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断红尘佛殿栖:闯王李自成下落的另一种解读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
4407
字 | 阅读需
9
分钟
“无如戎马之乖,莫展风云之路,是以逐鹿不成,竟甘泉石之栖”。
——野拂墓碑文
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李自成并没有死于九宫山,而是兵败后逃脱,禅隐于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并在此地落发为僧,法号为奉天玉,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圆寂于该寺。
米脂横空出世,倚天长剑亘长虹。
千怪百魅惊破胆,一身甲胄,横扫天下。
鏖战争雄,一朝金銮龙椅坐。
惜功败垂成势,仓皇北顾。
大地苍茫,九宫山峦险峻,龙困浅滩心茫然,梅花二度见佛阁,一瓶一钵非有意,尘缘未了功业心。
顺治二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率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二十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乡民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
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愤交集,李过率大顺军为李自成报仇,屠杀姜家坂全村一千余人。
此说曾见于县志或者清军文献,其真实性受到质疑。
内阁学士张玉在编写《剿闯献二贼纪事》一书中写到: “自成之死,终未有实据也。”
传说闯王归隐之处——夹山寺
图源:搜狐网
一
对于李自成禅隐之说,最早见于何璘《书<李自成传>后》的记载。
“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奔澧(今湖南省澧县),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县境),随十余骑走牯牛坝(今临澧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
《湖南通志》载,何璘在乾隆十一年调任澧州知州,因修撰澧州的地方志,九溪卫教授孙某告其石门夹山寺大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考证,撰写《书<李自成传>后》一篇,以纠正《明史》关于李自成的记载。
何璘在书中介绍,有一个姓孙的先生对他说,李自成跑到了湖南的石门寺落发出家了,于是何璘就向本地的老人询问,听他们说李自成就是从湖北来的,现在他的坟还在那里。
充满好奇心的何璘专门来到夹山寺,寺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还记得夹山寺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入寺的,当时没有说自己从哪里来,但他讲的像是西北口音。此后,一个自号叫野拂和尚的僧人来到这里,自称是奉天玉的大徒弟。其对待奉天玉和尚,忠谨恭敬。
当何璘看到寺里珍藏的奉天玉遗像时,深深地感到奉天玉和尚的画像,与明史中记载的李自成何其相似。
二
1981年元月,在石门夹山寺偶然发现了一座百年古墓,据考证,这是一座一墓三穴的墓葬,这种少见的墓葬形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出土的碑刻是一块名为“中兴夹山祖庭弘律奉天玉大和尚塔铭”的石碑,通过碑文,第一次获知墓主人的身份,这个和尚是顺治九年(1652年)来到夹山寺的,弟子门徒足有数千之众。此碑原立塔前,现已成为残碑,碑文漫漶,最后是“补之为铭”,以及野拂和尚篆刻图章。
此后,在继续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穴中发掘出了一个白底青花瓷坛,做工精细。釉面绘有麒麟和凤凰图案。青花瓷坛里装有骨骸。塔铭记载,有舍利子数百枚,但真正的舍利子还没有发现。青花瓷坛并非一般和尚使用,普通和尚荼毗多用瓦罐和神龛。如果奉天玉真是李自成,那么青花瓷坛就是李自成坐化之罐。
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迥然不同。
奉天玉和尚之墓
图源:中原大话历史
陕西总督汪乔年派陕西米脂县的边大绶去刨李自成祖父之墓,当时有一个塘报李成,是一个参与过埋葬李自成父亲的人。他说李自成祖父的墓,父亲的墓,当时是三个穴,所以考古专家后来认定这个一墓三穴是一个人,也是陕西米脂的风俗,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西米脂县,表明奉天玉来自陕北,而来自陕北称帝的唯李闯一人而已。
清顺治四年(丁亥岁),清兵探知夹山寺藏匿有抗清义士,遂兵焚其寺,使三朝御修的江南名刹(除部分偏殿外),皆毁于战火。
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青花瓷坛上有铭文砖一块,上面刻有关于奉天玉和尚的铭文: 师于大清壬辰年六月(清顺治九年)率徒开山,领弟子数千众,殁于甲寅年(康熙十三年)三月。
从铭文中我们得知奉天玉大和尚有“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之功。他向时任石门知县的魏绍芳“请书”开山,拿出私蓄,领弟子数千,不数年“丛林大举”,不仅“尽复旧观,还增修了九殿一宫和许多设施,建筑气势恢宏,规模宏大。需骑马关山门”(暗合“门”“马”即为闯字),成为楚南名刹。
1992年9月,在重修夹山寺大悲殿的时候,在殿中部的地基中出土了一只刻着“敕印金字的石龟”。在封建社会,只有帝王用“敕”字,佛教没有制造或者使用过“敕印”的先例,那到底是谁的印?当时唯有奉天玉大和尚德高望重,最有资格领受。代表皇权的敕印埋在大雄宝殿的中央,这个和尚的身份确实不容小觑。
三
1994年2月,石门附近当地农民在挖菜窖时突然挖到一块铜牌,上书“奉天玉诏”四个字。“诏”后来是皇帝专用词。以此或许可以推测出奉天玉做过皇帝或当时以帝王身份诏令部属,奉天玉和尚使用过该物品,如此浓重的皇权色彩,竟然集中在奉天玉和尚的身上,所以说奉天玉绝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和尚。
