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印度农民闹不停,莫迪老仙必须赢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你看印度的谷智轩。从去年11月开始,印度各地农民涌向首都新德里,抗议莫迪政府的农业改革法案。最近越闹越大,农民们武德丰沛,直接把拖拉机、卡车开上街封路。还有锡克教骑兵冲破路障,明摆着说,这事儿解决不了,谁都没好果子吃!印度警察也毫不留情,警棍、水炮、催泪瓦斯一键三连。地方上为了防止农民串联,网线都给拔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欧美在痛失特朗普这个“瓜田”之后,纷纷把镜头对准了印度。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美国女星蕾哈娜,还有环保小将通贝里,统统表表态支持农民。而在堪称“美国春晚”的“超级碗”上,还出现了声援印度农民的广告。要我说啊,他们应该去搞一个“农民的命也是命”运动,毕竟有印度官员谈及200个在抗议中死亡的农民时,全程微笑,说“他们在家里就不会死了吗?”

可以说啊,这次农业改革,搞得莫迪政府是内外交困,但为什么老仙坚持到现在,还拒不松口?

先说结论,印度农业过去搞“特色统购统销”,一方面政府无法从农村征购足够粮食,助力工业化,另一方面还花费巨量资金补贴小农。而核心问题却是印度农村自治,消耗了大部分劳动剩余,最大意义就是分赃维稳。所以莫迪想搞印度现代化,必须对农村大动刀。本期《消化一下》,我就来给大家分析分析,为什么莫迪必须改革印度农业。

印度爆发农民起义 莫迪经济改革陷困境?

老规矩,先给大家做个铺垫。今年1月9号那期,我们讲过印度经济的概况,这一期就先说说,印度如何变成英国的奶牛。

英国人掌控印度的核心,是“柴明达尔”制度,也就是包税制。这套体制,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印度。18世纪英国刚入侵印度时,发现自己人数太少,没办法有效统治。既想要收钱,又没法治理,这可怎么办呢?莫卧儿帝国崩溃后,各地形成了无数封建领主,东印度公司就和这些土邦签订条约,成立了一个“附属联盟”,土邦加入之后,只要交保护费,就能得到东印度公司保护。印度土邦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蜂拥而上。到了19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半个印度,而另外半个印度,都是“联盟”成员。英国在这方面老体面人了,嘴上说“保护附属联盟成员,尊重他们的传统和荣誉”。而实际上呢?治理的时候唯唯诺诺,收税的时候重拳出击。这帮印度土王公,成了东印度公司的包税人,收上来的钱,只要交够了英国人的份子,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样一来,英国不用治理,又能躺着发财,东印度公司债券就成了伦敦最热销的投资产品。而印度王公不懂投资增长,只会疯狂加税,只要农民不反,就往死里压榨。农民每年的收成,要上交三分之一,贫民徘徊在饥饿线上,一旦遇到饥荒就成了路边枯骨。这套模式搞下去的结果,就是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也埋下了民族主义的种子,推动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

1947年,印度终于获得了独立,总算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当时摆在面前的一共三条路,一是学英美自由市场,二是学苏联走计划经济,要么就是跟着甘地走,恢复小农自然经济,开历史倒车。

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很垂青苏式计划,但印度自有国情在此,既要考虑留英地方精英,也得考虑甘地的追随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农业领域形成了“曼迪斯体系”(Mandis)。什么意思呢?就是印度版“统购统销”,为什么说是印度版?因为考虑到地方利益,政府指定大地主、大商人,去当农产品中间商,农民的农产品只能卖给他们,官方指定收粮价,为了稳定市场,官方指定价非常低。另外农民还得交百分之一的管理费,和百分之四的佣金。收上来的农产品,由1000个批发市场对外销售,维持城市供应。

简而言之,“曼迪斯体系”就是给地方豪强,发垄断官商的帽子,换来税收和粮食供应。但任何政策都有成本,官方征粮价格太低,农民靠种地活不下去怎么办?为了地方选票,印度政府出台了政策,发钱补贴小农。印度财政占GDP比例不高,每年却要花费百分之二的GDP补贴农村,这里面光是肥料,就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实“曼迪斯体系”乍一听是合理的,现代工业国,都需要对农村“统购统销”来维持城市发展。但印度还是那个问题,啥都想学,啥都学不好。中苏版统购统销,首先消灭了地主这个纯粹剥削阶层,其次是搞工农业剪刀差,快速建立一套工业体系。然而印度为了照顾各利益集团,让官商豪强搞,同时国家花大价钱补贴小农,大家可以把作茧自缚打在公屏上。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作用,有了这么一套纠结、拉胯的农业体系,印度一方面坐拥全球最多的耕地,另一方面粮食长期依赖进口和援助。1960年,印度要进口1600万吨粮食。到了1965年,印度遭遇大旱,眼瞅着奇葩的“曼迪斯体系”要维持不下去了。

