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一些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

羊城晚报6月30日发个凉茶里查出对乙酰氨基酚的新闻一下火了。

500

其实这不算新闻,在此之前省港地方已经有过多次凉茶(此处要强调是少数不法分子所经营的散装凉茶店)抽检不合格的新闻,我印象中的最高纪录是香港的一个不法店铺抽查出对乙酰氨基酚超过人允许摄入量的千倍。不过没有听说这家店的食客有肝肾衰竭的报告,可能与香港人身体格外茁壮有关吧。(此处我回去翻找新闻纪录,但已经找不到原帖了。我之所以记住了这个新闻是因为这个“千倍”非常耸人听闻。@酉分酉太
指出“对乙酰氨基酚的日极限量是2g(《中国药监局关于修订对乙酰氨基酚常释及缓释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20.2.20)一般复方感冒药,复方解热镇痛药单片中含325mg左右)。”按照这种算法,查出的药物总量应该是数千克。人不可能这样吃,所以我怀疑是不是这样的情况:老板熬了几大锅的茶,算下来总加药量达到数千克。单个客人的摄入量仍然很高但不会达到千倍这个值。但是没有新闻原帖了,只能存疑)。

老火凉茶最热衷添加的往往是解热抗炎镇痛药以及抗H1抗过敏药物,吃了以后不发烧了,不过敏了,头也不疼了,自然清热去火的功效杠杠的。

非法添加到底有多么严重呢?随手百度了一下,发现了一些哭笑不得的新闻。仅看标题:

广东质检院攻破技术难题 开创凉茶非法添加物检测新方法_央广网

散装广东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快速检测-【维普官方网站..._维普网

目的:以薄层层析法快速检测市售散装广东凉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方法:以三氯甲烷-甲醇-丙酮-氨水(9:2:1:0.05)为展开剂,GF254硅胶板进行薄层层析。结果:在...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

500

市面上的非法添加情况是有多么严重,搞得质检部门竟然为此而科研创新,发展出大量新的快速检测方法来应对应接不暇的检测…………

但这还算不上最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些药物从何而来?

这些老板会如此良心,专门去药店购买药物,然后费心磨粉加到凉茶里去吗?仔细推敲以后会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为谨慎起见我只能称为推测。

有三个疑点:

1、有可能通过合法途径大量购买上述药物吗?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的确是非处方药,但也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购到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人用药品的销售有严格监管措施,在医院按“符合治疗需要”“急三慢七”的原则,一般只能拿到最小规格的剂量。而在药房里虽然可以略为宽松地购买,但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在获得药物的途径上就存在很大的难度。

2、大量购买人用药物,在价格上经济吗?操作上会否繁琐?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真正实现了通过合法途径购买药品然后转手加工出售给下游顾客的,好像只有一种非法行为,例如不法分子曾经大量购买含有麻黄素或伪麻黄碱的感冒药用以制造非法药品,或者大量购买含可待因的止咳水出售给瘾君子。这种不法行为获利巨大。但是凉茶有没有这样的效益很难说。其次,每天上千克的药物要进行处理,似乎是有些麻烦的。

3、有可能不法分子确实很负责任地(?)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到了符合国药准字标准的人用药品并添加到凉茶中。但是,还有一些其他不法途径可能被这些不法分子利用。例如管制不那么严厉的兽药或者原料药。我国在这些产品的控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地方应该解释一下,兽药或者原料药和人用药品的区别,实际上作为化学药品,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药物的纯度、杂质的量和种类、添加的辅料等等,兽药、原料药用在人的身上一样能发生基本相同药理作用,只是有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会多一些。

我国是一个药品生产大国,同时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料药物的制造基地。做简单的数学题就知道,我们打针用的药都是以克甚至毫克来计算,但是生产药物却是用百吨、万吨计算的。中国人再多,也不可能把这天量的药全打在自己身上。(所以疫情期间美国的特书记挥舞关税大棒,美国国内就出现了呼声,担忧因为中国的原料药物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治疗不能继续。)