在奉天玉骨灰坛上的方砖也找到了相应的解释,它就是圹符碑。圹符碑有一副对联 “身披北斗,头戴三台;寿山水远,石朽人来”
。陕西米脂县提供了另外资料:陕北的人死了以后,男砖女瓦,男的用砖,女的用瓦,墓中的福禄砖也是陕北的习俗。
奉天玉诏铜牌
图源:稗史候说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大体可以作出一个判断,奉天玉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起义过程中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与奉天法号相合。此外,敕印、奉天玉诏铜牌均属皇帝专用,暗合李自成大顺皇帝的身份,另外奉天玉墓葬违背僧规,却以陕北民俗埋葬,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北米脂县,也许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而是出家为僧了。
四
清澧州知州何璘说: “自成之构乱也,初僭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复僭号新顺王,其曰‘奉天玉和尚’,盖以奉天王自寓,加点以讳之,而玉又玺质,为天子之所宝,殆讫死不去僭号”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印章被称为玉玺,玉石是制造皇帝印章最好的材料,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雕刻为印章,正面刻有李斯所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历代皇帝以争得玉玺为祥瑞。“奉天玉”乃为隐讳也,玉去点即为“王”,奉天玉暗含奉天王,不言而喻也。
考古工作者在大殿西墙的一个洞里发现了有字的木刻板,但是因为大殿维修工人没有注意到这些木板的考古价值,大部分拿到食堂当作劈柴烧掉了,最后抢救下来的仅剩几块不算完整的木刻板,经过专家研究,后来被证实为奉天玉和尚《梅花百韵诗》残版(奉天玉作,刻板残片出土于夹山寺墙洞)和野拂和尚《支那撰述》残版(出土于墙洞)。
《梅花百韵诗》中有一首马上梅诗: “金鞍玉镫马如龙,来去风花雪月中。满堂春色暖融融。”
这些诗句倒没有“金戈铁马”之杀气,也没有横戈马上行之“英气”。
还有一首《东阁梅》: 东阁阁东头,徐听三公话政猷,煮茶当酒唤同流。
这确有帝王之气。三公者,即为太师、太傅、太保也,乃为皇帝股肱之臣。在这个地方立三公,畅谈治国大计,纵论帝王谋略,更加透露了李自成禅隐夹山的信息。
野拂和尚《支那撰述》中也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支那撰述》残版总共残存百余字。版上刻有: “辛末夏月师诞期,能名祖不能讳,善知识眼如电光,炉中供养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尧帝之仁中宫皇,再愿朝文武功勋”
等字样,这些话与学佛参禅是不相干的,俨然把夹山作为一个登基的殿堂,好似在举行即位大典。
今尚存有的《野拂碑》,此碑出土于湘西慈利县茅庵村,碑上有 “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
,由此可知野拂即夹山寺野拂。《奉天玉和尚残碑》即野拂撰写(也有研究者谓其佛门弟子所撰),原立塔前,现存有小半截。断碑落款处(“补之为铭”),镌有“野拂”篆文图章。“补之”为李过字号,所以“野拂”应为李自成的部将。
传说李自成的部将李过,兵败南下湘西,出家剃渡后法号为野拂和尚,在慈利高峰康家坪村的茅庵去世,葬于茅庵后山中,后其墓被盗挖。
李过野拂碑
图源:新浪博客 作者:ycxq
在随后的几年中,在夹山附近的石门县、临澧县、澧县等地相继发现了永昌通宝,铜币和铸有西安王字样的铜质马铃,以及刻有永昌字样的折扇扇骨。
这些文物的面世,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李自成的禅隐,这些文物对佐证奉天玉和尚是否为李自成,提供了一些实物的证据。说明大顺军准备以夹山寺为中心以图东山再起,再创帝业。
李自成曾经逞雄天下,现在无力抗衡满清八旗,武昌之战一败涂地,精锐丧失殆尽。
李自成起义图
图源:文化库
天数茫茫,前途渺渺,闯王联明抗清的念想,只是一厢情愿,自己是南明王朝的死敌,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甚至南明有的将领还打着“替君父报仇,联清讨贼”的大旗。生死存亡只在一念间,也许选择退隐是一个最为稳妥的退身之策。困厄使他选择了出家,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避祸全身之术。
李自成与佛有缘,他小的时候(6—10岁)就曾当过和尚,命名为黄来僧。由佛还俗,再由俗入佛,这也许还原他本来的定数。出家地点选择了石门县澧水南岸的夹山,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
“猿抱子归青障岭,鸟闲花落碧岩泉”。
这是五代时后唐诗人周朴为夹山寺题的诗文。
幽冥空灵的胜地,结庐清修之所在。
剪落凡尘的李自成,也许此刻又回想起当年只剩十八骑突出重围到商洛山中隐匿的情景:期间昼则狩猎,夜则读书。
“收拾残破费经营,暂住商洛苦练兵,日夜贪看击剑晚,星辰风送马蹄轻”。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这首诗是对李自成艰苦军旅生活的生动写照。
他没有因惨败而灰心丧气,反而意志更加坚强,决心与明王朝血战到底,最后终于打出商洛,连战连捷,军威大振。
现在退隐夹山寺,雄心犹在,还想着收拾残部,蓄势待发。
夹山占据地理优势,战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兵家战略要地。隐遁出家,并非出自本意。
表面上,李自成看破红尘,其实心中也许正是翻江倒海。他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与大顺军余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幕后指挥着他的余部继续联明抗清。奉天玉诏铜牌则是最直接的证据。
奉天玉和尚到底是不是李自成,所有的研究终归是一种推理,但不管真相如何,李自成——一个贫苦农民,率领大顺起义军推倒了大明,最终登了皇帝的宝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