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过的几家药店,药店并不会刻意去挽留买药不还价的年轻顾客,主要是赚中老年人的钱

【本文来自《现在的年轻人去买药,不报会员不问优惠,给啥价格就啥价格,自然觉得不便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要输在补课班

    实体店就是被这帮搞价格歧视的人搞死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所在的小城关镇只有三五家药店。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平均每条街五家家的规模,还不算那些遍布小巷子里的药店。

药店赚钱,主要是赚中老年人的钱,像三高慢病这些常年需要服药的患者,是每家药店必争的客源。而这些中老年人里面,特殊门诊报销和医保刷卡消费又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么说吧,就我呆过的几家药店,千元以上的销售单,百单里面只有不超过十单是现金或者微信支付宝或者银行卡支付,其他的都和医保相关。

可以说,药店并不会刻意去挽留年轻顾客。一则年轻人对于药品的需求量并不算多大,二则年轻人不容易被说服——尽管年轻人买药不还价很爽快。年轻人购药店员通常是服务到位即可,下次还来再套近乎。

展台上那一排一排的保健品,中药区那一斗一斗的名贵药材,处方柜那一打一打的三高药品,都不是给年轻人准备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