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解放军的抗洪专利

如果说2020年的开局是地狱难度,那么比超难开局更让人痛苦的事情,就是它的中局也难。常言道苦尽甘来,谁知是祸不单行。好不容易从新冠疫情里挣扎出来的人民,转眼又迎来了洪水的冲击。不幸中的万幸,抗洪抢险毕竟还有些经验,虽然事态依旧严峻,但总比面对新冠疫情有底气得多。

其实我们向来是个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其实就是个抗洪抢险的故事。即便到了近现代,洪灾依旧对部分地区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哪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仍然造成了3万余百姓的死亡和百亿之巨的经济损失。直到1998年,国人才打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翻身仗。

可能很多年龄较小的朋友没有什么印象,我说几组数据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西江、闽江流域几乎同时爆发洪灾。波及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受灾人口在两亿以上。也就是说,以当年的总人口计算,平均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半受灾。而就是在那一年,因洪灾死亡人数降到了特大洪灾中史无前例的3004人。

有人说,是万众一心战胜了洪魔。对,这是本质原因。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有项技术的掌握,我认为在这场洪灾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那就是1998年我军某部官兵结合抗洪实践发明的“钢木土石组合坝堵口技术”,专利号98100633.7。

500

其实这项技术,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在过去,堤坝决口之后常采用土石抛投法进行堵口。费时费力不说,效果还不太好。因为流水中投入物料很容易被大水冲走,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投入的物料往往是设计值的数倍,作业时间更是成倍增长,甚至在缺乏大型机械的区域可能完全堵不上。恰恰最致命的是,堤坝决口对于封堵的时间要求极为苛刻,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很有可能引发全面溃堤。

而我军某部开创性地使用了钢木框架结构,先行在需要作业的地方打上一排木桩,固定好后在木桩框架内填充石子袋,然后打上钢框架和木框架,再使用土石袋填充。这样以框架为基础,减少了物料的损耗,降低了对于机械设备的硬性需求,极大地缩短了作业时间。

可能有朋友要迷惑了,如果只是框架的话,应该并不能阻止大水冲走土石,框架终究是可以被流水绕过去的东西。对,这没错。但框架本身并不只是给土石用的,也是给人用的。依据实际施工条件,通常是先把框架打好,然后组织大量人员跳入框架间隙阻挡洪水,减少大水对土石冲击的同时,保护正在决口作业的同伴,进而保证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军曾经对志愿军进行过强度极大的心理战攻势。其中一些宣传单(下图左侧)上就印着这样一句话“人的身躯能把河流阻塞吗”。我想,1953年和1998年的两次回应,已经给出了极为明确而肯定的答案。

500

其实,本来这篇文章我在很多天前就已经写完了,但是这一段之后的文字我修改了很多次。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有些文字主观情绪显得有些过于浓重,这不利于知识的客观传递。不得已,我删完又改,再改再删,依旧是不得要领。眼看着好几天过去了,决定放弃。这样,我直接复制下《钢木土石组合坝封堵堤防决口技术的施工方法》中的一段,来总结我没能写好的内容:

堵复决口不同于一般的水利工程施工,要求组织严密,各小组要协同作战。实施过程中,打筑木桩子、填塞土石袋等环节都需要人员跳入决口的激流中,配合其它人员作业。对抢险人员的纪律性、素质要求高,一般的群众性抢险人员或抢险队很难具备这一点。因此该技术要在实际中应用好,应 以“军民结合”。可由各级防汛部门的人员或抢险队掌握此项技术,一旦需要时,由人民解放军或武 警部队去实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