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武统、两岸与价值感召

500

台青小郑在参加《环球时报》年会前,问我关于发言内容的意见。我说,强调和平、武力两手抓,剿抚并用。这是康熙时代的智慧,但是现在依然受用。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全场学者发言基本上都是这个腔调,这其实是当下最合适的发言。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一战定乾坤,但考虑到官方融合发展的基调,言论上难免会有一些自我审查。

毕竟公开发言不是水论坛。

两岸战事一直是一个热点,但目前主要还是承担了社会情绪的宣泄功能。人们对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感到焦躁,而战争是解决冲突最有效率的方式。对台湾倒不是说不能打,但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于国际观感。大清帝国的武统是建立在东亚老大的地位之上的,因为你是天朝上国,你发展成功,我得先认可你那一套才能复制创新,所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你做什么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冲击之前,朝贡体系能够玩得转的原因。这和中国现在的国际情势很不一样,特别是在新旧霸权的转移期间,你想证明你比一号选手更胜任老大的角色,就需要告诉别人你不是一个什么事都讲究拳头大的老大,否则你很难说服小国对你的支持。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窗口。建国后面对阿三在边境的挑衅,朝廷隐忍了很久,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忙着准备互相扔蘑菇蛋,朝廷才放开手脚锤扁了阿三。这里还有一个负面案例。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横行。横行到什么地步?1992年的银河号,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说检查就检查,说炸你就炸你,不考虑什么江湖道义。从冷战结束到911,有十年的时间,朝廷的想法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1996年台海危机,面对美国舰队逼近,朝廷只能草草收场。那个时候武统并不是一个好的机会,但仍孤注一掷,可能有别的考虑。

2014年我去台湾交换,两岸新的危机已经显现,台湾课上也有两岸军事冲突的讨论。我原本的计划是去淡江大学的战略所研修,但可能是其与台湾当局的关系过于紧密,并不开放陆生修读。所以,我采取了一个迂回策略:申请大陆研究所,但选修战略所的课程。我的出现给战略所的老师带来了一点尴尬,但好在一切顺利。不过我的经验不可复制,听淡大的同学讲,自此之后,战略所便禁止陆生修读课程。

我在战略所选修的军事战略学的任课老师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陈文政,但在选课前我对他毫无了解,事后才知道他是民进党国防政策的重要制订者,是兔子密切关注的对象,他自己也不忌讳将这个事摆在台面作为谈资。此公英国留学归来,但口语不敢恭维。上课方式是研究生们熟知的读书、做pre,最后点评和讨论。如果没有那一层背景,就是高校常见的老师类型。

大概是觉得天天做pre太过无聊,于是就带着大家搞了一次两岸兵棋推演。我在来台湾之前没有听过这个概念,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分享了台海战事的看法。那个时候诸多想法来自早年看过的《2009台海战争》,觉得应该会选择一个长假作为机会窗口,直到现在我也这么认为。台海巴掌大的地方,动一动全都知道,搞突袭的可能性太低,莫不如找个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时间。另外一个就是考虑风向,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很多地理问题都能克服,但充分掌握气象水文是加分项。

之后就是拿下离岛,主要是澎湖,这和几百年前的战略没什么太大区别。澎湖扼守台湾海峡,进退有余,土地空间也足够兵力部署。如果国军没有外援的话,到这里台海战事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当年郑氏政权是在澎湖易手后请降的。台湾战略纵深不够,社会发展水平又高,巷战老百姓不答应,中华民国的选择也不会与几百年前有太大偏离。如果请降,也就没有什么战犯的说法。所以,近来热议的战犯名单,我觉得还是炒作而已,统战的精髓是该争取的一定争取。可能内部真的有一份清单,但只要不公开,所谓的战犯们就还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不至于鱼死网破。

随着阅历增长,发现自己当时做得和真正的兵棋推演还是差的太远,现在看来就是观点抒发而已,但很多想法至今依然延续。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兵临城下,点到为止。至于什么血洗台湾,留岛不留人的说法,还是当笑话看,不要当信仰,那才是真正的战争罪。

从传统史观来讲,两岸关系是王朝更替,中原王朝要取得正统性的问题。但若放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中,就是民族边界与政治边界一致性的问题。若论正统性,中华民国已经失格,但又苟延残喘成为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形态的滥觞。我个人是主张尘归尘,土归土,但若是保留中华民国的符号有助于顺利统一,倒也不是不能考虑妥善安置,毕竟还有不少台湾人将情感寄托在上面。

最后要说,台湾问题和整个中国发展问题相比,不是什么大问题。最近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全文报告中,也并没有对台湾问题有太多的论述,总体看来还是稳定为主,毕竟朝廷想给大家带来的还是星辰大海。

当然,这也和台湾问题的长期性有很大关系。

台湾问题棘手的地方在于非物质性的层面。虽然官方不曾表态,但当前两岸本质矛盾就是意识形态,以及制度上(制度是规范化的意识形态)的对立,这个矛盾不好解决,否则十字军也不会隔三差五就东征。今天台湾认为大陆不民主、独裁是基于其既有的认知框架,建构这种框架的原因很多,但结果就是这种认知差异很难在短期内弥合。从最唯物的角度讲,认知框架是永远滞后物质发展水平的。人的认知具有惯性,不见棺材不落泪。我们总说要打破舒适圈,其实也就是打破认知惯性,但打破舒适圈并不容易,如果强扭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去安全感,浑身上下不舒服。个人尚且如此,一个国家的认知转轨可能更困难。近几年我们批评美国对华歇斯底里,但换个角度讲,这反而是美国最正常的反应。老大承认老二的地位,总要叽叽歪歪一下。

深入一点的和统主张,其精髓也在于此。台湾相对大陆的价值优越感是事实,想改变这个成见需要时间。很多人支持穷台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等其自己质疑自己,才能在井盖上找出一条缝来。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自身的稳定。所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而不是两岸。

近几年,周边局势恶劣,但核心地区总体稳定,朝廷处置也很有定力,没有被敌对势力牵着鼻子走。台湾未来的道路不取决于其自己,虽然受到美国的影响,但最终归根于大陆的实力,特别是价值上的感召。当年苏联能够拉起一票人马,是在于其在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之后提供了一套不一样的制度方案,在那个大破大立的时代,也自然受到了一票兄弟的认可。今天的局面和当时情况近似,国际秩序处于重新洗牌的状态中,谁能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谁就是新时代的班长。中国的地位问题解决了,台湾问题的阻力也会变小,二战后台湾人民喜迎王师的一幕也可能再次上演。

真香定律的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真人版棋魂火透了半边天,但早期并没有被看好,台湾一些媒体骂得比大陆还狠,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解读。但因为棋魂的质量过硬,完结之时台媒集体沉默,一些看过全剧的台湾朋友还自发维护其棋魂的声誉。(详论可参阅我在华广网的评论)

洋洋洒洒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无论哪种方式促成统一,追根究底是大陆的价值感召力。台湾问题从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它会影响这个进程,但毕竟不是主流,为其唉声叹气是浪费自己的情感。只有你过得比他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所有快乐就会在身旁围绕。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