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的无限游戏:新基建和双循环
01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是美国宗教历史教授詹姆斯·卡斯写的一本具有哲学意味的书,其中描述了两种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
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美国和中国的表现,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两种游戏。
美国这个国家历史只有两百多年,在它有限历史的每个阶段,它一直在追求找到一个敌人,然后击败他。在一次次击败敌人的过程中,美国不断成长,每当上一个敌人被击败,美国就迫不及待地寻找下一个人敌人。
中国的历史则长达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带领他的人民负重前行,与天斗,与地斗,他的敌人们来了又走,中国则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那些敌人们都消失在历史尘埃中,而中国始终屹立,影响力范围越来越大。
今天的美国,疫情感染人数已经突破四百万,而且上涨斜率仍然未见任何平缓的迹象,仍然一路昂扬向上,全球独领风骚。与之相反,美国的经济指数则一路疲软,社会矛盾激化,它更加急于将中国树立为敌人,妄想通过击败中国来重新赢得胜利。
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前发表一番言辞激烈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将今天的世界定义为正在经历“自由世界与暴政之间的战争”,并对中国从内政到外交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通篇演讲都在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对立起来,污蔑中国是“国内的压迫者”和“不诚实的国际参与者”。他宣告尼克松总统近50年前开启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并号召世界换一种方式应对中国。
蓬佩奥的演讲,很明显是模仿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铁幕演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往往会重复发生,只是第一次是正剧,而第二次是闹剧。蓬佩奥正如一只跳梁小丑,卖力地表演一场注定会载入史册的闹剧。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丘吉尔铁幕演说
随后,美国政府宣布,72小时之内关闭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与此同时,美国的军舰和飞机也抵进中国南海,制造紧张气氛。
美国正如一个肌肉发达的拳击手,频频在中国面前挑衅,希望找到中国的破绽一击KO。很明显,美国又将那套“有限的游戏”故技使出,妄图再一次击败对手,让美国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中国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按照自己的节奏玩一场“无限的游戏”。
02
新基建与双循环
中美博弈,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博弈只是附加的分战场,主战场根本还在于经济的竞争。
经济发展,是一场典型的无限游戏。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存在,它就永远不会结束。
美国用有限的游戏的眼光来思考中美经济博弈,试图通过扼杀华为、抖音等中国的企业,来限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的目光从来都是从历史看向未来,从来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长期的战略性思维来推动经济发展。
如果打个比喻,美国人如同玩德州扑克,动不动梭哈,妄想一举定输赢。而中国人则埋头下围棋,通过借势、造势,成势,让对手跟着自己的节奏,不声不响地掌握主动。
如果关注中共中央各种重大新闻,那么就会发现最近半年有两个词高频出现,分别叫做“新基建”和“双循环”。
什么是新基建?
2018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这是官方首次提出这一观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增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2月3日至3月4日,仅中央层面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义务,主要包罗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都会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什么是双循环?