实际上,中国生产的药物总量只有一小部分用在了人的身上,多出的药物一部分是动物用药,一部分是原料药物(包括出口)。我随手在某宝上搜索了一下,搜出一大堆兽用药粉,注意,这些计量单位都是公斤。如果是购买原料药物,则计量单位是以吨来计算的。

500

这些药物最常见的包括抗过敏药、抗生素。在动物用药这一块,监管存在一些漏洞。(这里要强调,越大的场所管理相对越正规,反而较小的和个人的动物风险更高)。多年前(现在我不知道了)我去过畜牧站和农业服务站,动物用药品和饲料、农械堆在一起,想买什么药拿瓢在袋子里舀。我见过的有土霉素和氯霉素,因为农村养鸡的很多,这种药卖的最多。

500

我随便搜索了一下中国人常吃的两类动物鱼和鸡所用的抗生素,常见药物有:土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硝基呋喃环丙沙星孔雀石绿庆大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链霉素等等,也包括部分人类不常用的头孢菌素品种和某些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有的已经禁止在人体使用,有的基本上限外用(如氯霉素口服或注射容易肝衰竭),但是在动物饲养中都是抛洒或拌入饲料添加的,用量难以控制。但是不用是不现实的。例如奶牛容易发生乳腺炎,不使用抗生素治疗,奶牛只能退奶,一年就浪费了。鱼塘不用抗生素和抗霉菌药物,鱼容易翻塘。养鸡场封闭狭仄,真菌细菌感染必须靠药物压制。这种局面下,人摄入的抗生素很容易超标,微生物耐药的问题非常严峻。(此处需要补充的是,目前国家加强了对肉蛋奶的药物检测,一般越大的商业机构购买的可靠性会越高一些)

500

回到凉茶上来,老板们买的可能是药粉,下药凭经验和感觉。所谓经验,就是食客们用后的反馈。从短期效应来说,当然是用量越大,效果越显著,所以检出的药品含量很高是很常见的事。至于远期会不会肝肾衰竭,你也找不到证据告他们啊。广东省是我国第二大的透析大省,仅次于台湾省,有人研究认为可能与传统药物使用有关。当然现在看,也不能排除是传统汤里加多的化学药物的作用。我个人是不喝来历不明的东西的,如果有人坚信凉茶有很好的效果,我建议你最好自己买食材在家里煮,可能毒性没有那么大。

话说回来,大家普遍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希望保护自己的健康,所以这样的新闻才会火爆。食品药品安全是很重要的一块,这一块我国的监管进步其实是非常大的。举一个例子,奶粉自从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家对奶粉的质量监督非常严格,市面上的合法奶粉都是比较安全的。出事的往往不是奶粉本身,而是很多恶意打擦边球的产品。

例如前一段时间湖南某地发生的“假奶粉”案,其实那个产品根本不是奶粉,而是“固体饮料”,作为一般食品是没问题的,但有人内外勾结,欺骗不懂的家长,家长将这种完全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拿去给孩子长期喝,肯定会出事。

500

问题有两大块,一块是企业有意无意地诱导暗示自己是奶粉,另一块则更危险,是在医院的医生向家长推荐这样的产品。我认为后者是不可饶恕的。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可能认识不到产品的特征,而明知后果却还这么做,完全违背了医学誓言和良知。作为业者,我认为向从业对象普及知识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掺杂利益属性。当然,在目前的国情下,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最起码的底线至少应当保留,那就是你推荐的东西不应该对别人产生危害。

中国的行业规则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是优秀的人很难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相应的收入。比如说陶勇教授,如此优秀的教授竟然在北京租房生活,真是不敢想象。但另一方面,行业内的极少数害群之马往往很难清除,甚至可以依靠潜规则获得很大好处。在这方面,行业协会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如果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去除掉危害行业发展的害群之马,我相信这个行业的风气会更加清明,社会影响和评价也会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多头管理的漏洞。像人用药物的管理目前SFDA其实是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中药和中成药另外讨论)。据我所知有些地方公立医院使用抗生素非常严格,动辄医务科长签字。但是对小诊所等机构的管理也需要继续提高。另外一方面,人用药物和动物用药其实在原料生产上面存在共通环节,只管人的药是不行的。例如兽用药物就会通过食物环节回到人的身上。这一块可能以后会继续加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