结果,这年“绿色革命”开始了。印度主动引进西方的作物良种,这可比调整管理体系简单多了,仅仅十年,印度四分之一以上的作物,都换成了高产品种。再加上耕种技术进步和化肥,印度小麦亩产,从1948年的0.8吨长到了1975年的4.7吨。印度农业不发达,必须要用金坷垃!啪的一下,“马尔萨斯陷阱”看起来和印度说拜拜了。

但是啊,技术进步归进步,管理水平跟不上,充其量只能延缓问题爆炸,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矛盾。到了新世纪,“绿色革命”碰到了上限:一是农业集约化水平不足,超过8成的农民都是小农,个体搞不了机械化和灌溉,还会消耗余粮;二是金坷垃投入到顶了,过多的化肥,污染地下水和河流,农作物吸收三米之下氮磷钾也到了上限;三就是老问题,政府组织力太低,搞不了水利灌溉。此外粮食增产是要耗水的,水稻和甘蔗,一个是米一个是糖,占了印度四分之一耕地,要消耗六成的农业用水。

高中地理说,印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但降水量不稳定,又没水利控制,旱时旱死,涝时涝死。所以想种粮,就得打井,于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一来二去,造成土地荒漠化和土壤退化。印度自己统计过,2019年三分之一土地退化,超过1亿公顷,也就是15亿亩地,接近中国永久农田面积。单产进入瓶颈,停滞不前,2013年印度水稻单产是每亩160多公斤,到了2019年也只有170多。而中国早就突破了500公斤。这也从侧面说明,印度不动农业根本,这套模式没法持续。

良种、化肥都用到顶了,但印度人口还在增长,每年多两千多万张嘴吃饭。对于印度农业,生产不是首要问题,收售储运才是大问题,所以“曼迪斯体系”,又开始发威了。

过去印度搞制度设计的时候,担心奸商囤积居奇,所以立法限制了库存商品量,过了量就必须拿出来卖,但同时也阻止了商人投资冷库、改善储存条件。农作物有季节性,到点就得收,小农负担不起冷库,就得马上出手。短时间大量农产品涌入市场,消费不掉,储运体系落后,农产品就等着烂掉,造成大量浪费。根据印度央行报告,印度有四成水果蔬菜,在卖出去之前就已经烂了。而到了非收获季节,拉胯的基础设施又维持不了库存,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又让消费者苦不堪言。最好的例子就是洋葱问题,洋葱是印度最主要的蔬菜,结果年年价格都大幅波动,原因就是在“曼迪斯体系”下,大量洋葱在储运环节白白浪费。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每三颗洋葱,经过四次装载、分类、再包装,都要浪费掉一颗。

农产品统购统销,原本是工业国初期会施行的政策,在不太影响小农生活的基础上,保证市场稳定和城市供应。城市和工业一发展,再通过技术手段、就业机会、资金转移等方式反哺农村。而印度“曼迪斯体系”,是用行政手段强行维持小农经济,在工业化尚不充分的同时,用大量资金补贴小农,越发展补贴越高。

如果把印度的资本积累比喻成水桶,“曼迪斯体系”就是上面一个比较大的裂缝,还有补口子的机会,而真正阻碍资本积累的那块短板,就是印度的农村自治体系。这套结构寄生在小农之上,利用权力吸取政府补贴,却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最后成了印度的心头之患。下面,我就带大家捋一捋这套体系。

印度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分三级,联邦政府最大,下面是邦政府,各邦下辖地方自治系统。各级管各级的事儿,联邦不插手地方治理。好处是,这个新生国家维持了统一,60多年没出现过大的政治动荡,但坏处是,问题恰恰出在乡村这层。

印度特色的乡村自治体制,叫“潘查亚特”,字面意思是“乡村五人长老会”。为啥说是印度特色?因为“潘查亚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古印度生产力低下,统治者只管收税,基层靠自治。村庄治理,把持在高种姓长老手里。他们形成五人会议,负责收税、文书、仲裁等等,事无大小,集体决定。用现代政治的概念,这叫行政、立法、司法三位一体。

所以“潘查亚特自治”是相对于中央政府,印度农村其实是“种姓贵族共和”,对谁有利,一看便知。印度建国后,这套东西成了“国本”。本土派代表甘地就说过,“印度不是少数大城市,而是70万个乡村”。“潘查亚特”制度经过现代化改造,被重新推广。村民直接选举出管理者,一村一个主席,五个委员会,自己管自己。但是到了1992年,印度通过宪法修正案,邦政府“减轻管理负担”,下放权力给“潘查亚特”。高中政治我们就学过,公民参与政治,基本原则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旱季分水、妇女权利、扶贫、教育本来都是邦政府的责任,结果统统下放。而“潘查亚特”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村里互相帮衬,遇到灾年能保你不饿死,也就做到这儿了。贫困村内怎么扶贫?旱季水资源怎么保证均分?