5月23日,我方领导人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7月21日,我方领导人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基建和双循环这套组合拳,正是中国在玩“无限的游戏”的体现。
这不是对美国当下挑衅的见招拆招,而是以中国长远发展和世界未来为目标的大战略。虽然它是着眼长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同样可以有效化解某霸权国家对中国进行敌意围堵、脱钩,成为应对全球右翼崛起,保护主义情绪高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的有效举措。
03
英国崛起背后的基建与双循环
如果回顾历史,这套组合拳也正是中国汉唐盛世雄风背后的依仗,当然是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学习欧美先进经验的结果。这段话的前半句我们暂时不谈,先解释一下后半句。
新基建是相对“铁路、公路”等老基建而谈的,基建的基本作用是实现“互通”,也就是信息流与物流的高效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经济的基本模型是“供给+需求+连接”,以往经济学家往往把目光放在供给或需求上,形成所谓的“供给学派”、“需求学派”。前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供给推动的结果,有了供给自然会创造相应的需求;后者认为经济发展是需求拉动的结果,只有需求存在,才会创造出相应的供给。
但实际上,无论上述哪一方,都忽略了连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连接。真正创造出供给和需求的原动力,是能够将供需双方高效匹配的能力,而这正依赖基础设施的建设。
那么多经济学家发表了那么多故弄玄虚的理论,不如中国老农的一句大白话:要想富,先修路。
编辑搜图
西方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一开篇,讲了一个别针工厂的例子:“……我见过一个只雇了10个人的小厂,因此,一些人要干两三种不同的工作。但是虽然他们很穷,只有很简陋的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可是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每天却能制造出约12磅别针。每磅有4000多枚中号别针。因此,这10个人每天能够制作出48000多枚别针,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制作出48000枚别针的十分之一,即4800枚别针。但如果他们是分开来独立地工作,而且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曾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那么他们每个人一天肯定做不出20枚,甚至一枚也做不出来。”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亚当·斯密
他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分工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供给,因此可以去市场上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斯密算是前面所说的供给派的开山祖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分工并不是特别有技术含量的事,在18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为什么居然没有人想到过通过分工来提升供给效率,来赚更多的钱,难道那时候的人都傻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如果一个十四世纪的英国手工学徒,向他的师傅提出分工的建议,一定会被无情地嘲笑。
你吃饱了撑的造那么多别针,用又用不了,卖又卖不掉,还会被同行打上门来,真是有病!
那个时候,由于英国国内交通不便,国内市场被分割为一个个本地市场,远洋航行在技术上还不可行,海外贸易仅有英国与邻近的低地国家(今天的荷兰比利时一带)之间的毛纺织、葡萄酒贸易。像别针这种小东西货值不高,加上高昂的运费,卖到外地根本不可行,只能是本地消化。那个时候英国一个城市也就几千人的规模,首都伦敦人数多点也不到五万。
也就是说,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连接性太弱,经济形态是各地分散的内循环。
经济内循环的主要特点是本地供给本地消费,由于市场规模极为有限,很容易就触及天花板,因此供给端必须有意识地“去产能”,防止出现同行之间的过度竞争。因为一旦陷入过度竞争,就会导致大家都没饭吃,最终导致激烈的社会动荡。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有这个精力,不如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努力提升工艺水平,比如在别针上雕个花什么的,好卖出更高的价钱。
行会制度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建立起来的。
行会相当于中世纪的工会,本意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保护懒汉,抑制创新的生产力桎梏。
但是从社会全局来看,在一个有限内循环为主的社会中,抑制生产力比发展生产力要强,前者还能保证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大家都有事做,有饭吃,后者就会导致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然后崩溃洗牌。
亚当斯密的别针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英国赢得了一系列海上霸权的争夺战,成为海上霸主,主宰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海上贸易秩序,打开了经济外循环的通道,极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天花板。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英国持续不断地修建内陆道路和运河等基础设施,也极大提升了国内经济要素流动的效率,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对于英国的生产者来说,面前出现了比本地市场大得多的国内市场,以及比国内市场更大得多的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生产力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而且也不会立即造成本地生产者之间的高强度竞争。于是,在利润的刺激下,大家玩命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分工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时代的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本质上都是应对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才会应运而生。
