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处死?真的因为是不孝吗?

众所周知,孔融是铁杆拥汉派,日常和曹操唱对台戏。普通论者多着眼于孔文举与老曹嘴炮往来,文辞调戏,往往忽略了双方真正的矛盾所在。
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如其所请,京师方圆千里之地即为天子直属,老曹这武平侯只怕得挪挪地方,这是从制度上拆了日后曹家江山的地基。偏生孔融名重天下,玩的也是托古改制,站在政治正确的高地上,恶心的老曹不行。建安十三年之前,“刻玺于北方”的那一家子雄踞河北,汉朝廷与曹操的利益勉强一致,曹操无必要也无条件对孔融下手,无非敲打敲打穿穿小鞋而已。到了二袁授首,北方大定,至少在曹操眼中天下一统已指日可待,而他曹孟德显然也没有当伊尹、周公甚至霍光的胃口,拥汉派支柱之一的孔融也便再无存在理由。

因此,本传说的明白: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枉状奏融曰……

不孝云云,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刨去不孝,还说孔融有野心,欲图谋天下: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你孔文举不是圣人之后,是大孝子么?就告你离经叛道。你孔文举不是拥汉派台柱子么?就告你谋反。从根子上否定政敌,传统艺能罢了。

估计说孔融谋反,就没几个地球人能信的,莫须有杀了大名士,朝野物议汹汹,老曹也慌了神,又赶紧打了个补丁:

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鲊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

这篇大作很有些意思,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

其一,谋反之罪显然重于言论离经叛道,但老曹只谈后者,估计谋反云云连鬼都骗不过,而孔融关于孝道的一系列前瞻性言论确实存在且广为人知,可以拿来说事。

嫡派圣裔大孝子孔融旗帜鲜明的反对愚孝,著了名的飞鹰走狗骗爹仔曹操却以铁杆卫道士面目出现,可谓十足的黑色幽默。当然,这根本不是什么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说你黑你就黑不黑也黑。

其二,这篇维稳告示的宣示对象是诸军将校掾属,可见作为天下名士,孔融的影响力不止于朝廷,且已深入军队。

而孔融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

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再看看时间表:

秋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很显然,杀孔融是曹操计划外的产物,否则不必出兵之后再行动手。曹操南征明面上是讨伐刘表,实则将孙权也列入了打击范围,孔融与孙权使者往来甚密,当然令曹操动起杀心。试想,孔文举在朝廷广有声望,又可以影响军队,倘若在南征如火如荼之际外结孙权,只怕老曹得头皮发麻。再者,悍然诛杀孔融可以立威朝野,令拥汉派在后方不敢轻举妄动。

话说回来,即便没有对孙权使这出,等老曹南征回来,孔融估计也活不了几天,要死在荀彧后头,怕是难于上青天。

除非如司马宣王这样,前脚当着不欲屈节曹氏的大汉忠臣,被老曹一唬,立马又成了铁骨铮铮的大魏开国元勋,一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