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19)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三、风云二战
41.
从某种程度而言,希特勒确实是个天才。
他还没上台,就首先提出要让德国政府撕毁向一战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的《凡尔赛和约》。他崇尚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对当时掌握着大量生产资料的犹太人充满了仇恨。他用极富煽动力的演说对全体德国民众声称,他所有的主张,全都是为了他的同胞,为了他的民族,为了他的国家。
接着,所有人的热情都被点燃了,会场内,是一片掌声雷动。
只可惜,现实的冷酷总是与民众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反差。信息与知识严重不对称的民众,又往往只会去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
1939年,渴望永久摆脱贫困的德国人,在那场一夜兴起的经济奇迹面前,带着自己对惨淡过往的那份恐惧——他们宁愿相信,这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一切美好变化,都一定是正确的。
而按照这样的逻辑,既然经济奇迹是正确的,那么推动了这场“经济奇迹”的人物,则势必将被那单纯的民众,涂抹上一种神化的色彩。
怎样制造神化?对于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失业人口而言、对于一夜间突然重新启动的工地而言、对于因领袖的上台,而忽然买得起面包与牛奶的贫困家庭而言——认可这突如其来的美好生活,忽略这美好生活从天而降的来龙去脉——这就是德国人用来制造神化的基本方式。
然而,一切终有其根源。
对于这么一个人口仅有6000多万、经济实力被严重摧毁的国家而言,究竟有多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能够被用于民用?又有多少能够很快地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一点始终都显得有些含混不清。但为了刺激就业,他们却又不得不在这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开支。
加大开支,就需要更多的钞票。加印更多的钞票,这个经济本就弱不经风的国家,就势必将再度面临一场通货膨胀的危险。
怎样规避这一问题?狡猾的纳粹党人,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正如1907年美国人在面对银行挤兑危机时所做过的那样,他们决定,以政府的名义向全国发行债券,换取资金,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换言之——就是预支未来。
将大量债务换回的资金,投入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这确实极大的刺激了就业,带动了消费,增大了经济的发展力度。可是,面对持续增加的债务,这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资金的迅速回流,起到多大的作用?却成了一个摆在纳粹政府面前,含混不清的难题。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本是为更加长久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的条件,但在面对短期的资金需求时,事实上,它终归还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也正因此,1939年,当全体德国人沉浸在那份由德国政府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中时,其实并没有什么人曾注意到,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徒门,其实早已是债台高筑了。
毋庸置疑,希特勒确实是个天才。可是冷酷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狂人的天才之处,却并没有表现在他对于德国国内经济的治理中。
事实上,怎样改造德国——在他眼中,所有那些被他称之为“高贵”的日耳曼人,那些以满心的热情、冲着他高呼“元首”的人民,都不过只是他用来实现自身政治野心的冰冷筹码。从他为这个国家制定复兴计划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牢牢地把日耳曼人的美好生活,绑定在了自身狂野的阴谋之中。
于是,在他的规划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投向了军工产业。有很大一部分失业人口,也都被招入了他的军队中。他或许早就知道这种透支未来的方式,在德国的现状中,其实压根儿就行不通,大笔大笔的债务,迟早会面临难以归还的后果,由此产生的新一轮经济危机,也终将如同一场宿命,从天而降。
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如果利用这笔资金,以及那重新开动的工厂,为德意志打造一支横扫天下的军队,去掠夺资源、去开拓市场、去抢劫别人的财产,满足自身的需求——那么事情的结果,也许将会截然不同。
就这样,就在那个全体德国民众无不沉浸于那场由他们天才的元首、所“创造”出的、经济奇迹的时候,就在他们高呼着口号、向这位疯狂的野心家,尊敬地伸出手臂,行着纳粹军礼的时候——一场狂风暴雨、一场20世纪席卷整个世界的恐怖灾难,已在蠢蠢欲动了… …
1939年,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纳粹元首希特勒,终于撕下了自己最后的面具。一次演讲,一声令下。随着他高举的拳头缓缓地落下,早已整装待发的德国军队,终于踏上了自己征服世界的漫漫长路。
9月1日,他们正式入侵波兰。
而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最为恐怖的人祸——那被后人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也随之正式拉开了帷幕… …
二战初期的欧洲
42.
