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小棺里的载笥人是什么意思呢?
“天津有舟人某,夜梦一人教之曰:“明日有载竹笥赁舟者,索之千金; 不然,勿渡也。”某醒,不信。既寐,复梦,且书“■、■、■”三字于壁, 嘱云:“倘渠吝价,当即书此示之。”某异之。但不识其字,亦不解何意。 次日,留心行旅。日向西,果有一人驱骡载笥来,问舟。某如梦索价。 其人笑之。反复良久,某牵其手,以指书前字。其人大愕,即刻而灭。搜其 装载,则小棺数万余,每具仅长指许,各贮滴血而已。某以三字传示遐迩, 并无知者。未几,吴逆叛谋既露,党羽尽诛,陈尸几如棺数焉。徐白山说。”
这个故事,你单纯靠猜想并不能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看这个“载笥人”究竟是干啥的。在栾保群的《说魂儿》里,对这个问题有过比较详尽的解释。我在这里再进一步进行一下梳理。
“载笥人”在古代很多故事里都出现过,就是背着箱子,箱子里有很多“面衣(盖死人脸用的布)”抑或“小棺(很小的棺材)”。他们就是阴间收尸的鬼差,也有可能是带着一定数额任务,而刻意散播瘟疫的。宋代《鬼董狐》里就出现过这种人:一个姓郑的老头,家里摆酒席庆祝二儿子新婚呢,有宾客忽然看见灯火上出现了十多个背着小棺材的小人,大家都看见以后,非常惊异。过了一会儿,这群小人消失了,幻化成了几十个白蝴蝶,绕屋而飞。
郑老头非常不高兴,就说酒席不办了,过了两天依然觉得很不爽,请了道士作醮,然而让道士烧了火,一股阴风吹来,火就烧到了屋楣上,大火就起来了,连绵烧百余家,烧死了几十个人,郑老也被烧死了。
可见,这种背着小棺的人,是按照阴司的旨意,前来阳间收人命的。他们到了哪里,哪里就会倒霉。
南宋《夷坚志》中《异僧符》里的故事,正是《聊斋志异·小棺》的原型:豫章往南有个渡口,乾道元年三月八日那天,有个僧人登岸,告诉渡口的小吏,说待会儿看见五个黄衣服的人背着笼子,一定不能让他们过河,否则将遭遇大祸,然后拿笔写了三个字,像符又不是符,都不认得。小吏根本不信能有这回事,等到中午,果然有五个黄衣人来渡河,走得很着急,像公差一样的步伐。他们各背着两个笼子,要上船时,津吏不许他们上,于是就骂起来了。骂了小半天,津吏拿出那三个字给黄衣人看,黄衣人忽然逃窜,转眼间找不到人影了。那十个笼子就放在岸边,打开,见里面居然是五百个很小的棺材。于是焚棺传符,家家祭祀这三个字。这一年,江浙多爆发瘟疫,唯独豫章没有。“识者谓五人乃瘟部鬼也”,有人说这五个人是地府掌管散播瘟疫的鬼。
那么,《异僧符》中,老和尚写的那三个字,是什么样的呢?
这俩字,查不到。
是啥意思呢?
我猜的哈:
背负竹笼者(竹),捉其足(前两字),碾轧之(乙)。
注:乙,轧也。述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我们回头看《聊斋志异》里发生的这一切:地点改在了天津,有个撑船的夜里做梦,梦见有高人告诉他,如果有个载着竹笥,赁船过河的,就管他要一千两。他还不信,第二天又做了同样的梦,高人在他家墙上留下了三个字,并嘱咐说如果那人不答应,你就给他看这仨字。那天傍晚,果然看见有人赶着骡子,载着竹笥要赁船。撑船的就要一千金,那人都笑了,说不行太贵了,打嘴仗打了好久,舟人牵着那人的手,写下了梦里高人教他的字符。其人大为惊愕,一下泯灭了。搜查竹笥,发现里面是数万个手指大小的小棺材,每个棺材里贮存了几滴血而已。舟人把这三个字传示远近,并没有人知道这三个字的意思。不久后,吴三桂谋反失败,党羽尽数被诛戮,死者数量和小棺数量一样。很明显,这就是根据前朝的故事改编的。至于说以下三个字:
这三个字的意思很明白:“厂”为竹笥翻开状,“贝”就是小棺。
古代竹笥
厂
小棺
鬼差拿了收魂指标,想在京津冀地区散播瘟疫抑或战乱,准备为这些人收尸。舟人某幸得高人指点,识破鬼差,鬼差知道舟人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迅速逃离。其后,鬼差跑到云南收尸去了,遭难的是“吴逆党羽”。此则故事,并不是说要揭露清廷杀戮,而是讲了一个“无辜的人得高人指点免于灾祸,迫使鬼差去收有辜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