需求和供给会形成一种均衡状态,单方面提升供给是无效的,反而会加速经济系统的崩溃。要想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要前提都是基础设施带来的更加高效率的连接,没有连接效率的提升,无论是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英国崛起成为大英帝国,本质上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修建,建立了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双循环。国内循环实现了国内资源例如煤、铁、劳动力的有效组合,创造出发达的生产力,国外循环则极大提升了市场的天花板,推动生产力的高速扩张。
由于英国国内资源和市场容量有限,而英国海军对于海外贸易秩序的控制又十分强力,接下来的演化方向则是:国内循环很快达到了天花板,因此技术和资本大量向国外转移,形成了十九世纪的全球化,英国只要借助贸易和金融霸权就可以轻松躺赢。
04
美国崛起背后的新基建与双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国家通过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实现崛起,这就是美国。
美国独立的时间是1783年,几乎与英国工业革命同步,但是美国崛起则是在建国七十年之后,也就是美国内战之后。
编辑搜图
美国内战,其实可以看做经济内循环和经济外循环两种模式的斗争。
美国北方致力于建立内循环,以国内自产对的棉花为原料,自建棉纺织供应链,将产品在国内销售。由于美国的技术落后,国产货远远比不上欧洲货,假冒伪劣横行,因此更需要国内消费市场的哺育。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产业链很短,而且生产的物资主要供出口,换取更加高档的欧洲货以及奢侈品,因此是外循环。
北方的经济内循环为什么能建立起来?原因还是基础设施的修建。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后,严防其他国家能够效仿自己建立起经济内循环。各国如果无法建立内循环,就只能选择融入英帝国的经济大循环,经济主导权也就交到了英国人手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因为这种学说最有利于英帝国的利益。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大卫·李嘉图
英国在1842年通过《谷物法》,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虽然这会损害英国国内地主的利益,但是如果英国大量采购国外的谷物,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那些农产品输出国建立起依赖英国的外向型经济,就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也就无法发展自身的工业体系,建立自身的经济内循环。
美国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在独立之前,英国严防死守,防止北美发展任何超过手工业水平的工业。美国独立之后,整个经济体系仍然和殖民时代区别不大,严重依赖与英国的贸易,主动权完全操控于英国人之手。
美国建国前七十年做的最重要几件事,一是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区连接起来,二是铁路,虽然是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铁路,但是英国国内太小,没有太多用武之地,而美国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简直就是铁路的沃土,北方的工业家们尤其喜欢铁路,因为可以将原料和市场高效连接起来,内战之前北方的铁路里程数是南方的数倍。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伊利运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890年的美国铁路
由于具有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再加上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奠定的吸引欧洲资本和发展制造业的基本国策,美国成为全球最适合工业化发展的沃土,美国本土的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北方地区初步形成了内循环。
内战之后,内外双循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循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推动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外循环。电报、电话、发电传输设施的相继发明和普及,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基建”,进一步推动美国内循环的发展。经济外循环则让美国从外部获得更多利益,反哺经济内循环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大循环,美国通过内外双循环驱动,成为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才济济、军事强盛的世界霸主。
工业时代虽然极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上限,但是这一上限并不是消失了,仍然存在在那里,当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矛盾仍然会卷土重来。
经济发展模式撞墙之时,供给效率的提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表现就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美国国内痛苦不堪,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民粹主义抬头,甚至纳粹势力当时在美国也有不小的影响。如果不是欧洲率先爆发大战,迅速缓解了美国的矛盾,说不定美国那时候也会法西斯化。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导致的,不是在这里爆发,就会在那里引爆。
o5
美国人的额外选择
但是美国人比其他人要多一条选择。
大家看世界地图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会跟我一样产生疑惑:世界上主要的人口、资源明明分布在旧大陆(欧亚大陆),为什么会在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大陆(美洲),产生世界的经济和权力中心?这个世界到底发了什么神经,非要绕这么大一个弯,让海外的一个岛屿(相对于欧亚大陆而言),成为财富的枢纽?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根源还在于“连通性”上。
美国的前身是英国的殖民地,历史可以追溯到1607年詹姆斯敦的开辟。早期的英国北美殖民地没有黄金,疾病流行,死亡率高达90%。英国人为什么成群结队,不畏艰难困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跑到千里之外的美洲拓荒?
