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41到东风-61,其实只是回归了冷战常态?

刚刚结束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阅兵式,战略打击群中最大的惊喜——当然,对观察者们最大的惊吓,就是东风-31和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来了一出大变活人,狸猫换太子,之前被认为是东风-61的陆基井射洲际弹道导弹,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东风-31BJ,这个型号倒是没错,J就是井射的代号,而之前所有人都认为是东风-41的型号,居然变成了东风-61,这下给大家都给整不会了,啥情况,我们最爱的东风-41哪儿去了?

500

东风-41到底去哪儿了?东风-61相比东风-41又有哪些改进?我们还是看图说话,对比一下东风-41和东风-61的外形好了,按照目前公布的二者照片,东风-41和东风-61均使用了泰安特车的HTF-5980A型8轴16乘16底盘,车体低矮,相比同类型的导弹俄军的“亚尔斯”使用的M3KT-79221底盘要低矮许多,重心较低,相应的越野通过能力较强。左右分离驾驶室设计,驾驶楼上方安装有空调设备,驾驶室均有一定的装甲防护,可以防御小口径弹药和炮弹破片的袭击,驾驶楼后方为车辆箱体,用于容纳备件、管路、液压作动系统等,仔细观察东风-41和东风-61的车辆箱体,差别不大,甚至连左侧的辅助动力系统烟管,各箱体开口都没有区别,右侧空调通风系统开口有细微区别,东风-41比东风-61多了两扇百叶窗式结构,但是这一点细微的差别,不足以认定这是两款完全不同的洲际导弹。

东风-41和东风-61的TEL车型号,外形,特征几乎一致,应当可以无缝衔接更换使用,那么导弹发射筒本体呢?也几乎没有区别,导弹发射筒左侧、右侧各两个吊装支架,左侧的线缆收放器等甚至都在同一位置上,右侧位于发射筒中部安装有两个刚性空调管路,同时还有贯穿发射筒前后的线缆集线盒,发射筒前部的爆炸螺栓控制线缆,两个型号都完全一致,甚至连发射筒上爆炸螺栓的数量都一模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在前期演练的时候所有军迷们都没认出来这居然是个新型号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东风-61,所有人都把它当成东风-41了。

所以,如果不考虑到东风-41和东风-61弹的区别,就看发射车,发射筒,伺服系统外形,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两点,其一,东风-61和东风-41的发射系统,伺服系统基本通用,二者可以使用同一款发射车,同规格发射筒,电源、气源、线缆等都可以直接通用,能保障东风-41就可以保障东风-61;其二,东风-61和东风-41两种弹,很有可能其具体尺寸没有太大区别,毕竟发射车长度,宽度都是限定死了,发射筒直径和长度也没有明确差异,这些都指向这两种弹的尺寸基本一致——从这个意义上看,东风-61和东风-41,某种程度上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一个深度改进型,主打一个可以通用,装备东风-41的部队可以方便地改装东风-61,甚至东风-41经过部分技术改进之后可以接近东风-61的性能都说不定。

那么问题来了,东风-41到东风-61,有哪些技术改进,为何我们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两款几乎一样的洲际弹道导弹呢?那就从东风-41的研发开始说起,目前查询到的东风-41研发历程明显不对,东风-41的研发应当是2010年左右开始,2012年开始实施遥测弹试射,并在2012到2015年连续多次实施遥测弹试验成功,2019年装备部队之后,登上了建国70周年阅兵式的舞台。

500

从研发时限来看,东风-41的研发基本是纵贯了21世纪的最初10年到最初20年这么一个时间段,估计总的研发过程(不包括预研)在10年以上,对于一款洲际战略导弹来说,这个研发过程并不算短,做个对比,苏联的PC-12M“白杨”洲际战略导弹是从1975年开始预研,1982年开始正样研制,1983年实施两次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后于1985年开始装备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作为深度改进型的“白杨-M”导弹即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混乱时期内,也是1994年开始进行飞行试验,1998年就装备部队的,而美国的洲际战略导弹研发速度更快,如LGM-25C型洲际战略导弹1960年6月签署研发合同,1962年3月就遥测弹试飞成功,1963年装备部队,大名鼎鼎的美军井射洲际弹道导弹主力民兵-3,是1964年开始方案论证,1966年开始正样研制,1970年就装备部队的,美苏两国在鼎盛时期,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周期从正样研制到装备部队,一般也就在5年左右,短的甚至3年,相比之下,东风-41作为我们研制的首款大直径,大起飞重量固体火箭发动机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过程确实太长了,从正样研制到装备部队前后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

