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科学路 | 梁希:把国土绘成丹青
“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这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梁希先生提出的林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梁希为中国林业事业奉献一生的写照。
作为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梁希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林业与国家民族的深层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梁希就致力于森林对一个国家的意义的传播,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当时的梁希,已经认识到了森林对于国计民生的战略意义。他说:“衣食住行都是靠着森林。国无森林,民不聊生!……我们若要教我们中国做东方的主人翁,我们若要把我们中国的春天挽回过来,我们万万不可使中国‘五行缺木’!万万不可轻视森林!”
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在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
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议成立林垦部。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长。
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交给周恩来。
50年代,我写过20多篇文章和论文,发表过一些论点,归纳起来是:森林不但可防止自然灾害,还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是农业的根本,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为了全面发展林业事业,不能只砍木头,只讲利用,还必须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提高覆盖率,全面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要。
——摘自《科学的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从此,新中国的林业便与梁希的名字连在了一起。梁希在林业建设工作方面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又非常注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善于抓重点,掌握要害,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旧中国没有林垦部的机构,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梁希决定首先抓3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甚至连一个数字也不草率马虎。
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他的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地建立和恢复了一些林业机构,并根据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了东北、内古林区改造与建设工作,有秩序地将旧林区把头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又将一部分手工作业逐步改造为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作业,为中国林业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
他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再表示:“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只要我能行走,我就要争取到全国各地多跑跑、多看看。”
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我总觉得要实现绿化祖国,就必须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鼓舞他们的斗志,投入这个伟大行动中来。为此,我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林业前景用美好的词句描绘出来,以鼓励后人。
——摘自《科学的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950年9月初,梁希不顾年老体弱亲自率队前往考察,试图找到既解决枕木,又不砍伐小陇山森林的办法。由于交通不便,67岁的他骑毛驴,乘牛车,深入小陇山北部割漆沟、辛家山一带勘查。
整整三天,早出晚归,钻密林,涉溪水,考察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小陇山林地面积15万公顷,林相非常糟糕,能做枕木的针叶树寥寥无几,实际可利用的木材蓄积量仅为54万立方米。这里山势险峻,在极倾斜的山坡上把林子砍伐了,很难更新。
“这54万立方米的木材蓄积量,就是存在银行的老本,再穷也不能用老本啊。”梁希亲自动手写出《西北林区考察报告》,提出应停建窄轨铁路,把秦岭林场小陇山的经营方针由采伐森林改为重点护林和造林。
他并主张教育山区农户,停止烧山滥垦,吸收到林场工作。至于修建铁路的枕木,则从东北小兴安岭调运。
这个富有远见而大胆的决策,不仅为西北人民保存了一片绿色,更为黄河保住了一股清流。
离开小陇山的时候,林场场长魏辛找来笔墨,请梁希题词。梁希略加思索,挥毫写下两句诗句:“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梁希担任林业部部长历时9年。
1958年9月,梁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对森林发出了最后的讴歌,也对中国的绿化前景做了迷人的憧憬。
文中写道:“绿化这个名词太美丽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水汇流的黄海也有可能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
同年12月10日,梁希与世长辞,留下了一个绿色的梦。
◎来源 | 综合浙江日报、《中国政协》杂志
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中国科协决定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讲述2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科学大观园》编辑部为此设立了“红色科学路”专栏,每周为读者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在为展览做宣传的同时,也将有限的线下展览空间无法呈现出的内容在线上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