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者,专访巴基斯坦城轨项目通信工程师
2020年10月9日,中国企业承担施工、设计的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顺利竣工交付,并预计近期开始商业化运营。
得到这条消息是比较振奋人心的,自投身铁路行业以来,中企在海外的项目多少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前些年沸沸扬扬的中泰铁路、中老铁路,目前看来进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马来西亚东海岸的系列规划更是因为政局的变化直接就搁浅了。印尼的雅万高铁算是进度比较快的,笔者负责的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的工程也还算可以,匈牙利段的贷款协议口行也是今年4月份刚刚落地。
亲身经历、参与设计并成功开通的轨道交通项目,巴基斯坦橙线算是第一个,这些年也算是亲眼目睹了同事、好友真真是凭借责任心和对行业的热情,常年驻扎笼罩恐袭阴霾的现场,撑到了项目开通。
听着他们描述现场所谓的“趣事”,快乐过后便是心酸了: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年我们可爱的同胞们在现场经历了什么,又付出了多少,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默默支持,更凝结了千千万万国人的智慧和心血。
郭健是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的通信工程师,就职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全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工作,在企业内是绝对的楷模和榜样,也是被央视采访过的“逆行者”,刚回国的他又开始忙碌杭州地铁的相关项目了,百忙之中接受了笔者的访谈要求,以下为根据访谈记录整理的部分内容,虽然很难完全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也希望能够借观网这个平台,让同胞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些现场的工作氛围,也希望能让一部分人记住这些年为中国事业奉献过的人们。
作者:郭总你好,感谢你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邀请,来跟观网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郭健:……咱不是第一天认识别整这些没用的。观察者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巴基斯坦橙线项目的通信工程师,我叫郭健。
作者:身份不一样还是客套一下。9号我看到了咱们项目部很多同事都转发了新华社的新闻,就是项目竣工交付的那个,但是我记得不久前你们还发过一个短视频,说是联调联试完成,这一块郭总能给我们介绍下现场大概是个什么进度和情况吗?
郭健:联调联试其实从2019年11月就开始了,2月份左右结束。第一次联调联试是没有运营单位参与的,今年3月份,广州地铁中标了这个项目的运营,就开始了带运营的联调联试,并进行了初步验收,这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年初主要就是干这些收尾的工作。竣工交付就是9号的事儿,我们现场有个大群,由于提前做了很多收尾的工作,这一天也是如期而至,所以大家表现的还相对淡定,对于我们算是一块大石落地,终于开通了。工程项目开通就是这样,对于政府和地方民众而言,是挺大的一件喜事,出行便利了,也有了新的生活体验。可是对于参与建设的人喜悦感也就没那么强了,毕竟开通不是一天就完成的,这过程中的冷暖心酸只有咱自己知道,这喜悦感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各种现场问题、施工配合给消磨的不剩多少了,娄总你也开通过张大客专,应该也有体会。但是终归到底大家还是非常开心的,毕竟以后去现场不用这么频繁了。
作者:咱们干工程的确实很难让行业外的人理解这其中的酸楚,这个项目我印象当中得有5~6年了吧?
郭健:是的,最早我去现场的时候是2014年,去巴基斯坦现场投的标,当时咱们还叫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跟铁路总公司还有北方国际组成的联营体,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投出去了,但是业主认为投资太高了就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2015年,巴基斯坦要求把土建工程分包给巴方单位,并下降了预算,这个项目真正开始起步了。
作者:那时间就对上了,我记得是2016年初开始,所里就开始有人跟着画图了,也就那会你们在现场是最忙的时候吧?
郭健:对,2016年年初其实还好,现场资料也不是特别的齐全,所以手头的资料有什么就用什么了,很多设计内容都是咱们中方单位按照流程配套需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现场有调整咱们也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及时的更新,保证设计质量。真正忙的是2016年年底到2017年年中的那几个月,大概是2016年11月到2017年的6月,真是给我累坏了,设计方案得道了巴方的批复,所有的方案就需要根据现场重新确认一遍,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及站前工程的变化,对配套的图纸、设计文件、工程预算进行调整,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在现场又不比在国内,可以找一些同事协助帮忙完成一些设计内容,很多工作也就只能自己开展了。
作者:这段我有印象,因为这段时间跨年了,万家灯火过大年的时候,我记得集团公司的宣传内容里有你在现场的照片。
郭健:这就是工作,没办法,家里也能理解,这些年少了很多对家人的陪伴,后便慢慢弥补吧。好在项目顺利开通了,以后跟孩子也有的吹,也挺有成就感。
作者:吹这个动词用的不恰当,这就是你付出的成果,实打实的做贡献,我觉得孩子以后提起你一定特别自豪。虽然咱们国家被称为“基建狂魔”,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工程“狂”起来的背后,都是用汗水一点一滴浇筑起来的,现场工程实施过程中,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郭健:我选两个事情吧,第一个是现场基础浇筑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一次巴方很坚决的对咱们的结构和浇筑工艺提出了反对意见,找来了咱们的设计、监理开了很多次会,最后咱们又做模型、又做计算,才说服了他们,咱们中方的工程人员很严谨,质询了他们提出反对的理由,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他们的计算过程,发现犯的是缺项这种很低级的技术错误。所以亲身经历后发现,咱们的基建实力确实是很经得起考验的。另一个就是咱们中方设备,其实巴方一开始也是存疑的,感觉国际上这种对欧洲、北美设备有认可度这一情况依旧普遍存在,咱们中国的各类设备的准入、使用也是废了很大周折,细节就不多说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咱们国家的东西拿出去后你会发现,的确是好,但是这个品牌认可度我感觉还是要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这里我问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啊,他们那边存不存在卡、拿、要的问题。郭健:这个我听同事们提起过,但是可能咱们设计工作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还算是相对要少,我是没有遇到过,可能具体的得问问现场施工的兄弟们了,回头找机会我问问。
作者:总之现在竣工交付了,对于咱们工程建设算是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但是对于运营,这只是刚刚开始,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他们那的民众收入情况怎么样,民众对于这个项目是不是都挺期待的?
