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工厂,街坊,与城市激荡变迁中的温情愿景

500

 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

 

旧建筑的保护利用脱胎于文物保护,经历了从文物建筑,到历史建筑,再到普通的工厂、民居等一般旧建筑的过程。

 

20世纪中后页,经过大规模拆旧建新后,各国开始反思老建筑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千城一面问题。城市文脉的保护得到重视,而在此过程中,环保主义也兴起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建筑“再循环”与“改造性再利用”理念的出现,使得城市更新的方法,开始从新建转为存量改造。

 

2000年代,全国掀起了工厂改造创意园的热潮,而各种老旧街坊改建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开始遍布各地。城市更新的这两大主角,于是因旧建筑、新设计、潮业态的特殊质感,不仅成为了文艺去处,更寄托了城市发展的温情,以及城市建设新阶段的可期愿景。

 

 500

 

工厂改造始于艺术家与工厂的渊源,而作为见证者的老牌园区中,最典范的无疑是北京798。

 

798艺术区所在的这片工厂,是原718联合厂,艺术区因其中最早被艺术家使用的798厂得名。

 

一五期间,包括718及周围的738、774(BOE京东方前身)等厂在内,整个酒仙桥工业区曾是国家电子工业的核心,代号式的厂名暗示着它们战略级军工厂的地位,两弹一星与原子弹等的研制这里曾立下汗马功劳,在峥嵘岁月里,它们曾无比辉煌。

 

1950年代,718联合厂由苏联与东德援建,集东德全国电子工业之力组成的专家团,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工艺与理念,以近乎偏执的严谨设计了工厂,建成工厂的规模、体量、技术举世罕见,抗震、备战等安全级别极为扎实,以至于牢不可破的厂房后来曾一度让拆迁队犯难。为了建设工厂,还特地造了砖厂两座,对出产的每一块砖进行严格的强度检测。

 500

798艺术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八十年代之后,718联合厂逐渐衰落,闲置的厂房被对外出租。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风云际会的激荡年代,同一时期,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筚路蓝缕的草创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流浪艺术家,此时艺术市场尚未形成,当代艺术也还没被社会接纳,他们怀揣理想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北京,追逐最便宜的房租,常年漂泊辗转在北京的边缘,从而聚集形成了大量的画家村。

 

这些艺术家被附近村民称为“画画的”,他们不仅在村子里生活、创作,还自发组织起来在树林里办画展,然而也并没有人买画,末了还烧掉一些作为行为艺术。

 

九十年代末,艺术家们来到798,到2002年,艺术区已初见雏形,彼时的798还处在最初的乌托邦状态,艺术家不多,但彼此熟络,经常一起吃火锅吃烧烤,在工作室的屋顶喝啤酒看星星。然而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因为厂区的安排是拆除建电子城,艺术家们的租约也都只签到2005年。

 

 500

798艺术区

 

为了保住798,艺术家们选择了主动争取,从“再造798”到连续几届大山子艺术节,他们自发筹办各种艺术活动,籍此增进彼此联系,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活动之外更是写书写文章接受采访,积极向社会介绍798,又经各方分别向政府提交保护798的议案,到2006年,798终于正式被认定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自此免于被拆除,并走上了发展高峰期。

 

如今的798是中国艺术产业的超级引擎,更以之为中心,在北京东北角带动形成了包括酒厂、环铁、751、一号地、草场地等一众艺术园区的集群。

 

与毗邻的望京CBD同时崛起的798,见证了世纪之交经济的迅猛腾飞,承载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形成与成熟,然而红火的发展也带来了房租的高企,艺术家开始出走,商业化、旅游化也更趋明显。

 

从工业遗存变成艺术家群落,再变成潮流文化商业区,虽然颇具争议,但这种被称为SoHo效应的现象,却几乎是最初各种工业遗存演变的共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纽约SoHo区在1970年代由艺术家首先改造,Loft由此风靡,上海的田子坊,今天已是文艺街区,最初则也始于艺术家进驻街坊间的工厂。

 500

798艺术区

 

