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成果有哪些?

最直接的成果是两样:

其一、武都、阴平二郡。

尤其是武都郡,当祁山道、陈仓道,若此地在曹魏手上,理论上可以直接怼到阳平关下。

蜀汉夺取二郡明显扩大了汉中的防御纵深,保护了阳平关侧翼。捎带,以此为前进基地,将显著缩短汉中至祁山的补给线,有利于汉军持续作战。

其二、显著提高汉军战斗力。

由于夷陵之战的惨败,汉军在诸葛亮时代几乎需要重建。无论诸葛亮本人如何善于练兵,缺乏与强敌再三争胜的血与火的历练,所谓的强兵也只能是纸上强兵。何况,诸葛亮也不是掐指一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妖人,他的治军思想也需要经历实战的检验,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与发展。

瞅瞅一次北伐,战略布置花团锦簇,一落实到战术环节,马谡败于街亭、高翔败于柳城、赵云败于箕谷,面对久经沙场,又拥有骑兵优势的魏军,以步卒为主力的汉军几乎开不了张。

经过战后总结,双方再次交锋,王双授首于陈仓、郭淮大败于阳溪、司马宣王在卤城输了个脸面丢光,张郃又在木门道膝盖中箭,末了,干脆闹到主场千里请战,上演时装大秀。试问,搁一次北伐那会儿,魏军会千里请战?

北伐前,蜀汉是人见人欺负的小白兔,曹魏以为传檄可定,孙权在南中作妖下蛊;北伐后,蜀汉成为天下闻名的强兵之国,直到灭亡,都被认为兵多精强。支撑蜀汉中后期的军事将领,刨去个别宿将,几乎都是通过北伐战争历练选拔,所谓猛将必发于行伍,指望在书斋里读出来,政治麻将局中搓出来这些精兵良将,呵呵。

至于增强政权凝聚力之类的间接成果,涉及篇幅太大,姑止。

诸葛亮内修政理,威武外振,故能以弱为强。否则,关起门来再养的白白胖胖,也不过是强敌的一盘菜。这方面此后的历代益州政权一定很有发言权。

由于诸葛亮意外去世,北伐戛然而止,对一件半成品无法评估其最终价值,可以如张俨一般评价其北伐大业必成,也可以认为再北伐五次也没戏。但只要认可诸葛亮留下的精兵猛将的价值,认可北伐前后蜀汉国势的变化,认可武都、阴平二郡的价值,北伐当然不会毫无意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