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技术的、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芯片产业有没有另辟赛道比拼的可能?

【本文来自《微电子毕业生,有过多次流片经验,当下国内CPU和GPU,只有华为海思还有点能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得得阿菩

    比那篇文章的作者的视界开阔了一些。看问题,视野很重要。趴在地上最高看到的是别人的屁股;跟跑,屁颠屁颠的,永远是绝望的心累。是不是能够再高一点儿。整个技术流程都是在别人划定的框架内运作的,这就局限了自己思维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有没有另辟赛道比拼的可能?比如说碳基芯片的出现,无论从设计和制造工艺上,有没有另辟蹊径的可能?虽然当前技术条件还差很远,碳基芯片是不是替代硅基芯片的终极目标?如果是,那就是看清了发展前景,硅基芯片正在走自己的末路,摩尔定律已经在此末路。我们在硅基芯片方面的苦苦追赶可能又会成为徒劳。那么,碳基芯片也可能为我们打出一片蓝天,开创下一个芯片的时代,创造出下一个“摩尔定律”。创新就是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才能称之为创新,总是在别人划定的圈子里跟跑,自己累不说,等你搞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会直接送给你现成的全套技术,你要不要?

说到另辟蹊径,不得不提的是当年发了Nature,上过新闻联播的半浮栅晶体管。13年发的论文,到现在为止还没能大批量应用。技术的演进,有自身的规律,从学术界到工业界总要有一段时间的沉淀,像碳基芯片这种学术界也还没搞明白的东西,至少十年内应该是不会成为主流。

计算类型上,类脑计算和量子计算国内都有做,清华的天机芯上了Nature封面,九章量子计算昨天上了观网的封面,但正如九章研究团队自己所说,这些东西都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沉淀。

计算架构上,XPU国内现在也算是风风火火,寒武纪地平线包括四小龙都有自己的东西,个人认为XPU的出现主要是ASIC和CPU性能差别拉大导致中间出现了XPU的生态位,用通用性换更高的计算性能,能够抢占CPU/GPU的部分市场,但不会完全取代。

也不知道有没有漏掉啥,我视野之内看到的东西大概就是在摩尔定律彻底停滞之前(大概十年),能看到的这些都没啥机会。国内做前沿研究的团队其实很多,也做出了很多好东西,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罢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