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爱护”大导演,不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对方曾经成功过…
我年轻的时候,认识了大编剧张炭,他说起与徐克合作的经历,说“我一辈子都超不过他”,我很受震撼,因为张炭是我当时遇到的编故事的天花板,而我觉得徐克没那么厉害,但我相信亲身接触并一起工作过的人的感受。
我在九十年代末写过一篇影评,批评一位大导演的作品,寄给当时的《戏剧电影报》,文章最后留了我的手机号,过了几天,主编打电话给我,我以为文章要发表了,他说我想跟你谈谈,你批评的大导演,是很了不起的艺术家,我们应该爱护他,你的批评我感觉心态不好。
我当时是不服气的,现在想来,可能年轻人都有那种“心态不好”吧。
后来我与那个大导演接触了,虽然我依然觉得他的作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研究、讨论电影以后,我发现他确实了不起,必须承认他的才华和能力是远超常人的。
逐渐地,我对于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物,会有另一种判断,什么是他作品的边界,他可能会衰竭,但他成功的能量来自于哪儿?
我现在依然做一些影评,不论是不是大导演,我从专业角度做出我的判断,作品有好有坏,但我轻易不去否定一个人,尤其是曾经成功过的人。
年轻人有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那就是我一身才华被埋没,世界欠我的。这个想法没问题,但要证明给人看,人生就是这个证明的过程,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可能遥遥无期,你需要坚持和忍耐,需在成功之前保证自己没有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