郭健:那怎么能叫期待呢?那是相当期待了。据说现在打算把票价定在30~40卢比,也就是人民币一块来钱的样子,大部分人也还是坐得起的。当地人均收入确实不是很高,这个城市内的贫富差距是极其悬殊的,这一点从当地不同地区的餐饮消费水平就能得到直观的感受。
作者:(笑)你们还敢四处去吃饭感受生活呢?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不是出门都得有人带着枪保护么?
郭健:这个是这样的,我出门跑个步,都有两个带枪的老哥跟着我,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就让他们坐在旁边,但是我也能感受到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眼珠子就跟着我在场地上的轨迹转圈,所以基本上是没有单独出门的机会的。外边吃饭一般都是跟当地政府部门对接后,有统一安排才一起去的,据说每一次都有严格的筛查。咱们的同事大部分时间都在项目部吃饭,很少出去。当地居民比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馕,比较常见的就是把土豆、洋葱、鸡肉在锅里炖的比较软烂,然后用馕蘸着吃,这种已经算比较好的餐饮了。我记得驻地门口保安吃的是另一种颜色很深的蘸料,咱们有同事尝试过,据说是完全接受不了,有时看着也觉得挺难过的,但是确实也帮不了什么。
作者:问一个很多网友关心的问题吧,你们在现场的安全状况怎么样?
郭健:安全情况就像上边我说的,我们只要出屋子就得有武装人员保护,恐怖袭击当地确实是有的,2017年年初那会,我印象当中有一阵子特别密集,基本上每天都有“炸”的,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确实时间久了,加上咱们被保护的比较好,多少有一些麻木。最近的一次恐怖袭击也就不到10公里吧,能听到。对于咱们设计人员毕竟去现场的时间算是少,那些现场施工的确实要克服很多,很多同事来了当地第一件事就是克服心中的恐惧。
作者:但是这很难,求生毕竟是一种本能,现场的弟兄们都是克服本能在工作的英雄,这值得歌颂,也是民族的骄傲,真的很感谢你们的付出。
郭健:这个说的我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出国的确是需要民族自豪感的,很多时候中国人三个字就代表了很多。
作者:你们去现场的时候,当地的民众们对中国人还是挺友好的吧?
郭健:“巴铁”名不虚传,底层民众的确是对中国人非常非常的友善,但是到了政府部门,感觉上也就一般了,最多算得上是公事公办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公职人员可能有他们的职业约束,但是你说的这个情况我听很多其他单位的同事都跟我反馈过,应该也不是个例。国与国的友谊夹杂了太多变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最后我们聊一下当下全世界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吧,巴基斯坦的疫情状况怎么样了。
郭健:现在还是挺严重的,而且你也知道,当地的医疗条件和经济水平都跟不上,实际的传播人数很难统计,我当时回国的时候就比较惊心动魄了,同行飞机上就有一个确诊的病例,在酒店隔离的时候大家每天在群里聊的最多的就是提问,都很担心回来后给大家添麻烦。还好我当时全身防护,全程没有脱下,最后还是健健康康的坐在这跟你聊了一下午。这一路给我热的快虚脱了,回想起来真的是太难了。
作者:郭总真是辛苦了,不过回国了就是好事,接下来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吧。
郭健:嗨,也就是这么一说,这不杭州又开始忙起来了么,干的就是这个工作,踏踏实实的挺好。
作者:你说的真是挺对,其实你刚才说到防护服的时候我就想起年初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那会了,每一个医护人员都穿着跟你差不多的装备,郭总一路就已经快虚脱了,那些医护工作者得保持这样的穿着连续工作,真的是很难想象。
郭健:不过这可能就是咱们劳动人民的可爱之处了,大家各司其职、坚守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什么难关都能度过去。
作者:你的坚守使得项目顺利开通,他们的坚守则为咱们今天能够平安坐在这里提供了保障,真是各司其职的最好写照了。最后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希望你的经历能够通过观察者网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下的每一刻,都有国人在海外为了国家拼搏、奋斗,也更能让大家珍惜当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