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披萨店老板点评中国大阅兵:好看,爱看,多办!
大家好,我是乌鸦。
前不久,我国刚刚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大阅兵活动。
这次阅兵受到全球关注,美国当然也不例外。
不仅懂王立即表态:我看了,很好看。当时还叫做“美国国防部”的现“美国战争部”当然也是主要观众了。
那五角大楼这一关注呢,缔造了一个大阅兵周期的“另类赢家”啊——那就是它周边的披萨店。
如今,五角大楼周边的披萨店经营状况,已成为美“战争部”工作状态的一大风向标。
根据开源情报的追踪和实时数据监控,五角大楼附近的披萨在9月3日之前一天和当天几乎被买断,订单数量相较于平常水平上涨了300~500%左右。
很简单啊,人要加班,那得加餐吧,所以这种指标,通常意味着美国五角大楼内部相当活跃,或者进入备战状态,或者至少已经是处于高水平运转状态。
有网友甚至调侃称,五角大楼“披萨指数”(Pentagon Pizza Index)飙升,可能意味着美国要采取某种行动了。
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披萨作为外来食物,并非美国本土诞生,而是直到19世纪末大量意大利移民涌入,才顺便把这种“pizza pie”带入了美国,随后很快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1958年和1960年,美国分别成立了两家独具特色的披萨连锁店Pizza Hut(必胜客)和Domino's(达美乐)。要说味道嘛,它们在当时可能都不算是最好的。但它们强调30分钟内就能送到,完全是标准的“美式快餐”,这种营销策略完美契合了社会上很多高节奏运转单位的饮食需求,所以闯出了名堂。
毕竟忙的时候,谁都得想办法简单的对付一口,披萨之于美国人,似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不像其他食物一样,披萨根本不需要现场烹饪,而是可以提前做好,要吃的时候在微波炉里加热即可。
由于披萨饼更干一些,从保质期上来说,它要强过三明治和汉堡。而且披萨上面可以盖各种高热量的食物,平均卡路里值也要比其他食物更强,更能支持长时间的高负荷劳动。
在美国军界,很多人将披萨称之为“人类的燃料”。
据统计资料显示,“高贵的”美国海军也非常中意披萨。
比如某航母战斗群的驱逐舰曾有过71天不补给的长时间海上航行。当时,军舰上士兵要求次数最多的食物就是披萨。很多时候,厨师不得不经常用热狗面包做披萨,满足舰上官兵的需求。即便是这种极为粗糙和简陋的做法,士兵们也依然不嫌弃,可见披萨的受欢迎程度。
披萨在美国文化中成为流行符号,除了它本身的便利和制作高效率特点之外,“社交食物”的属性也是它成功的关键。
一盒披萨差不多可以供10个人吃,每个人都可以来上一口,非常适合在办公室或者像军事指挥中心这样的单位进行共享。有文化人类学家就做过分析,像五角大楼这样的单位通常有2万名以上的员工。当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时,一个小组的人共享一盒披萨,非常容易营造出“战友氛围”。
一盒披萨只需15~20美元,却能喂饱一组人,这也成为了五角大楼(至少名义上)节约开支的关键。
当然了,要说披萨和“战争饮食”这个文化属性绑定,还得追溯到1983年美国入侵格拉纳达之前。
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美国和苏联冷战的高峰。在美国境内,苏联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间谍,密切关注着五角大楼的周边情况,而他们就早早注意到了“披萨指数”这一现象。
苏联间谍们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完全可以用披萨订单的数量来推测五角大楼内部是否加班。如果说这样的关联在之前只是推测,那么1983年10月美国入侵格拉纳达的行动,使得“披萨指数”首次成功应验。
1983年10月24日,苏联间谍发现五角大楼周边的披萨订单数量比起平时激增了200~300%。他们随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莫斯科,并在电报中提到“美国可能有重大军事行动”。
果不其然,10月25日美国总统里根基下令入侵加勒比海岛国家格拉纳达,理由是保护美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并推翻左翼政权。
尽管五角大楼在行动前的一周就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严防信息泄露,但情报分析工作者和军事单位的高强度运转,使得吃饭问题成了老大难。
订单数量的激增,导致当地送货司机扎堆,别说苏联间谍,就连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由此,“披萨”和“美国重大行动”完成了文化层面的绑定。
仅仅3年之后的1986年,披萨指数再次成功预测了美国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为这一指数预测的可信度,再添了一个新的注脚。
至此,可以说“披萨指数”正式诞生了。
当然,它在之后的历史中仍然“灵验”。
