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蛇之夏】Abydos:考古文字确证尧舜禹的都城
一、尧、舜、禹都城文献记载
中国典籍文献关于尧舜禹的都城有许多记载,但是本土考古始终未有发现。有的人急功近利,在未有确凿证据情况下,把山西陶寺认定为尧都。在查找古文献记载的时候,笔者发现:有许多典籍记载尧舜禹都城确是为同一个。但文献一会说尧舜禹都城在冀,一会又说在阳城。如果山西陶寺被认为是尧都阳城,但冀又怎么会是河北的简称啊?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阳”和“冀”到底是什么关系?
专家们请别装瞎。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相对时间最早和最可靠的史料之一,请看记载:
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帝禹夏后氏: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帝启: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可见尧舜禹都“居冀”,同时又明确说禹“都于阳城”。按照经典说法,尧舜禹是禅让,而禹本来要禅让于伯益。但在禹死于东巡途中之后,诸侯却奉禹的儿子启为帝。按《竹书纪年》记载,启是在“夏邑”即位的,然后率领诸侯“归于冀都”。可见“冀”一定是尧舜禹启等夏朝初期的一个稳定都城的所在地,而“阳城”可能是位于“冀”之境内。类似的相关记载还有:
《孟子·万章上》:“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践天子位,居尧之宫。”
传“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西晋时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於是为唐国。”
《晋书·地理志》说:“冀州于古,尧之都也。” [6]
唐朝刘知己《史通·疑古篇》引《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
《宋书·地理志》说:“冀州尧都。”[6]
可见“阳城”又被称为平阳。但平阳在何地,又有几种说法,一说在山西临汾市,春秋晋羊舌氏邑;二说是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三说位于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三个平阳都不在河北境内,“阳”和“冀”又如何能圆其说呢?笔者在《发现夏朝》书中已经给出了大禹都城就在上埃及阿拜多斯(Abydos)的结论,阿拜多斯象形名字就是“阳”[4]。阿拜多斯是上埃及的第8个诺姆(Nome,州)的都城所在地,所以很自然要猜测上埃及第八州是不是就是冀呢?如果上埃及第八州象形名字确实是“冀”,那么就可以完美诠释尧舜禹“居冀”、“都于阳城”的中国文献记载。
二、冀州考证
上埃及第八州的象形名字如下:
(上埃及第八州的名字)
其上面部分由竖立的杆、高帽样物体、系在帽子上的带子和插在帽子上方两根羽毛等象形符号组成,这被考古学家人认为是提尼斯(Thinis)的标记符号,其意思为“伟大的土地”。
(阿拜多斯塞提一世神庙浮雕,塞提一世在含有提尼斯标记符号的神龛前焚香,维基图)
(庙宇建筑门口浮雕,维基图,未注明地点)
在国学大师上查找到的“冀”字的传抄古文字,发现确实与上埃及第八州符号相近。
从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下埃及就被分成20个诺姆(Nome),上埃及分成22个诺姆。诺姆是用有灌溉渠的一段土地象形符号表示的,这个象形符号就是汉字“州”之原型:
(州字原型)
(上埃及的几个州名浮雕,
List of Sesostris I,维基图)
古埃及在表示每个诺姆(州)名字时候,是把每个州标记符号放在一个旗杆符号上面,旗杆再插在州符号
上方。再把上埃及第八州的名字与金文“冀”字(遗憾未找到甲骨文)对比,发现相似度极高。这个金文“冀”字见于“冀乍父癸簋”。果 然上埃及第八州就是“冀州”!