1939年9月。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就在纳粹德国终于撕去了伪善的面具,终于将锋利的屠刀高举过头顶的时候,远在北美新大陆那座白宫中的小罗斯福总统,却不慌不忙地算了笔账。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人通过向协约国集团提供战争贷款,从而以资本渗透欧洲,成为战后欧洲经济体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罗斯福清楚的是,从长远来看,对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为这个新兴崛起的国家谋取一个核心的地位,促进其政治地位攀升、工业水平发展而言,这么做,绝对是值得的。但是,有得必有失,如若从一个相对微观的角度来看,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战后的协约国,在还钱的问题上总是一拖再拖,甚至出现了赖账的情况,这便直接造成了美国不少银行家和军火商的利益损失。
而在这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家的态度,是能够左右国家政治方向的。
对于那些还不起钱的人,他们不想再借。对于那些让他们遭受损失的人,他们决定,对方的死活,他们将不再过问。
于是,就在一战结束以后的整个20~30年代,这个国家昔日所奉行的“孤立主义”原则,便又一次回来了。欧洲人制造了混乱,就让欧洲人自己去解决吧!他们只想自顾自地,把自己的生意给做好,把自己的资本给搞大,把自己的“韭菜”给整整齐齐地割下来,赔本儿的买卖,他们再也不想干了。
带着这样的情绪,就在“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纳粹德国开始蠢蠢欲动的时候,远在天边的美国人都似乎并没有对这种异动,表现出一丝丝的不安。1935-1937年间,他们甚至还连续通过了三个法令,要求在战争时期,禁止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
因此,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1939年9月,当纳粹的屠刀高高举起,当整个欧洲,都到了不得不选择自身命运的时候,具有高度政治敏感和杰出战略眼光的罗斯福总统,却不得不首先为他身后的资本家们计算那么一笔账。
9月3日,英国法国,相继对德宣战。“如若英法战胜德国,和平尚且保存。但若德国战胜英法,其定会将战火烧制美国本土。”作为一名政治家,对于接下来行将发生的情势,他再清楚不过。面对洪水猛兽一般的法西斯政权,想要和平,就必须首先亮出自己的拳头。而御敌于国门之外,利用他人的身躯,阻挡入犯者的脚步——左思右想之后,罗斯福相信,这世界上,恐怕再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段了。
基于一个政治家的职业修养,他呼吁国会务必要取消武器禁运法令。但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总统,他又不得不在提出这么一个要求的时候,首先为他身后的资本家们,算一算利益的得失。
最后,权衡再三,他提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在他的主导下,美国国会决定对先前的法案进行了一番修正,并最终通过了所谓《1939年中立法》。法案最终解除了美国对交战国家的武器禁运,但却要求,在欧美军火贸易的交往中,为了防止战后无法收回债务,对方必须在一手拿钱、一手拿货的规则下,直接使用美元或黄金向其购买军火。
这种做法对于工业体系处在复苏阶段的英法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它却成为了小罗斯福总统试图突破“孤立主义”原则的一个明确标志。
天才的克星,往往必须得是另一个天才。
如若没有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德国就可以维持现有的繁荣。如若没有“新政”时期,拼命加印钞票、并将矛盾外移的举动,日耳曼的土壤,也同样难以孕育那疯狂的战争恶魔。
因此,当你试图评价那位虎视眈眈的希特勒时,你就不得不佩服海的另一头,那位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
同样是将矛盾外移,前者变成了20世纪最为邪恶的恶棍。后者,却在为制造恶棍推波助澜之后,又参与到了将其消灭的行动中去。
1940年,带着拯救美国于水火的、英雄的光环,他成功连任。
然而,在此之前,在古老的欧洲大陆上,人们的目光却落在了另一则新闻的标题上。
标题的文字被写得异常显眼。
而那文字的内容,却又令所有人,都倍感不安。
它以平淡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冰冷而恐怖的现实。
它以残酷的口吻,直白的告诉每一个生活在欧洲的公民——高傲的法国,已正式沦陷。
43.
