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中国,“一带一路”能否增进中意的心理默契?

三月底,应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马塔雷拉、摩纳哥公国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和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的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意大利不仅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出访的首站,还是第一个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国家,2019年又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无不显示出2019对于中意两国的意义。

意大利是欧洲和中国沟通的桥梁。众所周知,丝绸被古罗马精英视为地位的象征,因为丝绸,东方与西方有了联系。经过凿空西域的张骞、出使大秦的甘英、被俘军官杜环再到西行朝圣的拉班·扫马等几代人的努力,直线距离超过8000公里的中国和意大利走到了一起。1271年,马可·波罗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回到欧洲,激发了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热潮。1582年,利玛窦辗转数国来到中国传教,与徐光启等士大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传播西方科技与文化,二人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

500

就文化层面而言,中意两国之间的合作在近期愈发密切。除却意大利主动归还中国文物外,笔者还关注到近期央视上映了一部名为《从<中国>到中国》的纪录片。

第一集《寻找〈中国〉》以安东尼奥尼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为起点,在今昔对比中呈现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著名导演,中意两国于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他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在1972年拍摄了《中国》。如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寻找〈中国〉》借由影片寻访人——旅居中国多年的意大利记者老高,探寻新、旧画面的变化,凸显中意关系的发展。这种言说方式以小见大,在细节中勾勒出两个伟大时代的缩影,很是引人入胜。

500

在纪录片《中国》里,我们看到的是意大利人对于中国的猎奇心理。而《从<中国>到中国》则借由若干片段展示了当代中国对于意大利记者的吸引力。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重访江苏省苏州市时,意大利记者竟被一家面馆的厨房触动了,觉得这才是厨房应有的样子,可是这样的厨房在欧盟国家中几乎已经看不见了。

500

500

就像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所说:“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这一细节提示我们:除了进一步挖掘、培育我们的文旅资源,我们应该更好地向外界解释、介绍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吸引、帮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我们。这样或许能更好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如果说中国对亚洲文化影响深远,意大利(古罗马)则影响了整个欧洲文明的历史进程。用欧洲专职领队的话讲:意大利人很像西方的中国人,善于变通,善于把握方向。对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意大利来说,“一带一路”意味着机遇。不论经贸投资,还是人文旅游,意大利对中国均寄有厚望。但除此之外,中意之间是否还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心理默契呢?这个问题也许更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意之间也曾有不和谐之声发生。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Dolce&Gabbana)便发生了设计师辱华事件。意大利是世界上著名的时尚国度,Moschino、Bvlgari、Prada、Gucci、Fendi、Ferrari、Valentino、Lamborghini、Armani等品牌都是意大利时尚的代表,大家也都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创建于1985年的杜嘉班纳,还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从事欧洲领队工作的学生便说,这个牌子在欧洲并不是特别大的牌子。根据相关报道,杜嘉班纳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中国,由于其自己把自己作死,我们只能送其一首《凉凉》。

在中意关系的背后,还有美国的身影若隐若现。就“一带一路”合作来说,美国便多次苦劝甚至警告意大利放弃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加勒特•马奎斯还称:“我们很怀疑意大利政府的支持是否能够为意大利人民带来任何持续的经济利益,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最终可能会伤害意大利的全球声誉。”欧盟的态度则比较暧昧,尽管不愿看到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扩大,却也在暗中观察、评估与中国合作的好处。

经济疲弱的现状似乎是意大利承压加入“一带一路”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欧洲第四大经济体,名列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但是意大利在2008~2009年、2012~2014年连续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元气大伤。2013年,笔者前往意大利旅行,略显破旧的民居与道路,让笔者和朋友有些愕然,这与想象中的发达国家明显不一样啊。2018年,意大利又连续两个季度陷入经济萎缩,负债率仅次于希腊,极有可能进入第三次经济衰退。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游客倒是为意大利输送了希望。根据相关报道,旅游收入占GDP 11%的意大利,近年来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前往旅游。中国游客在2015年不过73万人次,2017年已增长到140万名。中国游客在意大利境内的消费,也名列外国游客前茅。2015、2016两年,在中国游客十大海外消费国家中,意大利分别位居第十、第九,排在欧洲其他国家之前。2015、2016两年,在中国游客花费总额最多的十大海外城市中,罗马均位居第十,仅位于伦敦、莫斯科两座欧洲城市之后。