根据当时的报纸记录,1990年8月1号晚上,CIA就在周边的披萨店订购了21盒披萨。五角大楼周边Domino's披萨连锁店的订单数量更是之前的5倍。
巧合的是,伊拉克正是在当年8月2日入侵科威特的。可见当时美国军方高层就已经对萨达姆的行动有所预料,包括CIA在内的众多情报和军事单位,都对这一重大情况加班加点进行分析。
而这一次的披萨订购订单激增,持续了也不是一天两天。
根据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次的披萨订购狂潮从8月份一直持续到了第2年1991年的1月。
在峰值时期,差不多光是国防部一个单位就订走20盒。到了1991年的1月17日,在美国的率领下,多国联军对伊拉克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持续了整整42天,最终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全部驱逐。
当时弗兰克·米克斯作为达美乐披萨最重要的加盟商之一,在华盛顿特区拥有60家门店,影响力颇大,而他在这一时期接受了美国许多报纸的采访,被认为是推动“披萨指数”成为预测指数的关键人物。
达美乐与多起历史性军事行动和国家安全事件前的订单激增有着直接关联,并伴随着具体的量化数据,使其成为该指数的核心佐证。
“沙漠风暴”行动结束以后,“披萨指数”再次预测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
比如1998年12月,五角大楼和白宫周边的披萨订单都突然上涨了300%。
弗兰克·米克斯随即对媒体宣布,这是1990年以后他首次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果不其然,199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克林顿总统遭到了弹劾。
他因为与莱温斯基传出了丑闻,引发了国会的深入调查,最终在12月19日众议院通过了弹劾条款。
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再一次证实“披萨指数”不仅可以预测重大军事事件,而且还可预测有关的政治事件。
1999年,南联盟局势紧张升级。反映在披萨指数上,1999年3月份的几乎整个前半个月,五角大楼的披萨订单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显示国防部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正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
最终,美国在1993年3月中下旬做出了军事行动的安排,于当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纠集北约对南联盟展开了长达78天的空袭。
两年之后的2001年,当“911事件”发生几个小时以后,五角大楼附近所有披萨店的订单数量都激增了800%。
这种情况维持了几周时间,显示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军方各大部门都已经预测到自己要加班了,不得不提前备好食物。
这也是进入2000年之后,“披萨指数”第一次成功命中重大事件。而在当时互联网已经开始流行,“披萨指数”也因此完美的从报纸时代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
随后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2011年对本拉登的突袭行动、2017年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2020年策划对苏莱曼尼的斩首行动、2022年发生的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2024年伊朗对以色列在4月13日晚上进行的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打击、2025年6月份以色列打击伊朗的核设施等,都伴随着“披萨指数”的暴涨。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尽管披萨指数并不是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但它确确实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预测精准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专业学者。
2
不过啊,披萨跟披萨之间亦有不同。每次披萨指数生效的时候,达美乐的订单增长幅度都是一枝独秀,而同达美乐比起来,美国另一个披萨巨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必胜客,在这些历史事件里就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可量化、具标志性的订单数据。
尽管有报道指出,在2024年伊朗无人机突袭以色列等近期国际事件中,必胜客与达美乐的分店均在Google地图上被标记为“较平日更为繁忙”,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必胜客的订单增加同特定军事行动有啥直接关联。