合同写得好啊,要靠村内民主啊! 问题来了,“潘查亚特”只是形式民主。规定上说得好听,什么妇女席位要占三分之一,还为少数群体留位置,但实操上,村民大会参与度非常低,平均出席率只有一成,女性只有百分之七,还是各个种姓长老说了算。村的财政极度依赖邦政府,支出九成要靠补贴。拿到钱,第一件事儿就是长老们分赃,进一步强化政治地位。至于印度种姓,比中国宗族制度更保守、更反动,直接阻碍了社会进步。印度电影《厕所英雄》里,男主想在家里修个厕所,村里长老觉得坏了规矩。现实也差不多,长老阻止男女自由恋爱,搞“荣誉谋杀”判决。2012年6月,一对夫妇上了宝莱坞明星阿米尔·汗的电视节目,批评村里干涉恋爱婚姻。结果到当年11月,女方兄弟就绑架杀害了她丈夫。直到这时候,“荣誉谋杀”问题才引起印度全国的关注。总结一下,这就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反动。

俗话说得好,反动的制度往往软弱无力,革命的力量一来,土崩瓦解。我知道有小机灵鬼要说了,把“潘查亚特”改革或摧毁掉不就行了?确实有人这么想。

第一种就是印共纳萨尔派,主张在农村搞武装暴动,摧毁旧“潘查亚特”,重新建立起一套体系。他们曾在印度东部、中部和南部非常活跃,全盛时期还形成了“红色走廊”。

但是这几年莫迪和人民党上台后,印度治理能力迅速加强。所以印共(纳)逐渐式微,2013年还有8000多人,现在已经转入地下了。虽然他们的尝试很可能面临失败,但就像切·格瓦拉说的,“我们走后,政府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第一种走不通了,第二种就是莫迪的现行路线。先通过农业改革,消灭“曼迪斯体系”,摧毁“潘查亚特”的经济基础。莫迪这次改革,一是废除了中间人制度,允许农民自由出售农产品;二是取消企业储备限制;三是让市场自由决定农产品价格。中心思想,就是实现印度农业市场化,加强农企和市场,消灭小农。小农进了城,“潘查亚特”就会逐渐解体,而政府会用“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替代,他们是谁,我们在印度经济和医疗那两期已经介绍过了,欢迎大家移步观看,顺便一键三连!

我们常说“国民志愿服务团”是山寨纳粹冲锋队,但这组织好歹能统计农村新冠疫情,还能搞小火电、修厕所,这个动员力乃至覆盖面,已经是印度史上最强。改革必定触动利益,这次莫迪改革,把手伸进农村和农业,下一步很可能就要动农民了。受害最深的,就是这帮地主长老,还有原来的中间商。他们是农村传统话事人,利益受了损,就要动员农民上街。小农们出于文化惯性,再加上害怕利益受损,第一反应也是反对改革,这才有了“农民围困新德里”。其实啊,这个现象《共产党宣言》里就说过:“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虽然农民还没发现他们屁股上的封建纹章,但也不远了。

好了,又到了节目收尾阶段,要说观点了。我知道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不服气,觉得莫迪这么干,就是让资本代替封建主剥削,觉得农民被剥削会更严重。我只能说,现代化的道路,后发国家补课,必然是残酷的,必然有某个阶层的利益受损。而小农阶层生产方式落后,社会意识承担不了现代化需求,这是冷冰冰的现实。

纵观全球,后发国家现代化,最关键的,就是解决“资源从哪儿来”的问题。印度之前本来想靠服务业驱动,补贴农业现代化,结果是服务业不普惠,在农村花的钱被分了赃,根本办不成事。现在来看,稳定可行的,很可能只有东亚模式,也就是对内搞工农业剪刀差,榨取资源,有步骤地消灭小农阶层,打破小共同体的禁锢,去构建大共同体,把十几亿“形形色色的人”都变成“印度人”。让年轻人先接受现代化教育,然后“有机会”进工厂,承接先发国家产业链,之后再升级产业链。这件事儿,东南亚已经干了很久,隔壁孟加拉也已经在做了。

对于印度,最好的结果,就是吸引中国和东南亚的中低端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把自己打造成新的南亚工厂。小农自治体解体后,政府控制力就可以下到基层,搞医疗和养老保险,为印度农村兜底。

说了这么多,也改变不了莫迪的处境,我们也只能祈祷,莫迪老仙法力无边,能顺利实施法案,带领印度走向经济政治现代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激励我们保持更新。最近新开了个人号@real谷智轩,我会在那里与朋友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