意大利的旅游吸引物首屈一指的当属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与遗产。截至2017年,意大利的世界遗产达到53项,继续称冠全球。除了数不胜数的旅游胜地,美食和时尚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也是无与伦比,与意大利的文化一起并称为“三大法宝”。据担任欧洲专职领队的学生介绍,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米兰等地近几年不断增强针对中国游客的购物服务,尤其是奢侈品消费,比如罗马的康多提大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去过意大利的朋友,大概都会有感于意大利人的热情奔放与风趣幽默。一位去过威尼斯的朋友说,他感觉意大利人特别喜欢开玩笑:“我们结束游程,即将乘船离岛时,一位团友不见了,大家分头去找。最后在游船快开时赶了回来,见到游客在往船这边跑,船长站跑到船尾凑热闹,一边笑一边大声地倒计时:5,4,3,2,1,说5秒之内上不了船,他就将船开走了。”担任欧洲专职领队的学生说:“意大利人有时候的确口无遮拦、不知轻重,也不注重场合,该严肃的时候也可能会开玩笑。”

500


​这次习近平主席出访意大利,以及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无疑颇受业界关注。“一带一路”能否能让中国游客赴意旅游再添一把火?更是相关从业人员无比关注的问题。

从事领队工作的学生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个前提:意大利必须解决好治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据从事欧洲专职领队的学生介绍,安全问题与宰客现象虽然不是意大利的个别现象,像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等热门欧洲旅游目的地都存在。笔者前往这些地方旅游时,当地导游会经常交代游客:包要背在前面;当有人凑近问路、借火时,一定要警惕;更不要随便接别人递到手里的东西,事后会要钱的。而且,东西丢失以后,一般是找不回来的,即使报警,警察也基本帮不上忙。其中,罗马在欧洲算是排得上名的“贼城”。2017年5月15日,一个17人(连同领队)的上海旅游团抵达意大利罗马的第一天,全部行李连同护照一起被盗。全团被盗属于极端个案,但是意大利的盗抢事件的确让游客无力吐槽。

游客在意大利挨宰的现象也屡屡见于报端。据相关媒体报道,2015年,一位中国游客带着四岁的儿子在米兰大教堂游览,小朋友被人递了一把喂鸽子的粟米。事后,几名青年以一粒米一欧元的价格强索了20欧元。与20欧元相比,威尼斯的宰客则可谓是天价:2017年11月,三位英国游客为20只牡蛎、墨鱼意大利面、烤鱼和龙虾付了526欧元;2018年1月,一群日本学生因为三份牛排、一盘炸鱼和矿泉水收到1100欧元账单。

500

据从事欧洲专职领队工作的学生介绍:由于语言、签证等问题,目前中国游客前往欧洲旅游的形式仍以团队为主,第一次去欧洲一般会选择西欧,就是大家熟知的法瑞意路线,具体包括法国、瑞士、德国、列支敦士登、意大利等国家,以意大利为主。但是,笔者的朋友却纷纷表示,他们更希望能够三五好友一起自由行。他们总觉得团队游走马观花,打卡景点,就是“到此一游”。他们希望去的地方,最好既有特色游客又相对较少。其实自由行与跟团游各有利弊,但朋友们的想法代表了当前的旅游发展趋势,自由行、定制游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自由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语言与文字。意大利不少旅游标识只有韩语、日语,却没有中文标识……

至于意大利人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曾经这样介绍: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态度在三四十年之内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了解、负面报道,到如今的慢慢了解、正面报道,很多意大利家庭开始让孩子学中文。在意大利留学的朋友说:“意大利的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了解不是太多,很多感受可能都来自当地华人,包括留学生、游客。比如,中国游客在国外喜欢购买奢侈品,造成意大利人认为中国人都有钱的错觉。”从事欧洲领队工作的学生进一步解释:“其实意大利人也分南北的,不同地区的人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基本上,越往南,意大利人越热情,看法也更乐观一些。”

综合这些信息来看,密切中意联系,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