(冀乍父癸寶彝)
(冀字原型)
三 阳城考证
阿拜多斯(Abydos)是古埃及的一座圣城,该遗址因奥西里斯崇拜而闻名。今天,它是埃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各个时代的墓地、寺庙和城镇形成了一本关于古代葬礼习俗和古埃及信仰崇拜的非凡之“书”。笔者在《发现夏朝》虽然给出了阿拜多斯象形名字就是“阳”,但未作详细论证说明,很多读者反映看不太明白。《发现夏朝》给出了汉字起源、夏朝历史和地理的骨架全貌,因为书页限制,所以无法详细解释每一个字。在这个专题论文里,咱们来分析一下阿拜多斯的古埃及象形名字。
(阿拜多斯印象,1867年绘画,
EdwardLear,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阿拜多斯英语名字Abydos来自于古希腊语,起源于古埃及的地名Abdju。1857年法国考古学者马里埃特在此发现古埃及神庙遗址,并展开全面性挖掘,之后,陆续有西方考古团体在此大规模发掘。此遗址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最早属于新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阿姆拉特古文化。阿拜多斯长期是上埃及第八州(冀州)的首府,也是第0王朝和第一王朝时期的都城,第二王朝时期后两位国王的墓也建在阿拜多斯乌姆·卡伯墓地,推测他们也在此进行统治。从第三王朝古王国开始,都城迁徙到下埃及的孟菲斯。阿拜多斯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作为圣地,此遗址存在时间甚至持续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被崇拜超过3000年时间。埃及神话中,此城亦是欧西里斯皇肉体的埋葬处。圣城阿拜多斯包括很多古代神庙的遗迹和古埃及早期法老的皇家墓地。这些地方被看做是极其重要的墓地,人们都想死后埋葬在这个地方,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都在此修建有墓区,最后使这个小城成为朝拜中心[1]。
(不太精确的手绘阿拜多斯地图,1914年出版《埃及和苏丹,旅游者手册》书中插图,维基)
(桥山和黄帝墓位置)
(前面塞提一世庙,后面是桥山,维基图)
笔者已在《发现夏朝》书和相关论文中考证,乌姆·卡伯墓地的蝎子王墓就是黄帝墓,这个地方古埃及名字就是“桥”,其南方高地非常象一座桥,就是典籍记载的“桥山”。而第0王朝时期和第一王朝时期众多国王墓都在黄帝墓附近。[4] [5] [7][8] [9]
(阿拜多斯桥山墓地局部)
而第0王朝最后连续三位国王的名字分别就是尧(Ro)、舜( Sekhen)、禹(Narmer)。
(最古老的“尧、舜、禹”名字符号)
维基上给出的Abydos几种古埃及象形文字名如图:
它的组成符号有山和凿子,或再加一个脚,或再加“州”符号。
:凿子
:脚
或
:山峰
:城镇,居住区
:有灌溉渠的土地
表示城镇的斜十字符号一般不会出现在后来形成的汉字中。但从阿拜多斯所形成的“阳”字除外,对于“阳”的甲骨文字形,发现就是山峰、凿子和城镇三个符号的组合。对比“阳字”的金文字形,发现就是山峰、凿子、脚和城镇四个符号的组合。在有的篆文“阳”字中,可以发现类似“州”偏旁的字(篆文阳)。
(阳字原型)
维基上没有给出阿拜多斯古埃及名字的考古文物图像,其给出的阿拜多斯象形文字名是考古学家们给出的标准象形符号。一般来说,考古学家给出的标准符号名字是按照西方拼音习惯给出的,从而掩没了原有文物上符号的象形结构。Abydos虽然是从古希腊文而来,但也是参照了原有符号的可能发音。在埃及考古学家们拼读发音时,不知埃及考古学家们按照什么标准来选择符号拼读顺序的,因为不同顺序拼读出来的发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Abydos或许应该拼读成ya…,就类似“阳”字发言。又比如古埃及的天空之神努特(Nut)就对应中国记载的“天女”,她的名字就是汉字“天”,其拼读顺序就被埃及学家们弄颠倒了,正确拼读应该倒过来为Tun,这就类似于汉字天(Tian)字发音。