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表演时不能脱离生活常态,但是却又会比生活常态,要典型和夸张一些

【本文来自《这张图是语义相同的台词,但演员从肢体语言和表情情绪,刻画出了两个不同的角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长风
  • 面部表情的有无,本身也是一种表演。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的。

    任何时候都直接以表情和肢体动作代表情绪,那是一种偷懒的作法。

    中国传统戏剧倒是主要以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因为人家有脸谱和相应的服化道作介质,并且人家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提醒观众,这事是假的,这是假象。这是真的假,是以真实的假象去表达。而西方从话剧一路演化过来的表演,是以真演假,以真作假,是假的真。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子。而港台新这几个地方,是以潜意识中残留的传统戏剧的表演逻辑,运用到了西式的表演形式里,就造成了假中假,表演形式浮夸轻忽,格外假。中国大陆的“科班”,没有这种传统戏剧表演逻辑的牵绊,倒是能够比较纯粹的从头开始“假的真”的表演训练。但是问题在于,这以真作假在中国缺乏生活土壤—宗教。以真作假,换个名就是虔诚。以真作假最“现实”的用处就是祈祷。所以缺乏宗教文化熏陶、唯物的中国大陆人,即使科班出身,也相较“西方”演员存在“入戏难”、“入戏浅”的问题。因为明知是假,还要当成真,是真的根本性的反人性,这需要一个自我意识的自毁过程。对于宗教,特别是亚伯拉罕诸教文化来说,这个自毁过程在人的孩提时代就基本完成了,所以以真作假这种事情,对于他们而言门槛极低。这跟有神论无神论无关。西方的无神论者,同样在宗教文化氛围中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想在孩提时代独善其身,比较难。逆反容易,但是逆反,本质上还是以服从为前提。他们是先认可了一件他们自己认为是应该的事,然后以之为标的进行逆反,那逆反对象,还是他们的标的物。

    在我看来,真和假还是分清楚比较好,特别是一定要把真标示清楚。比如,这是个表演,现在正在进行的事,真的是假的。非要让演员以自我摧毁为代价去完成一个真假难分的假象,害人也害己。

    不过,随着虚拟影像技术(动画)的进步,话剧演员(电影电视剧本质上都是话剧,还是简配)这个害人害己的职业,会趋于消亡的。

我个人觉得那些人类似“木人石心”的角色,反而更难演好。

木人石心的角色因为不能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有过多展示,则更需要通过其他方面的细节补充,让观众觉得角色尚有心理活动,有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情绪存在,而不是机器。如果主角只是一台机器,那还需要塑造什么丰满人设?

为啥那么多人说老戏骨演技精湛,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足够夸张?不见得。而是老戏骨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将很多细节也刻画得足够好。打个比方,同样是用喝水掩盖心虚,一般演员就是端起茶杯喝水,演技更好的往往会加一些细节,比如手微微颤抖一两下,或者嘴唇不自然的抖动。但现实中的人心虚的时候喝茶一定这样吗?不见得。

所以说影视作品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不脱离生活常态,却又比生活常态更典型夸张一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