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游,遇到“戏说乾隆”是怎样一种体验?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吴建】

都2018了,超级IP乾隆帝还是很忙。眼瞅着暑期档《延禧攻略》炒热了宫墙里的爱情故事,立秋之后《如懿传》又在一片争议声中逆势崛起。1998年的《还珠格格》,还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播出记录,据说已经在湖南卫视重播了16次。

反观旅游界,乾隆这些年也没闲着:

2016年5月,常州旅游局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旅游达人乘船游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神入历史”体验当初乾隆下江南的盛景。

500

常州开发的“乾隆下江南”项目

2018年,无锡为了提升古运河水上游的服务,打造了一条“跟着乾隆下江南”的水上游览路线,一边带领游客欣赏运河两岸的江南景致,一边安排了评弹、茶道、锡剧和水上演出等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

500

500

无锡开发的“乾隆下江南”项目

除了这两座城市外,在江南不少景区景点,乾隆帝都当起了免费的旅游形象代言人。比如,苏州古镇木渎便一直以其为乾隆帝六下江南的必游之地而进行宣传;上海崇明宣称乾隆帝在崇明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无锡的惠山、二泉和寄畅园还跟着乾隆帝一起上了CCTV4的《国宝档案》节目。看着下面这些与时俱进的策划文案,真想给勤劳的小编加个鸡腿——

500

江苏微旅游宣传的乾隆下江南游

500

中文国际君CCTV4:《乾隆六下江南必到此地!原因竟然是……》

这不,趁着国庆长假,又有机智的小伙伴请出乾隆来拉动景区人气了。

500

在学术研究中,“明清中国”是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维度,而在社会文化史的视域中,理解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之地则无疑于理解了“明清中国”的脉络。肩负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与“文物之邦”的美名,这里秀丽的景色、华贵的商品乃至倾城的佳丽,自然对乾隆帝也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根据笔者统计,乾隆帝南巡期间所至江南景观高达近400余处,乾隆帝与江南景观之间的互动,为今人开发、宣传旅游产品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诸多旅游产品的策划中凡是涉及乾隆下江南的总有一种戏说色彩,比如:无锡的运河水上游在旅游线路里安排乾隆皇帝的格格抛绣球招亲,苏州西山称乾隆帝之所以南巡是为了太湖畔的夏雨荷,上海崇明说乾隆帝被崇明岛民从刺客手中救下,等等。虽说颇能博游人一乐,但画风总是有些尴尬。毕竟乾隆自己都说了:“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南巡可是被人家视为自己的重要功绩的。

500

除却美景之外,江南不少美食也跟乾隆南巡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故事的固定模式大多都是: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迷路→不得以敲开一户老百姓的门→百姓给皇帝做了一道菜→皇帝吃得龙颜大悦,从此这道菜名声大噪。某旅游公众号就介绍到乾隆帝在江苏品尝过桂花糯米藕、太湖船点、皂河糁汤、无锡小笼包等等,而松鹤楼的镇店之宝“松鼠鳜鱼”的诞生据说是为了哄乾隆帝开心。

500

松鼠鳜鱼

这些让人“口水哒哒滴”的故事里,戏说的水份也是不少的。

500

谁是戏说乾隆的“始作俑者”?你可能会想到的是1991年由台湾飞腾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事实是这戏说鼻祖在清末民初便已然诞生了。清末的《乾隆巡幸江南记》、《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南巡秘纪》和《南巡秘记补编》等史料,民国的《乾隆游江南》、《乾隆下江南》等剧目都是典型的例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清帝外纪》、《清代野史》等书也都接梗继续戏说乾隆。

要追溯乾隆南巡的本来面目并不难,像《清高宗实录》、《乾隆帝起居注》、《清史稿》、《南巡盛典》等正史典籍,对乾隆帝南巡期间的思想言论、政策都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乾隆南巡的基础史料。只不过,官方典籍毕竟“官样文章”,对皇帝以歌功颂德居多。与正史相比,野史、笔记、小说等论述了乾隆南巡期间大建行宫、庆祝万寿、游山玩水等鲜为人知的一面,弥补了官方文书的不足,往往更能从侧面反映一些乾隆南巡的问题。