总之,考古出土象形文字图像是最可靠的,50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和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就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见。象语音这类东西,除非几千年前就有录音机把当时音留下来,否则只要经过后人分析考证的,就可能会发生错误。所以语音考证错误概率要比图像文字高得多。这也暗示,以后可以从普通话、粤语和古汉语的发音,来反正和验证古埃及符号和文字的发音。类似的,古埃及的文字图像,经过考古学家们二手给出,就会跟原有图像有差距。所以,对埃及学家们给出的分析不能盲目完全采信。
通过文字对比,可以证明阿拜多斯就是阳城,而阿拜多斯就位于上埃及第八州,也就是“冀”州境内,因此形成两个字的相互验证,再加上尧舜禹名字、都城、墓地、桥山、年代等,又形成了与中国典籍记载相互验证的完美契合,从而形成科学证据链条,证明阿拜多斯就是尧舜禹的都城“阳城”,此即禹“居冀,都于阳城”的彻底证明。再对比看看那个“尧舜之都”纪录片,那叫什么证据呢?什么证明呢?做学问要严谨科学,否则与“民科”何异?专家们经常瞧不起“民科”,却又经常说很多“民科”性质的话,甚至还有抄袭民科脑洞发论文现象,比如某大洪水团队抄袭民科发表在报纸上脑洞文章。中国当代专家们甚至把黄帝和尧舜禹5000年文明给砍掉1000年,然后硬去对应陶寺,这也算是黑色幽默了。
四 阳翟考证
对尧舜禹都城的验证还未结束。如:
西晋时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
那么“阳翟”又是什么回事呢?
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祭司曼涅托在其《埃及史》著作中,把上埃及提尼斯城(Thinis)与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联系了起来,认为该城是提尼斯联邦(ThiniteConfederacy)或第0王朝的中心,尤其认为美尼斯是来自提尼斯本地人。这个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第三王朝起,埃及都城迁移到孟菲斯,提尼斯衰落。罗马统治时期,提尼斯又失去区域管理中心地位。提尼斯这个名字是源自曼涅托用来描述传说国王美尼斯的,其确切位置还没有考古确定,主流埃及学家们的共识认为提尼斯就在阿拜多斯附近。今天埃及学家经常把阿拜多斯-提尼斯(Abydos-Thinis)连在一起使用。[2]
(维基百科给出阿拜多斯-提尼斯的象形符号文字名)
提尼斯的古埃及语被拼读叫Tjenu,维基百科给出的提尼斯的古埃及象形符号组成有:栓牛绳、投掷棍、芦苇叶和水波纹符号。
:栓动物的两端打结的绳子
:投掷棍
或
:芦苇叶
或
:水波纹
:城镇
当把这一组符号与“翟”字的甲骨文和金文进行对比时,发现果然也存在高度相似对应。由此可以明白了,阳翟就是对应阿拜多斯-提尼斯(Abydos-Thinis),这与埃及学家们把这两个地名连起来使用的作法竟然出奇一致。埃及考古学家们认为,在早期,阿拜多斯曾把政治地位让给了提尼斯,尽管阿拜多斯将继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重要性,但如果不参照提尼斯,就不能理解阿拜多斯的历史和功能。这种说法,与“(夏)初在阳城,后居阳翟”说法也出奇地一致。
(翟字原型)
在西周史喜鼎铭文中可以看到金文的“翟”字形。原本“翟”字原型与鸟或羽毛并无关系。从“翟”的甲骨文字形看,投掷棍和棕榈叶符号被描绘成“羽”字形,从甲骨文到金文,由于字形相似,使得翟下半部分流变成了鸟形,以致使“翟”含义也发生了流变,变成了长尾野鸡。翟发音念[dí],当用作姓氏时念[zhái]。拴牛绳符号音标为t,投掷棍符号也包含有t的发音,棕榈叶符号音标为i,这一次,埃及考古学家们拼读似乎未发生错误,Thinis就是翟音。
(史喜鼎:史喜乍朕文考翟祭厥日隹乙)
五 密都考证
在《山海经·中山经·青要山》中记载:“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晋郭璞《山海经青要山条》注:“惟帝之密都,乃天帝曲密之邑。”在许多后人考证中,把密都与黄帝和大禹联系起来。真实的密都又在哪里呢?