就在罗斯福总统胜选的前后,欧洲都经历了什么?
1940年4月,丹麦与挪威并入了纳粹德国的麾下。
5月10日,德军的炮口,对准了比利时与荷兰。
21日,疯狂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在法国境内长驱直入,直逼英吉利海峡。数目庞大的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法国北部一处狭小的地带。接着,一场史诗级的紧急撤退,就此上演。在一座仅有万余名人口的小港上,40万英法士兵统一行动,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人员伤亡迅速横渡海峡,将德国军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也为日后盟军的战略反攻,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这个港口,叫做敦刻尔克。
这场行动,就是二战中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接着,6月22日——那是大撤退之后的第12天,日耳曼的战车征服了那片浪漫的土地。
就在这一天,高傲的法国,正式宣告沦陷。
就在欧洲饱受苦难的日子里,罗斯福又在做些什么?
当选后的假期里,这位双腿残疾的总统,正在加勒比海艳丽的阳光下度着假。
而就在这时,一封紧急电报,突然传送到他的手中。
接着,轻松的气氛忽然凝固了起来。罗斯福绷紧了脸部的肌肉。
电报来自英国。电报的内容——大英帝国已没有足够现金,按照美国《1939年中立法》的要求,向美国购买武器了。
电报的落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跃然纸上。
那便是时任大英帝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时的世界,放眼望去,早已是一团混乱。亚洲的日本正在残暴地践踏着它那昔日的“文化养母”——中国;懒散的意大利,正在强势的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带领下,与更加强势的纳粹德国融为一体,向欧洲、乃至非洲,开出了自己炮火猛烈的战车。
法国沦陷了。欧洲风雨飘摇。整个世界,都仿佛就要散架,值此危难之时,如若作为抵御德军最前线的大英帝国,真的到了彻底买不起武器的地步,那么历史的脚步将走向何方?独立于欧亚之外的美国又将面临些什么?恐怕没有谁比罗斯福总统本人,更加忧心忡忡。
又是那只壁炉,又是那张熟悉的脸、和那坚定的语调。
如果英国陷落,整个西欧,就将为纳粹德国收入囊中。而希特勒的炮口,也将注定会指向美国。
12月,在罗斯福的又一次“炉边谈话”中,他直截了当地向公众提出,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新兴崛起的美国,应该、也必须成为所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并坚定不移地为海那边的盟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军火,以将可能会燃烧在美国本土的战火,阻挡在万里之外。
但谈话终归只是谈话,身为资本主义的总统,罗斯福就不得不考虑到那些站在他身后的、财团的利益。
为防止因盟国在战后无力偿还债务,而最终损害到军火商和银行家的利益,他进而向国会提出了一份全新的《租借法》。
而至于法案的内容——依据1892年的一条判例,总统有权将军队的防御物资,租借、出售、划拨、交换或另行处置给任何将其用以维护美国公共利益的政府。
简言之,军火商的武器,将由美国政府直接购买,进而租界于盟国。
情感、利益,一切均已到位。1941年3月11日,政治老手罗斯福的提议,轻松地获得了国会的认可。战争的新阶段,正在徐徐拉开大幕。
1941年5月6日,中国被纳入《租借法》。
6月,随着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为了战争的胜利,美国人终于暂时打开了内心的枷锁,与这个不同意识形态、被当做潜在威胁的庞大国度,站在了统一的战线上。
24日,出于共同的利益,他们宣布,《租借法》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苏联。
于是,就这样,一个以资金为链条,以共同战略目标为纽带的反法西斯联盟,就此成立。在法西斯主义猛烈的炮火中,一场属于全世界范围内反侵略者的力量,正在逐步积聚。
从表面上看,战争的转折点,是从这一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迫使美军直接参战而开始的。但事实上,随着《租借法》的通过,随着大批战争物资的流入,随着东西方不同势力的联合——这场战争的真正转折点,其实早已提前来到。
二战“三巨头”漫画(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未完待续
每周六连续更贴三篇
公众号同步