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混改”,是英雄暮歌,亦或新时代的开始?|睿和研究

作者丨周伟 编辑丨吴林 排版丨崔昕

来源丨地产资管网(ID:thefutureX)

当苏宁走进第四个十年的时候,58岁的张近东不会想到,迎接他的不再是英雄赞歌。好在,深圳国资及时施以援手,张近东也算是抓住了不动产开局时难得的门票。

2月28日晚间,深圳国际港交所公告,全资附属公司深国际控股及深圳市鲲鹏作为受让方,与张近东先生、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电器集团及西藏信托作为出让方,就深国际(深圳)及鲲鹏资本分别可能收购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及15%已发行股份订立一份股份转让框架协议。

股权转让之后,鲲鹏资本持股比例为15%,深国际持股比例为8%,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电器集团持股比例为21.83%。与此前外界盛传的苏宁将易主不同,股权转让之后,张近东仍为第一大股东。

此番苏宁“卖身”,引发行业议论纷纷:苏宁还能挺得住吗?引入深圳国资战投进行“混改”,又能否助苏宁迎来新起点、闯出新天地?

冰火两重天。另一边,曾经的老对手黄光裕刚刚宣布,力争18个月恢复国美此前的地位,而刘强东则在坐拥4个IPO后,有望在“知天命”的年纪拿下第五个IPO成功超越“二马”。

一切,都要从20世纪90年代,那个充满机遇和变革的年代说起。

01 张近东和他的苏宁

1990年,苏宁创立。当时的苏宁是南京拥有面积不足200平米门面的小店,专营空调批发业务,当时的张近东也只是一个27岁的青年。改革和市场的双重红利让苏宁迅猛发展,据称,张近东在苏宁成立的第一年就赚了近千万的纯利润。

1993年南京城“空调大战”让张近东和苏宁一战成名。该年,刚成立不到三年的苏宁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标题是:“炎炎烈日无须东奔西跑,买空调只需到一家”,内容中甚至详细列出了各厂家产品的型号、批发价、零售价,同时还敬告读者:需购买的用户可参照市场现货的最低报价进行购买。这一做法刺激到了南京城的国有商场们,引发了苏宁和当地八家国有商场之间的“空调大战”。中国商界第一次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爆发“价格大战”。

“杀不死我的,终使我更强大”。93空调大战帮助苏宁该年实现销售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摘取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桂冠。苏宁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关键,是在业界首次建立了营销商“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并组建了300人的专业安装队伍,及时上门为顾客免费安装空调;同时,首创“淡季打款”稳定、扶持生产商。

胜利之后的苏宁如猛虎出柙,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1996年,苏宁走出南京开启连锁发展模式,1998年公司销售品类扩大至综合电器领域。1999年末,苏宁在南京新街口开办了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这也标志着苏宁全面从空调专营转向综合电器全国连锁经营。

进入2000年之后,苏宁的连锁店扑向全国,同时也开始试水地产。2004年,苏宁电器正式于深交所上市,被人称为“家电连锁第一股”。

我跟国美的黄总(黄光裕)说过,苏宁做不过国美,我就送给你。

——张近东

打到苏宁和国美合并为止。

——黄光裕

张近东和苏宁在第二个十年的主要对手是黄光裕和他的国美。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耗时漫长的“苏美大战”。2004年,苏宁、国美一南一北两大家电商开始“短兵相接”,并在局部城市打起了市场争夺战。此时的苏宁处于下风。

苏宁和国美开始在供应、管理、资本、规模等各方面展开了交锋。2005年,规模暂时落后的苏宁开始加速。到2007年,苏宁净利首次超越国美。该年,苏宁净利14.65亿元,总店面数632家,单店产出2318.04万元;国美净利11.27亿元,总店面数726家,单店产出1552.34万元。全国化的供应链、物流网络的搭建,让苏宁最终赢下了这场与国美的线下战争。

如果前两个十年对于张近东和苏宁来说满是激荡和辉煌,那么后两个十年他感触更多的可能就是屈辱和愤怒。

2010年,苏宁集团旗下电子商务平台苏宁易购网站正式上线。同年12月,京东开放平台正式运营。2012年,刘强东两次在微博上放言,京东商城的家电价格将比苏宁线上线下都要便宜。面对“挑衅”,苏宁易购总裁李斌则强硬回应道:苏宁易购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张近东随后再次发表了那句熟悉的言论:“如果他们的增速比苏宁易购快,我就把苏宁送给他。” 同时,张近东还曾表示:“今年不断有人问我如何看待跟京东的竞争,我的回答很简单,大人和小孩怎么比?”