因为,披萨指数这东西虽然基于美国政府部门的客观需求,但也要靠商业推手主动去渲染扩大影响,必胜客就是少了一个自己的米克斯。
所谓极为灵验的披萨指数,其实那些门店的数据就是米克斯专门向媒体透露的,比如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时,米克斯第二天就联系到媒体主动送上话题:他门店的午夜前订单量从日常的40到50份翻倍,在晚上11点至凌晨2点之间达到了近100份。
相比之下,用现在的话说,必胜客的网感不强。
当然,“网感不强”其实也折射了必胜客思路确实不够与时俱进,一大表现就是没有发现“外卖”这个当年还是“新潮”的经营理念。
早在冷战时期,达美乐便以“30分钟送达”的送货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而必胜客则更侧重于堂食与到店取餐服务。
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忙着加班,哪能跑到你店里聚餐,只能点外卖,达美乐也是“踩上点”了,彼时的必胜客虽然门店更多,但外卖业务基本没有,完美错过了这个天赐机遇。
所以这“披萨指数”一定程度上就是“达美乐指数”,媒体与公众对于该指数的兴趣几乎全在达美乐上,也只有达美乐数据更靠谱,更容易被追踪和引用。
即便是今天,必胜客在各国门店主打的还是营造适合家庭聚会或朋友聚餐氛围,主要目标用户就不是需要外卖的上班族。
当达美乐在2007年便率先推出披萨追踪系统时,必胜客仍在深耕餐厅体验;直至2023年,达美乐的移动端订单已占据总交易的65%,而必胜客的外卖服务却总是显得慢半拍。
另外,达美乐披萨也确实比必胜客便宜,根据统计,在美国,同样的披萨,必胜客的价格要高出达美乐20%,加个班嘛,能吃就行,要不何必点披萨呢,吃大餐去不好吗……像五角大楼那种大单,虽然动不动搞出来天价咖啡杯这种事,但面上的工作还是要过得去的嘛,自然点达美乐省成本显节俭,就算是考虑史密斯专员,花得少也等于留得多嘛。
现在达美乐可谓为“披萨指数”是量体裁衣指定了经营策略,尤其外卖配送保鲜上投入了巨大成本,比如2023年10月东亚局势紧张之际,五角大楼周边的达美乐门店单日送出超过3500份披萨,是平日的4.2倍。他们甚至专门设计了带保温烤箱的送餐车,一次能装载80个披萨,以应对突发订单的需求。
可以说,借“披萨指数”的东风,达美乐在美国市场都打出了翻身仗,从2014年至2023年,达美乐的市场份额从13.5%攀升至21.9%,而必胜客则从18.2%下滑至15.7%。
搞笑的是,8月份美国社媒普遍传播懂王已死的流言,一大作证就是五角大楼和白宫“披萨指数”暴涨。
当然,现在证明了,懂王活好好的,那次的披萨指数增长可能是在谋划对委内瑞拉的军事行动。
但当时把披萨指数跟懂王死亡谣言绑定之后,披萨指数甚至还进一步暴涨,不知道是不是有乐子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左脚踩右脚上天了属于是。
这算是一次乌龙事件,但紧接着的可是真家伙了。也就是9.3阅兵。
9月2日到9月3日五角大楼附近的披萨订单数量上涨了300~500%,在深夜时达到了平常四倍的水平可见。
中国在这一次的阅兵中展示了相当多的新技术装备,这也让美国后来的官方态度显得相当矛盾。
总统特朗普倒还是一贯的发言风格啊,一方面大方称赞中国的阅兵相当“美丽”,“令人印象深刻”;然后又抱怨中国在活动中没明着提美国在二战中的帮助。当然他说的是“没提美国”,实际他在意的是谁呢,这懂王自己也实在藏不住了,酸了一句,说中俄朝齐聚是在密谋怎么对付他美国呢,这其实谁都听明白了,不就是没请你嘛。
如果说特朗普的表态中带有太多的个人特点,那么美国国防部(现战争部)长赫格塞斯的说法更能体现出美国看完阅兵当下的谨慎。赫格塞斯称他代表美国军方,表态并不寻求与中国主动发生冲突,但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他希望美国能够长期保持优势。
对于这场阅兵,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保持了高度关注,CNN、《美联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无不重点报道了此次阅兵中大量亮相的新式装备,如东风61、巨浪3、鹰击19、鹰击17。
这些媒体推测分析了中国新式装备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所构成的威胁和挑战。这些情报和分析当然得是有人加班完成的,这也就是披萨订单数量暴涨的背后主因了。
所以美国政客媒体不一定说实话,但是无言的披萨还是保持了它诚实的美德
参考资料:
https://www.pizzint.watch/ PENTAGON PIZZA INDEX
How pizza deliveries signal US military, political emergency 《India Today》
2025.9.4-IDNexpat-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Viral ‘17+8 Tuntutan Rakyat’
The “Pentagon Pizza Index” as a Case Study in Low‑Tech OSINT 《MODERN DIPLO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