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美!日本抢先测试电磁轨道炮,要拦截中国高超音速导弹

中国九三大阅兵展示的多型高超音速武器,让日本压力倍增。日本防卫装备厅(ATLA)10日透露,今年4月首度曝光的日本电磁轨道炮已在6、7月成功进行海上实测,成功命中海上靶标,展现精准打击能力。根据日本的规划,未来该炮将优先用于拦截高超音速武器,而非美国海军最初设想的对地攻击——此举针对中国的意图之明显,算得上路人皆知。

500

500

海上自卫队专用测试舰“飞鸟”号(ASE-6102)在今年4月安装了日本自行研制的电磁轨道炮,根据防卫装备厅的说法,在此后的海上测试中,该炮成功锁定海上目标并进行了多次远程射击,准确地击中靶舰。

防卫装备厅还在社交媒体X上公布了4张照片,展示了“飞鸟”号、电磁轨道炮以及电磁轨道炮发射瞬间和靶船的情况,但没有展示靶船的受损情况,也没说明射击距离,显然涉及该炮性能的具体数据尚属机密。

500

被日本电磁轨道炮瞄准的靶船

真要说起来,日本防卫省在电磁轨道炮领域可谓投下重注。早在2010年代中期,日本就启动电磁加速技术基础研究。当时日本使用16毫米口径电磁轨道炮的原型试验,炮管长2米,炮管内径(轨道间距离)16毫米,可将弹丸加速至每秒2.7公里。

在初步验证技术可行性后,2016年日本启动了40毫米电磁轨道炮的全面开发,旨在探索高速电磁加速,同时试图探索如何保证电磁轨道炮连续发射而不会出现明显损耗。在2016年至2022年之间,该电磁轨道炮取得了重大的工程进步,包括成功地通过120次耐久性测试,始终能够将弹丸加速到每秒超过2.5公里以上的速度。

500

这也被认为是日本电磁轨道炮的关键技术突破。作为对比,美国的电磁轨道炮目标宏大得多,要求初期炮口动能达到20-32兆焦,后期提升至64兆焦;炮口初速必须超过每秒2500米;射程370公里,射速每秒10发;同时导轨使用寿命需达到1000发以上。即便后来美国海军下调指标,要求出口动能32兆焦,射程200公里,结果仍发现无法避免轨道严重烧蚀的问题,导致整个项目最终下马。

可以说,日本选择降低电磁轨道炮技术指标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为该项目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基础——日本甚至直言愿意以日美合作的方式推进研发工作。

500

500

电磁轨道炮设置在“飞鸟”号的后甲板上

2023年,日本自卫队正式推动40毫米电磁轨道炮原型上舰测试,主要确认轨道炮与船只的兼容性,并获得有关船舶安装对轨道炮影响的数据,据说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结果。2023年10月,日本宣布搭载该原型炮的“飞鸟”号试验舰已完成“全球首次海上轨道炮实射测试”。

根据此前日本公布的数据,“飞鸟”号搭载电磁轨道炮炮管长6米、炮塔重8吨,出口动能5兆焦。据防卫装备厅的说法,在最新的测试中,电磁轨道炮初速超过每秒2500米,已经达到当初美国海军的设计指标。

500

好高骛远的美国电磁轨道炮半路下马

但由于日本电磁轨道炮的炮弹质量小,因此出口动能也要小得多。日本对此也早有准备——与美国海军准备用电磁轨道炮实施远距离对地对海攻击不同,日本的电磁轨道炮口径小、弹道平直、发射速度快,适合作为防御系统,用于拦截来袭的高超音速导弹。根据日本防卫装备厅陆上装备研究所的报告,电磁轨道炮用于执行防空拦截作战时,具备发射速度快、备弹数量多、成本低廉等优势。但日本方面承认,在火力持续方面,日本的电磁轨道炮依然存在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当美国因为电磁轨道炮领域的技术问题而放弃时,日本接棒后“一根筋”式的研制,体现了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赌注式发展思路——日本总幻想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后能带来决定性优势,之前走上邪路的氢能源汽车就是典型案例。

但现代战争早已经证明,关系胜负的是体系作战而非单独的某种先进武器。电磁轨道炮并非是日本吹嘘的“终极武器”——它在具备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很多技术难题和天然弱点需要克服。

500

中国电磁轨道炮早就上舰出海测试了

如今中国明显是两条腿走路——扩大高超音速领域的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在发展针对性的拦截武器,其中就包括电磁轨道炮。中国军迷都很清楚,早在日本之前,中国海军的大口径电磁轨道炮原型就已经上舰测试了,只是后续进展如何,中国这类武器是否克服了相关技术难题,外界几乎不为所知——但说不定下次国庆大阅兵,就会有惊喜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