20世纪后半页,各国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大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工厂衰落空置,这些租金低廉的“锈带”,吸引了大批艺术家聚集。超大挑高的空间,高窗,裸砖,各种钢结构,艺术家们保持原有的工业审美,拾掇修缮,改造出极具风格的居所工作室合一空间。

 

工业文明塑造的现代艺术与设计,在工业衰落后回溯精神故土,回到催生它们的工厂空间,组合之精妙耐人寻味,废旧工厂的更新潮流也就此开始,并很快从自发变成规划,成为今天已产业化的创意园区,承载起工厂改造在艺术乌托邦之外更广泛更重要的意义。

 

 500

 

中国的城市化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各大中心城市地区,这从夜间航班的高空视角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而同时却也可见建设相对饱和的问题,如今各地腾退出的巨量老旧厂房资源,不仅急需改造利用,更是最具潜质的城市更新重头戏,它们吸引着一切先锋前卫的东西,更记录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维系着工业历史的文脉。

 

老旧工业区常常坐落于水滨,这是因为在陆路运输还不发达的时代,原料供应、产品分销、燃煤配给等等,所有这些都曾依赖水运,历史悠久的水岸工业区,也因此成为工厂改造最先出现的地方。

 500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苏州河与黄浦江沿岸拥有极为丰富的工业遗存。20世纪初的苏河浦江船来货往,两岸工厂成百上千,纺织、面粉、造船、造纸、制药、制皂、烟酒、金属、机械等等,门类齐全热火朝天,近代民族工业史就在这热闹繁忙的大生产景象里开始谱写。

 

蜿蜒曲折的苏州河穿城而过,它是上海的文化底蕴所在,1990年代末艺术家们开始聚集在河畔,形成了大量艺术仓库,这是上海最早的工业遗存改造,并且至今这里仍是上海主要的艺术集聚区,诸如M50、8号桥等都在苏州河畔。

 

2010年,选址浦江两岸老工业区的上海世博会举办,其一项重要主题正是城市旧区改造,集中进行了一批工厂改造实践。世博园内,江南造船厂等大量工厂被改造成场馆,始建于1897年的南市发电厂,世博期间被打造成城市未来馆,会后则成为今天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00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开始了“还江于民”的水岸贯通工程,改造原本占据水滨的工厂,从而实现苏河浦江水滨全线畅通无阻,变工业岸线为生活岸线,打造生态与工业历史文脉融合的魅力水岸。如今,杨浦滨江秉着“百年锈带,工业文脉”的理念,连缀起杨树浦水厂等一批亚洲之最远东之最的重量级工业遗存,建成十几公里岸线的滨江休闲景观带,历史痕迹感突出,可阅读性极强。

 

沿江往南,与正在建设新CBD的前滩后滩隔江相望,徐汇滨江则正在构筑“上海西岸”,以文创与AI为引擎,对标巴黎塞纳左岸与伦敦南岸,打造属于上海的世界级水岸综合区。如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此举办,各种艺术空间则维系着这里辉煌的工业历史,西岸艺术中心原是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余德耀美术馆则改造自其机库,龙美术馆选址北票码头,油罐艺术中心的渊源更是可追溯到曾经远东最大,一度为中国航空门户的龙华机场。

 

 500

 500

西岸艺术中心及余德耀美术馆

 

建筑是凝固的时间,是沉淀的记忆,当轰轰烈烈的过去已成往事,老建筑却仍默默记录着那些浓墨重彩的历史,向来往的人们介绍着城市的来时路。很多曾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功勋卓著的老旧工厂,时过境迁渐渐沉默,然而它们并没有离开,而是不为人知地藏在城市的各处,仍然各自守候在原来的地方,耐心等待时代新的召唤,并为之义无反顾地重新披挂上阵。

 

老旧建筑不该被淘汰,也不该变成博物馆或巨型展品而静态封存,基于原真性改造提升后,重新融入城市发展,在动态中物尽其用是对其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文脉最好的保护传承。

 

