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的定量供应,得益于我爹军工厂的工作背景,和大家讲讲我知道的

【本文来自《会被山东馒头吓到的,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上海人饭量都比较小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头

    上海素鸡吃过,没吃过素鹅隐约感觉素鹅好像是淮扬菜的名堂?

    上海人饭量不一定小,你问问当年黑龙江、新疆建设兵团的老大哥们就知道了。当年上海粮食定量其实是比很多地方高的,80年代初大学生定量是41斤还是44斤,重体力工人水平,据说仅比钢厂炉前工低,好像和船厂工人和码头装卸工一样?(没把握,但肯定是比一般工人高,作为当年那一拨大学生,很是感激上海人民)同类重体力北京大概是38、9斤,没上40斤。这还是上海副食水平相对较高的前提下。

    有一个老梗:上海市粮票有半两的这是真的,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有半两粮票,也许苏杭?

素烧鹅,南京绿柳居名小吃。鸡鸣寺的斋也有。就是豆腐皮油炸一下卷起来卤。比素鸡高级。素鸡是用豆腐干油炸一下卷起来卤的(绿柳居也有),价格不一样。素鹅贵。

说到上海的定量供应,我到知道一些。

上海的定量可能是高点,但是是中熟米(杂交稻),不是大米(粳米)。

我们这里的粮站如果用粮票买米,如果买大米,是一斤粮票买一斤;如果买中熟米,一斤粮票是买一斤半还是两斤,不大记得清了。

小时候去上海,在馆子里吃饭,主食从来都吃面食。中熟米实在吃不惯。

上海同志出差回去,照例是带几斤大米回去的。

我爹去上海出差回来,照例是带米老鼠和大白兔奶糖。还有一种糖,好像糖纸上有太妃字样,太久了,记忆不完整。还有巧克力。

去山东回来,一定带高粱贻。

去徐州回来,一定带小儿酥。

去海南回来,一定带椰子糖。

扬州回来,乳黄瓜(记忆中没有现在的玻璃瓶,是散装的,用个油纸包包着的)。

还有不记得哪个城市的松子糖。黄色透明的硬糖,现在想想应该是拉制出来,再切开的,里面嵌有松子仁。没有糖纸,也是用油纸包包着的。

还有一个城市的梅子糖,深色的硬糖,酸酸甜甜,很好吃。糖纸是一面深色白花纹,另一面是白色的,蜡纸。

还有一个城市,回来带秦邮董糖。

还有交切片(薄薄的芝麻糖)。

还有一种也是芝麻糖,是一个麦芽糖的管子,外面裹着芝麻,里面是甜粉。

去北京回来,就带白糖。那时候北京买糖不要糖票,一次只能买一斤。多走几家店呗。一般会带个5斤10斤回来。还有巧克力……

我说的都是1980年以前的事了。

我爹是一个军工厂的,算是技术骨干吧,经常全国各地出差。

天呐,回头看看我写的,我的童年回忆竟然都是甜的。

甜的不是糖,是父爱……

泪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