原因是英国的长期内斗和战乱。
社会稳定、政治统一,是比实体基础设施更加重要的“基础设施”。
像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分裂成三百多个诸侯国,彼此还打来打去,连通性成为空谈。在北美殖民地早期,英国虽然不像神罗分裂得那么夸张,但是国内打得也是一塌糊涂,以英国的岛国地缘,国内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去大西洋对面发展,说不定还是一条出路。
北美殖民地前一百年的历史遵循这样的逻辑:殖民地的繁荣与英国的稳定成反比,英国越乱,英国国内的人才和资本就越会逃离,去新大陆上寻找机会。
后来的逻辑则是美国的繁荣与欧洲的稳定成反比,欧洲越乱,欧洲的人才和资本越会逃向北美。这一发展逻辑到了两次世界大战达到高潮,欧洲打成一锅粥的时候,整个欧洲的顶尖人才和资本纷纷涌向美国。美国坐拥巨大红利,轻松成为世界霸主。
美国崛起虽然建立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内外双循环之上,但是美国的本质毕竟是旧大陆财富的海外避险地,美国的繁荣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稳定成反比。如果整个旧大陆基础设施落后,政治分裂,甚至发生各种冲突,那么远离旧大陆且相对稳定的美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美国越来越熟悉并沉迷于这套游戏规则,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美国开始放弃带有巨大副作用的国内经济循环,专注于如何通过让世界变得不稳定从而让自己获益上,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
由于这一额外选择,美国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日益变为全世界利益的对立面。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举措,在科索沃、伊拉克、叙利亚、乌克兰、朝鲜半岛、中国南海,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不是这帮人发什么神经,而是他们的基本利益格局决定了他们必然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毛泽东早在几十年前,早已看穿了这一逻辑。现在到了他的预言应验的时代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最后对本文内容做个总结。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连接”,连接创造了经济要素高效流动的可能,从而创造了供给的同时也创造了需求。
连接的实现依赖于“基础设施”。英美崛起的历史,首先都是基建推动的。如果没有基建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会被封死在有限的内循环中,生产力提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当基建水平提升之后,发展过程则是依赖经济内外双循环的相互驱动。外循环打开了经济发展的上限,推动内循环的加速形成;内循环促进技术进步,经济繁荣,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外循环;经济外循环则从外部获得更多利益,反哺经济内循环的进一步发展。
既然英美的崛起,都是依赖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外双循环的推动,接下来会有两个关键问题:
1、中国通过模仿英美的老路,是否能够实现对其超越?
中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似乎也达到了类似1929年前的临界点,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内部竞争加剧,而且中国似乎也不存在美国的额外选择,是否会走到危险的悬崖边?
2、英美最后都走向衰落,中国是否也会重复这样的历史悲剧?
经济发展似乎是个“有限的游戏",工业化提升了天花板,但是不代表天花板不存在。英美先后撞上天花板,导致内循环逐步解体,专注于依赖外循环,最终却导致自身整体衰落。中国目前的状况,似乎内循环和外循环都撞上了天花板?这场游戏还能不能愉快地玩下去?
若要解答上述问题,那么首先要搞清楚如下两个问题:
1、所谓“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它相对于“老基建”具有哪些根本性差异?它是否能够克服经济发展的天花板?
2、中国历史上的基建和双循环,和欧美的模式有什么异同?
到底是什么保证了中国与罗马成为同时代的世界性帝国,中国虽然分分合合,依然继续存在了两千年,而且这场无限的游戏似乎还要继续玩下去?而罗马一旦分裂就永远消失,成为一场有限的游戏?
(未完待续)
往期推荐
天安门上,与李讷、林豆豆合影那位前辈
独立日有感:如何避免“高开低走”?
十年磨一剑,花落雄安城
已经证实:冠状病毒这样来的!
美敌污蔑打压,是中国进步最大动力
今天还有人敢指责,厉害了我的国吗?
用切香肠战术推进祖国的统一
导师的逆袭3.5:毛周一体的事实
前浪与后浪与跳楼
总理为何婉辞第一门豪亲?最终选择邓大姐
醒来
新冠2020,中美国运分水岭
病毒来自哪?做空谁暴利?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消失的蒋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