1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比如电子设备,10年时间已经足够换一代了,发动机壳体材料也是一样,比如最典型的美国海军装备的潜射弹道导弹,三叉戟I-C4研发的时候还是1973年10月,当时使用的壳体材料还是铝合金加上部分石墨环氧复合材料外壳,使用的制导系统还是MK-5星光惯导,末段CEP精度还是500米左右,结果1984年开始研制三叉戟II-D5的时候,壳体材料全部换成了新一代石墨和环氧树脂复合材料,MK-6星光惯导的末段CEP精度一下子提高到了90米左右,呈现出代差提高的趋势——而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在2010年到2020年,正是经历了一轮技术爆炸时期,无论是先进固体火箭发动机,还是军用电子设备,还是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技术,全部都呈现出井喷的态势。

所以这就是东风-41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项目立项比较早,2010年之前立项,技术状态冻结是2012年之前,连2015年前半程的技术井喷都没赶上,结果研发到2019年才基本结束,等到研发成功的时候才发现——好像有点面世即落后,当然这个落后并不是说它完全无法完成火箭军赋予其的使命,而是我们现在有更好的选择,而且是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选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按照部队装备的既定规律一点点实施技术改进呢?倒不如直接上马新项目好了,一步到位做到更好的技战术性能,所以,这就是东风-61研发的基本逻辑——东风-41堪用,但是似乎还不够好用,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技术积累,不如直接另起炉灶搞新弹,但是新弹和东风-41最好有明确的技术承继关系,二者之间的发射装置,保障体系等可以通用,甚至老弹都可以通过升级部分达到新弹的性能,这就是东风-61出现的因素,当然,作为我国的第一款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用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在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相关的发射车系统,发射场系统,部队的维护保障系统等,可以直接用于保障东风-61,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装备替换的成本。

500

从东风-61的性能来说,它的性能必然比东风-41好一截,当然现在我们也不清楚东风-41的性能,只能预估它可能有这样几个技术控制点:其一是从导弹本身的性能上来说,东风-61的壳体材料,内部的电子系统肯定都更换了一圈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配比和装填密度可能都有提高,从而达到更高的总冲,更高的关机速度;其二是从多弹头分导式载具和重质心诱饵的设计看,我们的多弹头分导式载具长期以来研发水平不高,有点远征一号上面级那个影子,那么这肯定也是要改进的,不然白白浪费了这么大的发射重量和投掷重量了;其三是从导弹的伺服系统说,估计东风-61相比较东风-41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化了导弹的机动能力,东风-41虽然具备一定的无依托发射能力,但是事实上部署模式还是冲刺式发射,跟苏联的“白杨-M”没有本质区别,优化了伺服系统之后,我们也可以做到长距离机动,按作战命令随时立起来就可以测地,测地完了就可以打,反击能力比东风-41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风-61才是真正的完美版本的东风-41,其改进路径,大约相当于苏联/俄罗斯从“白杨”到“白杨-M”再到“亚尔斯”实施的改进、研发、改进差不多。

这改进和重新研发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其实不然,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更新换代速度基本就这么快,你就比如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第一代HGM-16F宇宙神导弹1955年开始设计,1959年定型装备部队,HGM-25A大力神导弹1955年开始设计,1962年装备部队;第二代民兵-1导弹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就开始服役,民兵-3导弹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装备部队;第三代和平卫士导弹1979年开始研制,1986年开始服役——三代洲际弹道导弹,第一代到第二代几乎是同步研制的,第二代内部的民兵-1到民兵-2,民兵-2到民兵-3几乎没有间隔,只有第二代民兵-3到和平卫士之间有9年的间隔,这还考虑到和平卫士技术跨度巨大的因素,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侏儒导弹计划终结了,和平卫士发射井都拆除了,美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就靠着民兵-3混日子混了这么多年,现在又在GBSD上难产,弄得好像洲际弹道导弹没必要换代速度这么快一样,但以冷战常态,5年换一代洲际弹道导弹,10年必然一个技术跨越堪称正常现象,所以我们现在东风-41在装备部队没有多久后,就开始研制东风-61,仅仅6年时间就把东风-61给弄到了可以直接上阅兵场参阅的程度,这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无非是因为我们承平日久了,大家都不知道冷战的时候美苏两国有多拼,但是现在,在丛林法则于国际社会上若隐若现的当下,在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到了一日千里的巅峰水平,在我们的战略核力量现代化的要求前所未有的急迫的情况下,我们的洲际战略核导弹恢复到冷战时期的研发水平,快速更新换代,没有丝毫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这一点,咱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