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学者不可能有百万字著作流传(一)
作者:芋头微波;
发表时间:2021年03月03日;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番外篇——古文献传播规律揭示西方古文献造假
————————————————————————————
前言
今天有人说古希腊古罗马学者写出百万字的著作并流传下来是可能的,但细看其列举的理由、逻辑和论据,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只要稍微学过文献学,考证过文献文字版等的人,都会轻易发现问题,古希腊罗马学者是不可能有百万字著作流传下来的。
因为这个问题和《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系列科普辟谣文[1]有关系,今列为番外篇独立论证。
论证前先明确一下本文这里的概念和定义,可能和大家以前学习的历史有点出入。
●先秦,旧石器时期 ~ 西元前221年
●西汉,西元前202年 ~ 西元8年。东汉,西元25年 ~ 220年。
●西晋,西元266年 ~ 316年。东晋,西元317年 ~ 420年。
●古希腊(Greece)文明,是今天西方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号称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起始时间为西元前800年 ~ 146年。
●古罗马,是指所谓西元前753~西元395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今天所谓东罗马暂不在讨论范围,否则本文会非常长,特此声明。
●古文献,为方便叙述,本文如无特指,所论古文献皆是指西元420年之前的文献书籍。
●纸莎草。按照今天通行“纸”的定义,纸莎草做成的能画画书写的制品,是不能称之为纸的。其实就是个草席子,所以我们不宜称之为“莎草纸”。约定俗成,我们还是把这种纸莎草制成的能画画书写的草席子称之为“纸莎草”。
————————————————————————————
正文
在论证古希腊罗马文献是否存在百万字传播可能性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比如书写载体、版本源流、传播规律等等。我们这里就先从中国文献说起:
→1.竹简,制作简便、廉价又稳定的书写载体。
文字的传播需要载体,书写载体的价格、便捷、稳定性对文献传播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任何一个影响因素都会严重阻碍文献传播。
竹简和碳墨稳定性超级好,保存上千年木有问题。只要适当保存,是可以长时间流传和传播的。今天考古出土的先秦竹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睡虎地秦墓竹简.现存湖北博物馆
先秦文献主要写在竹简上,几千几万字的作品都有,但超过二十万字的绝无仅有,未见超过二十五万字的。原因无它,就算是对文献文字工作极其重视的中国,在先秦时期,字数太多的,哪怕遇上廉价、易保存又相对便捷的竹简,也是很难传播的。
敦煌汉简.现存敦煌市博物馆
→2.帛书,轻便稳定,但贵价的书写载体。
帛书稳定性不差于竹简,便捷性远远大于竹简,所以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权贵拿帛书画画写字。但因为绢帛贵而竹简廉价,鲜有人拿绢帛来写书的,有也仅限于权贵。就算权贵,拿绢帛来写书也是字数有限的,不可能拿来写大木头。
比如现已知的先秦帛书《楚缯书》也就900字左右(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楚缯书》摹本
比如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平均每书4286字。就这十二万字的28本帛书,也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了。
这足以说明,魏晋之前十万字以上的帛书,非权贵不能拥有。而超过十五万字的书,恐怕对于权贵来说也是极为奢侈的,是谈不上传播流传的。
那绢帛是不是就贵到民间一点也用不上呢?也不是。
比如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长条形帛书,就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上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物尽其用。但民间没啥人会拿绢帛写书,太浪费了,也没有必要。
那为什么不用兽皮呢?答案是兽皮可以制衣御寒,可以皮革作甲,边角料吃了补充蛋白质和能量。兽皮可不便宜,有的甚至是战略物质。相比之下,绢帛不仅轻便、制作简便,而且不容易变质,更耐用。
马王堆帛书.现存
→3.纸张的发明,让五十万字以上书籍的流传成为可能。
司马迁著写的《史记》,52万多字,对于西汉时期来说,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大木头。如用厚竹简写,把字写大点,确实可以放满一个很小很小的房间。但这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啊。因为竹简很廉价,制作超级简单,几乎是看一遍就会做了。 哪怕是穷人,闲暇时都可以自己劈竹子做,写错了还可以涂改重写,甚至可以直接刷洗另写一书。损毁了也不心疼,很容易就可以重做。唯独缺点是字数一多,占用体积就大,不方便流传。