 500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上海正在狂飙突进的蓬勃建设中,可谓到处是塔吊,处处建高楼,“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当时的口号,啤酒广告歌里则唱着“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

 

这是全国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的时期,大拆大建的增量开发是主流,上海也尚没有如今这样的景象,金茂大厦都还在建造中,而更广泛的社会所处状态也相当怀旧,互联网尚在崛起,BAT刚刚开始创业,任天堂的Game Boy在流行,相机在用胶卷,手机是蓝屏的,打游戏是插卡的,动画片看圣斗士龙珠,听歌去音像店淘磁带和CD,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新天地颇具前瞻性地出现了,并成为开创性的标杆。

 

明朝嘉靖年间上海古城修筑城墙,今天中华路人民路合围而成的环路,就是从前城墙与护城河的位置,原老城地区则以城墙西门得名老西门。而毗邻老西门的太平桥,则正是如今新天地所属的片区。

 500

上海新天地

 

太平桥原是从前打铁浜上的一座小桥,后来演变为地名,明清时期,这里水系发达,河浜泾泗纵横,再加上西门外的位置,逐渐形成交通要津,随之人气聚集,集市与民居开始形成。到20世纪初,这里早已是商号云集,所营餐饮、百货、副食品、戏院、茶楼等等,行业齐全品类繁多。一直到1990年代,这里始终热闹繁华,但建筑老旧的问题也已日益明显。

 

1999年,新天地石库门开始“修旧如旧”的更新改造,原有居民全部迁出,建筑外立面修缮保留,清水砖墙注入化学试剂防潮加固,内部则全面改造更新。

 

中间一条兴业路分地块为南里北里,北里保留历史风貌,在石库门里开设酒吧、咖啡厅、餐厅等,又拆除部分建筑呈现出一个颇有情调的小广场,南里则是传统与现代撞色,加建了大型的玻璃幕墙购物中心。

 

而街区以东地块则开辟人工湖,名为太平湖,沿湖开辟弧形道路,谓之湖滨路,湖景绿树掩映,成为太平桥公园,湖面上则经常搭建舞台秀场,举办上海时装周等潮流活动。

 500

 维护中的太平湖

 

展现石库门风情的新天地早已成为上海的名片,而新天地模式也成为样板,为诸多后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所参考。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始于1980年代,1986年首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时至今日,诸如南京1912、广州恩宁路等街区已遍布全国,讲述着各地不同的故事,守护着文脉与乡愁。

 

上海的老城区很多地方十几年来未曾变,少时曾在那里成长的人故地重游,会有一种强烈的时空机般的感受,就像突然被空投到从前,街坊们还在像以前那样生活,小店还在用以前的方式经营,一切都还没变,一切都似从前景象。

 

这种感受如此真切,以至于人们在熟悉的乡土总是会变得特别沉静、安定,甚至心中升起一种无条件的沉着与勇气,因为乡愁是我们的堡垒。

 

个人的感受如此,如果更广泛的程度上,城市能够普遍地留住乡愁留住文脉呢,其意义不言自明。

 

 500

 

老旧街区常处在城市起源的地方,今天则仍是闹市所在,年代久远的像昆明老街、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平江路、杭州清河坊等更直接是市中心的古镇。CBD位置的级差地租,影响着街区改造的商业运作方式,而人们也开始反思将在地居民全部迁出的做法,尝试探寻更优的解决方案。

 

1995年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虽然最初未在实践中广泛采用,但如今则越来越得到重视。

 

2011年,北京大栅栏以杨梅竹斜街为试点,开始了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有机更新,不同于粗暴的动迁腾退,大栅栏的居民疏解采取基于自愿,去留自由的方式,老街坊们不但很多都选择了留下来,更直接参与街区的改造共建,同时物质环境有序修缮,更充分尊重街巷原有的肌理脉络,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进行业态提升,通过引导达到“主动改造”的效果。

 500

 500

苏州平江路

 

从元朝到20世纪末,大栅栏所在的北京前门地区,始终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所谓“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而兴盛的商业环境,也使这里成为文化中心与资金集散地,国粹京剧在此经历诞生、发展、辉煌的全过程,而从钱庄票号到盐业银行、交通银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遑多让。