让张近东和苏宁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对手强大而坚韧,也让张近东体会到了电商的力量和时代的巨变。

从2012年开始,线上平台对线下传统零售实体发动了一场“降维打击”。线上平台获得高速发展,线下传统零售陷入发展停滞。到了2016年,线上龙头京东在规模上超越了线下龙头苏宁和国美。其间,应对挑战,苏宁于2013年更名为苏宁云商,向互联网零售转型。2015年阿里巴巴入股苏宁并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加入阿里新零售阵营。

2017年,苏宁“零售云”项目启动,这是苏宁针对县镇市场重点打造的智慧零售平台,意图以“供应链+门店+社交电商”的模式抢占下沉市场。

2018年,苏宁云商再次更名为苏宁易购,开启全场景零售战略布局。通过新设或并购一系列零售业态,苏宁于2019年双十一宣布完成新战略布局。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称,“唯有场景零售能定义新苏宁。”

然而,时过2年,苏宁竟要“卖身”,令人唏嘘。

02 苏宁做错了什么

说苏宁做错了什么可能显得有些残忍,说苏宁错过了什么可能更为客观。

低估电商大潮

凯撒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

电商大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95年亚马逊在美国成立,拉开了全球电商蓬勃发展的大幕。随后,中国的电子商务浪潮顺势开启,2003年淘宝成立,2004年京东成立,2008年1号店成立……,至201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国内电商平台破土而出,前赴后继地杀入网络购物这片乐土。

2004年,刘强东关闭所有门店,砍掉营业额已经有500万元的线下业务,集中精力发展线上业务。在同一年,苏宁和国美正激战正酣,在全国跑马圈地抢地盘。

当2010年,苏宁电商平台上线的时候,京东电商平台已经运行了六年。同年,京东在拿到高瓴张磊3亿美金后,开始自建物流体系。

对于这股互联网电商大潮,张近东选择了忽视或者根本就无暇顾及。跟京东的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表1:2012年中国网上零售商Top10

500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B2C在线零售商Top50,艾瑞咨询

苏宁的电子商务战略相对于阿里、京东本就起步较晚,而且10年电商投资,业绩一直没有爆发。

与此同时,在一、二线城市规模扩张的红利终结之后,苏宁未能持续发力下沉市场,向线上的拓展也效果不佳。苏宁的运营数据从2012年开始持续下滑,毛利率下行、门店数收缩。

图1:苏宁2012年起毛利率显著下行

图2:苏宁2012-2016年间电器门店收缩

500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从2014年~2019年的6年间,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始终为负。但与此同时,苏宁易购则通过变卖资产来实现公司净利润为正。数据显示,六年时间,苏宁易购通过卖门店、卖子公司、卖阿里巴巴股权等方式实现营业外收益总计420.4亿元。

图3:2014-2019年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单位:亿元)

500

资料来源:灵兽传媒

扩张不当边界

历史学研究表明,一个帝国的扩张一旦超过它能统治的边界,结果必然是帝国的崩溃。

拖垮苏宁的,多元化扩张和并购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苏宁多线出击,并且每一线都有重要项目需持续投入。零售云、苏宁小店等新业态建设投入大,家乐福等并购前期投入&后期整合也需要时间和成本。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在苏宁众多新业态中,苏宁小店&家乐福并购是近年来投入较多的两大块。2017~2019年上半年,苏宁小店数量从32家极速增长至5410家。根据2018年1~7月的数据,苏宁小店878家店共亏损2.96亿元,平均单店月亏近5万元。对家乐福80%股权的收购对价为48亿元,2018年家乐福归母净利润为-5.78亿元。

另一方面,为争夺线上流量而收购的红孩子、满座网、PPTV等项目,多数并未带来业绩增量,却消耗了有限的资金。

表2:2012年起苏宁易购多元化扩张项目

500

资料来源:苏宁易购历年年报,Wind

除此之外,苏宁易购还在国内外进行了多笔与主业无关的股权投资。有统计显示,苏宁易购2012~2019年年报中披露的总投资金额高达765.43亿元,其中,对外投资718.97亿元。在扣非净利润亏损最严重的2019年,苏宁易购的对外投资也步履不停,对外投资额达192.97亿元。这些外部项目多数并未带来业绩增量,却实实在在影响了苏宁的现金流。

失守零售本质

过去的4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消费群体年轻化等一系列思潮带来了消费行为的变化和变革,不断冲击着零售业的发展。但是零售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什么是零售的本质?零售的本质是成本和效率,是满足消费者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需求,是永远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服务。