但是,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了。父祖累世身居高位,其人曾任职中央史官,人生低谷期还有高官女婿帮忙的司马迁,用纸撰写《史记》的可能性我们无法排除。而且看《史记》自序[2],该书正本藏于山中,誊抄副本在京师,用纸撰写可能性远远高于竹简。
天水放马滩纸地图.不晚于汉文宣二帝时期 .现存甘肃博物馆
也就是说,直到西汉时期,有了纸张的出现,加上竹简的成熟应用,上五十万字以上的书籍才可能流传下来。
同时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中国纸的经久耐用
灞桥纸.不晚于汉武帝时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4.修书藏书的传统和风俗
中国自古就有书籍官修整理官藏的传统、民修藏书的风俗。
史书是民间整书传抄最少的类别,也是古代各类能流传的书籍中字数最庞大的书籍,这类书是有官方组织历代史官部门多人记录、传抄、备案和专人保管的。但就算这样,加上经久、耐用、廉价、简便的书写载具,包括史书在内,先秦过十万字的书籍也都是极为罕见,过二十五万字的书籍至今未见。
→5.官民修书与纸张印刷
5.1.纸张,对文献的传播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中国造纸术的出现是绝对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制作虽然较为复杂,但这纸浆造纸技术,是可以大批量持续性生产的,从此人类书写进入便廉捷轻的载体历程。
但是,纸张的作用放在古代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是大木头书籍。
首先就是手抄的传播效率低下且出错率极高。只要是手抄,就很难免错、乱、篡、添、脱、失、减等等问题。差之“一字”,谬以千里。所以后世校正还原,特别是官方校正就一定要多个版本相校互参,甚至用到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知识来去伪存真,考证文字异同,一定程度还原文献真义与原貌。
中国从汉朝开始有了廉价简便的纸,不晚于魏晋时期就大行天下[3],魏晋时纸张的普及甚至到了民间拿来作纸冥币的地步[4]。哪怕这样,如无历代官修(有组织、有财力、有多版本、有专业人才实行),魏晋以前文献绝大多数都会残缺散佚,最起码8成以上都要失传,而且首先失传的就是《史记》、《左氏春秋》、《淮南子》、《韩非子》这些过十万字的大木头。
我们以西晋·张华《博物志》这本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为例,看看大木头古文献的流传之路。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5],张华献《博物志》给晋武帝司马炎时,原著400卷(古书一般一万字左右一卷),司马炎厌烦太长要求删缩为十卷(估计在10~20万字左右)。《隋书·经籍志》有著录,显示隋朝时还是十卷的,但后来……这书就散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志》系明清时,后人从残卷、它本引用里重新搜辑,又杂以他记以附益之,凑集为书的,并非原本[6]。
又比如《神农本草经》三卷(估计1~3万字),此书也是早就散佚的,今天看到的一万字不到的《本经》是后人从其他本草书籍引用里重新搜辑而成,也并非原本。
由此可知,没有官修,十万字以上的文献靠手抄传播出去并流传至今的可能性无限接近0。
《土礼居丛书》搜辑的《博物志》
5.2.印刷,让书籍的传播进入质变的旅程,但在古代条件下,没有官修民修一样架不住文献的流失。
当书籍遇上印刷技术后,传播不再是单独依赖出错率极高的手抄,从此文献传播无论是量还是影响面都发生质变。
书籍印刷开始不晚于隋朝,唐朝开始大行。但这又如何呢?唐末战乱,文明式微,如无北宋大型官修,保守估计宋前文献一半要失传,而且大多数文献都会有所残缺、错乱。元始元灭,文献大量因为战乱而损毁,最容易失传的就是大木头。比如《宋史》,二十四史里字数最多的正史,800万字,但如果没有明朝官方民间的接力传承,恐怕今天我们连本完整的《宋史》也看不到。
没有官民修书传承,就算有印刷术加持,百万字以上古文献不可能传播上千年并流传至今。
郭店竹简《老子乙》
6.文献传播规律 —— 原貌“失真”。
哪怕是历代官修、廉价纸张、印刷技术流行,中国文献一样越古越多的文字问题。
历代官修最大最艰苦的工作都是校正!哪怕是雕版印刷,或者活字印刷,一样会有问题的,比如工匠搞错字(并不少见)、缺字、错版等等。
时至今天,古籍文字校正都是极考验功夫和耐心的工作。文献传播越广,版本就越多,差异也越多越大,校正工作就越耗费心力,这是文献传播几乎不可能躲开的“规律”。所以中国文献校正校注,动不动就是底本、主校本、参校本,而且很多很多古文献因为版本太多,存在根本就无法做到每个版本都参考周全的现象。
就算如此认真考证文献,我们也不敢说现存文献文字内容就是原本的面貌。比如今天考古出来的《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就和这千百年来流传的《道德经》有不少出入,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矛盾。