 

明代,赶考的学子从各地汇集京城,为了给他们提供住宿,在京老乡们纷纷自发筹建房屋,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各地同乡会馆,再加上行业会馆,这里风格各异的会馆建筑多到以百计。在此带动下,西边的琉璃厂形成了售卖书与文房四宝的街市,并逐渐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旧书市,到民国时期,鲁迅、沈从文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寓居、逛书市、写文章,这样的文化土壤,更在周边带动形成了发达的出版业,正中、世界、大东、大众、中华、环球等一众书局纷立于此。

 

2000年代,前门大街改造更新,虽然褒贬不一,但来到这里,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浓郁的京韵与凛凛正气,开阔的街面上,有青瓦红柱彩画的清代砖木楼宇,更有灰色深沉厚重的民国砖混建筑,天际线舒展起伏充满秩序感,各不相同的平屋顶、坡屋顶、风火墙等等错落有致。

 500

北京坊建筑

 

街北端的北京坊,原廊坊头条以劝业场为核心,打造出中国首个建筑集群概念的街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青灰色砖石的民国与新中式建筑大气恢弘,历史感厚重,卓尔不凡的气度,与任何别处的历史文化街区迥异。

 

如今,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六必居、张一元等等,成批的老字号,历经百余年甚至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在这里传承,寻常胡同也是每一条都有故事,最鲜活的市井生活在其间继续,各种历史建筑则多到一个接一个,随便哪个都有典故有来历。

 

北京是中国无可争议的文化产业中心,并且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以及八九十年代的摇滚盛世等等,一切前卫的东西,也几乎都出现在京城。为什么是北京呢,这或许会令人费解,原因也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漫步在前门大栅栏,感受到那流淌在文脉里,代代传承,六百年来未曾断绝的深厚文化,也便自然有了答案,不禁感叹良有以也。

 

  500

 

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都有关于城市建设的依稀片段,这些热闹的景象,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有意思的是,拆旧建新时期建成的老式小区,连带同时代的各种公寓楼,这些曾广泛出现在童年蜡笔画里的建筑,时过境迁也开始获得属于自己的年代感,物质环境虽已落后破旧,却也随之开始承载起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脉络。

 

近年来各地开始对老旧小区进行更新修缮,改造的同时文脉保护也得到重视,比如广州就旗帜鲜明地将它作为一项重点。这种泛在的保护更新,正是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在更普遍程度上的应有之义。

 

历史文脉始终在形成与变化中,并非只有古人有资格留下文脉,今人的创造也同样作数。如今旧建筑改造的理念正进一步从工厂与街坊溢出,拓展到更普遍的城市更新与空间营造中,一如当初文物保护的理念扩展至普通旧建筑。

 

当然,城市要发展,不可能把所有旧的存量都留下,但增量时代变为存量时代的今天,旧建筑改造引领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城市质量提升的新范式。

 

 500

 500

如今已历兴替的上海红坊与广州红专厂

 

上海静安区以底蕴深厚的街巷闻名,这里多样的街坊基本囊括上海所有类型的传统住区,石库门,各种新旧式里弄,花园住宅等等齐全,又经有机的修缮提升,质感更显鲜明。而茂名北路、愚园路、江宁路、铜仁路等上海最时髦的街巷,则以这些传统街坊为底色,维系着大批最潮流的去处,比如丰盛里、张园99、800秀、艺海剧院、美琪大戏院等等不胜枚举。

 

2018年,这些南京西路周边的支马路组成后街经济战略,共同打造更具魅力的城市中心,不仅如此,北京王府井等也出台了类似计划,后街经济已然开始兴起。

 

更广泛的程度上,大量更加新潮、硬件更好、运营更专业的新锐改造空间迭出,甚至举例都已显得多余。在过往数十年发展积累的扎实城市基础上,如今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到新旧相融的空间普及成为新的常态,城市的风貌将变得如何美不胜收,这样的愿景着实令人兴奋又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