕采用的是圆偏振光产生立体图像投影,即便观众随意歪头,也不会产生重影。

500

这项优势放在纳威人骑龙的场景里就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因为那个场景之中的物体运动极快,且伴随着大幅度的镜头转换,对于我这个日常玩大型 3D 游戏都会感觉眩晕的人来说,这个场景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事实证明过去那种怼在眼前的 3D 效果所带来的眩晕感,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像我这样的眼镜党,观看 3D 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痛点,那就是佩戴 3D 眼镜。《阿凡达》的片长长达162分钟,对于平常的我来说,3D 眼镜叠加普通眼镜的承受时间大概在1个小时,因为挤压头部和耳朵的原因我就不得不摘下眼镜放松一下,但在 LUXE 巨幕厅整个的观影过程中,我只有一次摘下了那个非常轻便的 3D 眼镜,还是为了调整它和我自己的眼镜的位置关系。不得不说,这种看似微小的细节在起初并不会有太大的感受,但伴随着时间的累积,舒适度所带来的观影体验的提升就凸显了出来。

500

当年因为家乡的小城没有电影院,我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观看《阿凡达》,而现在在北京有上百家影院可以让我弥补这个遗憾,甚至当年为了一张电影票排几个小时的队,以至于要从黄牛手里购票的年代,也变成了即便某部电影再火爆,也可以动动手指,在手机上选座购票的便捷。归根结底,是我们的选择变多了。

 

2010年《阿凡达》上映的时候,全国还只有5000块电影银幕,3D 厅更是少之又少,全国观众只能对某一种影厅配置标准趋之若鹜,以至于留下了电影博物馆排队2公里,上海和平影都黄牛票炒到上千元,打着飞的跑到东莞看电影的那些传说。

 

但是在这11年间,电影放映技术仍在不断革新,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全新的影厅配置标准,和以往仅仅追求把某个单一维度推到极致相比,现在像 LUXE 巨幕厅这样的影厅,已经可以做到亮度、舒适度和体验感这些维度都全方位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显然无需像当年那样只盯着一种格式不放。

 

11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有了重回潘多拉星球的机会,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不妨给自己多一种的选择,在 LUXE 巨幕厅收获一次全新的体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