如果是逻辑性很强的书籍,那么因为受众面小,千年传承就更不容易了。比如被誉为术数之祖,汉·张苍的《九章算术》,到了北宋,有朝廷专门组织进行整理校正刊行(秘书省刻本,已散佚),南宋又有民间翻印(鲍澣之刻本,今有孤本残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明朝民间还有汲古阁本传世。明《永乐大典》虽有收录,然未在民间流传。大典本也已经很多地方“舛误不可通”、“讹文夺字”,显非原貌。但到了清朝,民间就已无完本,而参与纂修《四库全书》的戴震,从《永乐大典》里抄录此书并校正,是為戴震本,是世传《九章算术》影响面最广的一个版本。戴震校正很多是正确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不少师心自用错改而误导后学的。另外,此书还有杨辉本、钱校本、四库本、武英殿本、算经十书本等等版本,或讹文、或残缺、或错字、或文理不通……无一幸免。
这样一本字数不多(六万字不到)、曾历任官方教科书的数学名著,流传上千年,有官修有民修接力,传到今天造成的问题尚且如此,其他逻辑性强的专业古文献巨作就更不用说了。
没有历朝历代官民修书,古文献难以较完整传承至今,百万字古文献较完整传承至今更是痴人说梦!
南宋刻本《九章算经》残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1.西元前上万字古文献,没有便廉书写载体,很难靠传播流传至今;
※2.就算有制作简单,易于保存的书写载体, 西元前上十万字古文献,也很难传播流传至今。
※3.西元前古文献,就算遇上制作简单、耐用、廉价又相对便捷的竹简,字数太多也是很难传播的。十万字以上极为罕见,过二十五万字的不可能传播流传至今。
※4.西元前过万字古文献,不可能靠帛书传播流传,因为贵,仅限于权贵私人珍藏,谈不上流传。
※5.兽皮比帛书贵且不易保存,古代权贵也不可能拿兽皮来记录几十万字古文献。退一万步假设有,也仅限于私人奢侈珍藏,说不上传播流传。
※6.纸张的发明,让五十万字以上书籍的流传成为可能。
※7.没有官修,十万字以上的古文献靠手抄传播出去并流传至今的可能性无限接近0。二十五万字以上完全不可能。
※8.没有官民修书的传承,就算有印刷术加持,百万字以上古文献不可能传播上千年并流传至今。
※9.没有历朝历代官民修书,古文献难以较完整传承至今,百万字古文献较完整传承至今完全不可能。
九总结揭示了古文献传播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现象是由书写载体、手抄、印刷、官民修书藏书传统、社会经济及战乱状态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必然形成的。
英语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大木头
了解这些文献学基础知识、常识和总结后,我们来看看今天所谓的古希腊古罗马文献,我们举几个著名一点的为例。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西元前9世纪 ~ 前8世纪),西方称其是古希腊盲诗人,著写了西方所谓古希腊西元前11~9世纪历史的唯一史料——《荷马史诗》。该书由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各24卷的组成,中译本35~60万字。《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合计二万七千八百零三行。每行约十个单词,即27万单词左右(我就不吐槽盲人怎么写二十多万字著作了,也不吐槽此书所谓失传600年后怎么就突然在14世纪冒出来,一出来就是个最新翻译本。呵呵,反正洋人在文献上的各种不要脸,我是很服气)。
●希波克拉底(Ἱπποκράτης,西元前460年——前370年),西方称其是希腊医师,被西方誉为“医学之父”。其撰写了奠定西医基础的60余篇医学论述——《希波格拉底文集》,中译本26万字,古希腊文本保守估计15~20万单词(无力吐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前322),被西方誉为文明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全集》,中译本包含了著名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作48部,上百万字。英语版,剔除连洋人都看不下去说是假的篇章,以及大量重复的篇章,剩下的合计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个单词,即113万单词有余[7](上百万字~无力吐槽+1)。
●欧几里得(Ευκλειδης ,约西元前330年—前275年),西方称之为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他撰写了声称对人类认识科学逻辑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西方专著中数学及逻辑学的鼻祖——《几何原本》十三卷。今天洋人和网络科普无不说此书问世后在西方世界流传二千多年,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该书在15世纪之前没有任何版本学源流内容,就是从1482年首个印刷本开始,突然出现的。是书现代中译本约为20~35万字,古希腊文本保守估计是10~15万单词(逻辑性强且专业的上十万字书籍,竟然能逻辑完备、结构完整传播至今,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不得不佩服洋人的外星传播科技力量啊)。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西元前106年 ~ 前43年),西方称之为古羅馬最著名的演說家、哲学家、政治家。共二十九本,合称《西塞罗全集》,中译本約三百萬字,古希腊文本保守估计100~200万单词。