还记得美国Costco超市上海店开业的那一幕吗?东西被抢光,超市被挤爆,开业仅半日,Costco官网就被迫发布通知称,因卖场人潮拥塞,为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将暂停营业。

图4:Costco超市上海店开业实景

500

图片来源:网络

再看看2012年苏宁和京东那场815电商大战。最终结果是,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大战被发改委价监局查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苏宁京东在同一天分别致歉。苏宁不忘责怪“业内同行的舆论渲染与炒作,使市场走向超出了苏宁预期”。

苏宁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战胜对手上了,对时代发展下消费者诉求的反应变得迟钝和傲慢,这是大企业的通病。产品质量不过关,不好使,物流、货源、服务都跟不上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忽视合作力量

中国零售业的合作最显著的表现在,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内部进行资本和市场的合作,以实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2016年,阿里巴巴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倡导线上线下零售相融合、利用零售大数据赋能各领域。为了获得线下的零售大数据,阿里巴巴凭借线上平台优势开始整合线下零售,尝试结束线下零售零碎化、不同领域间高度独立的历史。腾讯虽强于社交&游戏而非零售,却携手京东来对抗阿里,后更入股永辉超市。作为阿里在电商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京东也加强了线下的争夺。“两军”对峙的局面就此形成。

图5:新零售图谱(更新至腾讯入股永辉)

500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苏宁于2015年加入阿里阵营。2015年8月10日,阿里与苏宁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持有阿里巴巴1.09%的股份。阿里投资约283亿元参与苏宁的非公开发行,占苏宁总股本的19.99%(18.61亿股),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

背靠阿里,苏宁的主营业务却没见起色。三年后,苏宁将手上的阿里巴巴股权悉数出售。苏宁被阿里视为新零售的重要一环,合作也未曾中断。但苏宁有自己的盘算,它坚决选择“大而全”的全场景零售体系建设,尝试做阿里系、腾讯系之外的零售第三极。苏宁一方面通过自建和并购,在线下搭建从社区周边(1km),到日常生活圈(3km),再到一站式商业中心(5~10km)的消费场景体系,尝试覆盖消费者所有线下需求,另一方面,布局快递、线下百货、线下商超,还紧追新零售、社交电商、直播等行业风口,不错过每一个机会。

但是,在苏宁集团内部,各业务版块之间的互补协作优势却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图6:苏宁控股集团内部组织架构

500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恒大危机引爆债务地雷

恒大这个坑太大,以至于苏宁要把自己给埋了。

事情的起因是,2017年底,苏宁电器通过旗下南京润恒出资200亿元,成为恒大地产的战略投资者之一,持有恒大地产4.7%的股权,这是当时所有战投里面金额最大的一笔。彼时,恒大地产正谋划借深深房回A股上市,如果回A成功,将为苏宁带来巨额投资回报,从而大大缓解苏宁的财务状况。

但是谁也没想到,恒大地产借壳深深房失败了。这下影响大了。恒大为此专门发表公开信求助,向政府隔空喊话。最终,苏宁等战略投资者和恒大签订增资协议补充协议,原本到期的近900亿元不要了,实行债转股。

恒大顺利度过了危机,苏宁却把自己搭进去了。由于前期的扩张和并购,苏宁的负债逐年走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苏宁易购短期借款达28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分别为46.16亿元、62.48亿元、79.95亿元,流动负债总额达1099.67亿元。作为苏宁易购母公司,又是发债主体,苏宁电器财务数据更加不容乐观。2020年中报显示,截至该年6月末,苏宁电器总资产为4068.42亿,净资产为1065.53亿元,其中受限资产高达811.02亿元。其中总负债规模达到3002.89亿元(其中,有息负债规模接近18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81%。而2017~2019年,苏宁电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38%、69.81%和73.81%,呈逐年恶化的趋势。

恒大债务危机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属于苏宁的债务危机一步步逼近。张近东出售苏宁易购股权显得顺理成章,如若不然,苏宁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华晨。

结 语

刚回归的黄光裕喊出“18个月让国美恢复市场地位”的口号,那是昔日江湖大佬维护尊严的最后呐喊。张近东在大年初八的团拜讲话中强调,2021年苏宁要牢牢把握“聚焦”和“创效”两大发展主基调,实现从商业模式向盈利模式的转变、从零售商向零售服务商的升级。那是一个英雄的谢幕致词。

唯有感叹一句:英雄迟暮,诸神黄昏!

参考文献:

观点地产网:《张近东 变卖苏宁》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