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文化又叫涅伽达文化(Naqada Culture)。涅伽达是位于尼罗河大拐弯西岸的前王朝时期的考古遗址,其第三期考古文化是涅伽达文化的最后阶段,距今有5200-5000年。从涅伽达二期开始的国家形成过程,在这一时期变得明显,有名字的国王领导着强大的政体。涅伽达三期又被称为第0王朝或原型王朝时期,以反映有影响力国王的存在。在古埃及国家形成过程中,通过几个世纪的征服,上埃及形成三个大的城市中心,分别是提尼斯、涅伽达和尼肯(Nekhen)。涅伽达三期文化扩展到整个埃及,反映了埃及统一进程,这一时期出现了象形文字,国王用象形符号文字命名。在这一时期,这些国王的名字,包括荷鲁斯形式名字,被刻在各种各样器物表面上,包括陶器和坟墓。蝎子王(黄帝)、鳄鱼(挚)、Iry-Hor/Ro(尧)、Sekhen/ka(舜)、Narmer(禹)等就是这一时期的国王。大多数埃及学家认为Narmer (禹)是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位国王,也是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3]。在《发现夏朝》书中已经给出了结论:阿拜多斯-提尼斯就是阳翟(尧舜禹都城),涅伽达就是密都,而尼肯(希腊语称希拉孔波利斯)就是崇城(鲧所居之城)。[4]
涅伽达是古埃及早期的一个祭祀中心,有大量的墓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前。涅伽达名字来自于古埃及语,含有“黄金”意思,因为此地很接近东部沙漠中的金矿位置。埃及考古学家给出的涅伽达古埃及象形符号名有珠子项链和面包两个符号组成。
:珠子项链
:面包
:城镇
当把涅伽达象形符号名字与“密”字甲骨文和金文对比时,同样存在高度相似性,根据历史地位和象形文字验证,从而可以判断《山海经》记载的密都就是在涅伽达,黄帝和大禹都曾在此居住过。这为解读《山海经》地理又添加了一个地理坐标。
(密字原型)
(春秋高密戈中的“密”字形)
图为冀、翟、阳、密、崇,以及后来的帝都濮(底比斯)的位置。在涅伽达通往红海之间的东部沙漠有一条干涸的古运河道。这样多个地名文字和多位国王名字的相互验证,构成验证五帝时代主要活动区域的科学证据链条。
(五帝时代主要活动区域)
今天,阿拜多斯伟大庙宇和古镇大部分都埋在塞提庙以北现代建筑下面。许多原始建筑结构和其中文物被认为是无法挽回和遗失的,许多可能已经被新的建筑摧毁。古希腊和古中国都记载了提尼斯-翟这个城市,且能相互验证。那么它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寻找到该城考古,相信定能有更多震惊世界的发现。呼吁中国政府和中国学术界早日醒悟过来,和埃及政府建立面向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战略协议,积极参与华夏先民遗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参考资料
1. Abydos, Egypt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ydos,_Egypt
2. Thini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nis
3. Naqada III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qada_III
4. 刘光保,《发现夏朝》,2017年12月,中国发展出版社
5. Liu, Guang Bao,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History of China in Ancient Egypt (July 8, 2016).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851675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851675
6. 《尧舜都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2/17/11003792_510247674.shtml
7. Liu, Guang Bao, 西奈半岛发现的5000年前象形文字见证夏朝建立历史(5,000-Year-Old Hieroglyphs Discovered in SinaiDesert Revealed a Period of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XiaDynasty) (May 8, 201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964700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964700
8. Liu, Guang Bao, 古埃及蝎子王是黄帝的证据与证明 (Evidences to Prove the Ancient EgyptianScorpion King Was the Chinese Recorded Yellow Emperor) (September 3, 2018).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243284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3243284
9. Liu, Guang Bao, 天涯何处是桥山:黄帝陵新考 (Where is the Bridge Hill: New TextualResearch of Yellow Emperor's Mausoleum) (September 5, 2018). Available at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24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