●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us , 西元129年 ~ 199年),西方称之为古罗马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并说他一生完成了500多部著作,到东罗马时期约有150余部作品在希腊和西亚一带传播,随后被译为阿拉伯文传入阿拉伯世界。公元11世纪,盖伦这一百五十多部作品被回译为拉丁文,重回欧洲大陆。亚里士多德48部作品一百多万单词,这150余部作品要多少单词,大家自己估计一下吧,保守估计是350~1500万单词(噗!几百万字,没纸张还能靠手抄传播,传世至今?呵呵,怪不得至今没有《盖伦全集》中译本呢,谁信谁傻3加强版)。
大家对照一下九总结,看看今天洋人说的西方历史(没便廉书写载体、没纸张、没历代官修民修),再看看这些所谓的西方古文献哪本是符合文献传播规律的?反正我就没看哪本西方古文献能符合的,呵呵。
(未完,持续,下集更精彩)
————————————————————————————
题外话:
今天洋人明确肯定是亚里士多德亲自撰写的《论天》On the Heavens,之前已被芋头拿生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基础知识证明是伪造的[8],至今无一人能拿出证据反驳。所谓西方古文献大抵如此,很多都经不起推敲,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去查证,洋人怎么吹就怎么信而已。
————————————————————————————
芋头出品,必属精品。
细致查证,密思唯勤。
滞后热点,少人问津。
平台限流,甚至蔽屏。
码字不易,珍惜有亲。
打赏与否,随君之心,
如觉还好,广告远近。
欢迎转载,出处备明。
莫学方邪,毫无诚信。
————————————————————————————
参考与引用:
[1]《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系列辟谣文
(点击以下标题可进入阅读)
第一篇:《天圆地方非古人天地形态认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84974416888302#_0
第二篇:《大地球形论源自中国》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90401561051415#_0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03760226353164#_0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02511029043209#_0
[2]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3]《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引晋·虞预《请秘府纸表》:“秘府中有布纸3万余枚,不任所给,愚欲请四百枚,付著作史,书写起居注”。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零五》引东晋·裴启《语林》载:“王右军为会稽射公乞笺纸,库中唯有九万余,悉与之”。
[4]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従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5]前秦·王嘉《拾遗记》:“张华……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帝诏诘问:‘宜更删翦,无以冗长成文……繁芜于耳目,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
[6]《博物志》此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明朝的《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稗海》等丛书中,于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种是收入清朝黄丕烈的《土礼居丛书》刊本。
[7]《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写出千万字作品的?》“学海无涯”答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27498
[8]《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四)·西洋造假篇》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02511029043209#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