其实,乾隆帝作为一国之君,并不是整日里只知道游山玩水,他的六次南巡更不是为了什么一见钟情的姑娘。南巡的目的是多元的:

首先,南巡是乾隆帝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震慑东南、考察吏治等具体措施,达到稳定江南、维护皇权的目的,最终实现清朝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目标。乾隆帝南巡前曾多次表示:“朕命驾时巡,周览风俗,观民察吏,惟日兢兢,三吴尤素所廑念也”,以“广沛恩膏,聿昭庆典”。

其次,江南地区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区,乾隆帝南巡力求通过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他先后四次重点视察浙江海塘工程,在诗中便写道:“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

第三,乾隆帝南巡希望消解江南的对抗情绪,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征服江南士大夫的人心。

第四,乾隆帝以“孝”治天下,前四次南巡都奉孝圣皇太后而行,接受万民祝福。用乾隆帝自己的话说:“江南名胜甲于天下……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良足以娱畅慈怀”。


除却政治意义之外,乾隆南巡也具有极强的文化意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江南景观的基础建设,还改变了江南景观的文化内涵,乾隆帝在南巡期间所做景观诗、联,成为江南景观新的文化元素,影响了后人的景观意象;而且增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造园技艺的交流。乾隆帝陶醉于江南山水名胜,将江南景观仿建于京师宫苑之中,造成一股摹仿江南的文化热,促进了北方皇家园林的发展。

当然了,乾隆帝南巡期间的奢华扰民现象较为严重。虽然乾隆帝为自己的奢靡行为寻找各种借口开脱,如他认为禁抑奢华、过分强调俭朴会断绝小民谋生之路、妨害民生多样发展。但极尽奢华的陈设、万民归顺的场景,均给予乾隆帝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江南地区疲于迎驾,奢靡浪费问题突出,进而牵涉到官员廉洁等问题。

比如,江宁为了迎接南巡,两江总督尹继善在栖霞上修建行宫,大兴土木,不断增补新的景观,先是挖掘、修建新的景观,“幽居庵、紫峰阁诸奇峰,皆从地底搜出,刷沙去土,至三四丈之深”;然后丰富景观要素,栖霞山缺水,尹继善便在行宫前新开挖两处池水、疏通珍珠泉。因此,时人有“尚书抱负何曾展?展尽经纶在此山”的讽评。尹继善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乾隆帝南巡来此非常满意,“果然圣主銮舆到,一游一豫天颜笑。”最可悲的是,乾隆南巡在思想上把人们带入对盛世的陶醉之中,贪享乐、图安逸的思想由此得到滋长。清王朝从乾隆四十六年开始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转折在南巡中即有着投射。

中国文化里有崇古的基因,尤其喜欢拿帝王将相说事。在休闲文化的语境中,乾隆即成为了一种“谈资”,或曰“消费符号”。不管是《延禧攻略》里毒舌自恋的乾隆帝,还是《如懿传》中渣男形象的乾隆帝,穿着古时的朝服,演绎的实则都是当代对于富贵风流的遐想、代入。毕竟,只要观众觉得轻松、享受就好。照此逻辑,有关历史题材的旅游产品,当然也允许适当的戏说。让乾隆帝重游大运河也好,让乾隆帝品尝江南美食也罢,只要游人从中有所乐、有所得即可。

但是,不管是虚构还是戏说,都应该以对历史典籍的研究为基础,控制虚构的成份。我们可以在历史的传说和故事里融入现代的思想与趣味,但不能为了盲目迎合戏剧化的效果对历史进行随意的歪曲、编造。比如,满清时期公主的婚嫁,一般都是帝王的政治手段与工具,你让乾隆帝的格格在南巡时抛绣球选驸马,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在今天也会降低整个旅游产品的逼格,更会影响我们对于历史的感知。

500

改天要再有人提“乾隆年间中国GDP世界第一,民众却过得水深火热”、“在乾隆忙于宫斗的时候,大洋彼岸却在追求民主自由”之类的梗,熟悉这段历史的我们才有素材与之一辩啊!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