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村医,就是保护农民
来源:微信公号“ 远方青木”
旧中国时期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了也基本不治,因为治不起。
最终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只能等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广大农民的医疗问题,但国力贫弱,医生数量太少,始终无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1965年6月26日,根据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卫生部开始大量的培训赤脚医生。
什么叫赤脚医生?
就是把一些具有小学到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3~4个月的突击培训,让他们具备基础的医学知识,拥有操作基础医疗器械的能力。
培训成功后,这些农民会拿到一张赤脚医生的证书,然后就可以行医了。
为啥叫赤脚医生?
因为这些人的本质,还是农民,平时的工作性质是半农半医状态,在村卫生所没病人时,是要下地干活的。
南方多种水稻,下田要赤脚,遇到有人来求诊,医生们立刻从稻田里拔出腿,赤着脚就跑过去了。
所以,他们叫赤脚医生。
这些赤脚医生都是从本村农民里培训出来的,和农民都是乡里乡亲,大部分还沾亲带故,平时也一起下地,医患之间能够感同身受,关系异常融洽。
由于物资匮乏,赤脚医生能获得的药物只有止疼和消炎针剂,红汞、碘酒、阿司匹林,而且还要限量使用。
所以在农闲时,赤脚医生们都会上山采药,按教材的指示炮制基础的中草药,并结合针灸,治疗一些基础的疾病。
当时推行「三土四自」,意思是土医、土药、土办法,自种、自采、自制、自用。
带来的好处是,农民可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基础的医疗服务。
每个村民,一年只需要交1块钱就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挂号只需5分钱,就可以享受免费医疗,而赤脚医生的劳动,则由大队,以支付工分的形式体现出来。
对于农村而言,赤脚医生养得起、留得住、用得动。
赤脚医生虽然治不了大病重病,但具备最基础的医疗知识。
这套制度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中国农村传染病尤其是血吸虫病的传染,大大减少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
仅这两个成就,就足以让赤脚医生名垂青史。
1968年,毛泽东批示《人民日报》相关文章道:
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以赤脚医生为旗帜的农村合作医疗运动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推广。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关于介绍中国“赤脚医生”的52分钟纪录片《中国农民的“赤脚医生”》。
这部纪录片真实的描绘出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赤脚医生在山林里就地取材,土法炮制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病的情形。
这部片子,在全球推动了一股模仿中国赤脚医生的潮流。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将赤脚医生,称之为中国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并推崇备至。
赤脚医生以极其低廉的花费普及了基本医疗,是一种极其伟大的行动,联合国一直到今天,都在全球的贫困地区推广这一模式。
1974年,世界卫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15分钟的发言。
王桂珍(前右)到社员家送医送药
1965年秋天,小学文化的王桂珍,经大队党支部推荐参加了一个医学培训速成班,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学习。
时间短,学业重,王桂珍学习的异常刻苦。
放下药箱能下地,背起药箱可出诊,王桂珍成为了一名备受乡亲尊敬的“赤脚医生”。
而这些医生,则对乡亲们关怀备至,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正规医生永远不可能提供的服务。
据王桂珍回忆:
“那时候因为有霍乱需要打预防针,要做到一针不漏人人打,有的病人白天插秧不肯打,我们宣传工作就做到田地里头。赤着脚去到田头帮他们打针。”
就这样,赤脚医生负责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的农村基层医疗保障,为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乡村医生的故事
1977年底,全国赤脚医生的数量超过150万人,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占据全国医生总数量的绝大多数。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包产到户的承诺书上签了字。
自这一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大队工分制逐渐瓦解。
1985年1月25日,医改元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改为乡村医生,这一制度,渐渐成为了历史。
乡村医生不属于编制人员,年收入非常低,很多村医行医一辈子,最后连自己的医药费都付不起。
这导致乡村医生的队伍非常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而且老龄化的情况很严重。
2017年,中国的乡村医生数量仅剩下96.9万人。
2018年,中国的乡村医生数量仅剩下90.7万人。
按此速度流失,十余年后,中国就没有村医了。
乡村医生消失了,农民看病会更难更贵,因为村医都是本村村民,对村里每个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工作时间24小时,任何外来的医生都替代不了他们。
村医,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2019年5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里面明确提出,为振兴乡村,工资待遇应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应投资改善。
乡村医生的待遇提升了,但振兴村医,还有其他方向需要努力。
村医的衰落不止是待遇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身医疗能力的欠缺。
大医院的医生,基本都是名校的硕士博士。
培养一名医生,最短的也要本科五年,硕士三年,然后读博至少三年。
哪怕博士毕业,也只是最普通的住院医,熬个3~5年,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升主治医生,能力弱的还得继续熬。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养,医生们的知识依然很欠缺。
在医院里,哪怕是一个白发苍苍的教授级医生,依然会严肃的告诉你,我是外科的,只懂外科,你这个得去皮肤科看。
医学博大精深,普通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窥其全貌。
但乡村医生,却要负责村民所有疾病的诊治。
只看自己能看懂的病,并且能看出来什么病是他不能治的,会建议你转大医院看,这已经属于精英村医了。
严重的病诊断不出来,导致一些患者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机会。
而误诊率的居高不下,也让村医失去了农民的信任,很多农民宁可大破财,也要到大医院去看,这对低收入的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村民不认可,那村医的流失速度会更快,留下来的村医水平会更低,农民看病会更难,这实际上是一种双输的局面。
提升村医的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在家门口看病,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但提升村医的医疗水平,需要耗费的培训费,是一个天文数字。
只需要3500元,就可以培训一名村医,但需要培训的人,有80多万。
无论我们做了多少,都微不足道。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耗费13年,已经开展了89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培训乡村医生8782名。
人数虽然不多,但积沙成塔,滴水穿石。
很多中国人,都很有爱心,大家都希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一点事。
这次,中国红基会在腾讯公益平台发布了“乡村医生培训计划”,为乡村医生提供培训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或文末图片,即可参与腾讯公益发起的这次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为农村做一点事,为农民做一点事。
据保守估计,超过70%以上的中国人,在不同的时代接受过赤脚医生的服务,比如说预防接种和输液吊水等。
这个群体曾经保护了我们,如今,轮到我们保护他们了。
保护村医,就是保护农民,也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